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计理念及实施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陈观亮 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设置要依据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总体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办学第一目标,从体育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出发,洞察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需求,制定出能够及时满足这些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时尚性、创新性、主动性相结合的学生,个性突出,特长突出,而且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持有很大的兴趣度、具有高尚的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熟练掌握科学健身知识等方法、教学与指导;通过武术、散打国家二级裁判员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最终能够满足完成社会上时尚流行的各种机构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
(一)注重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
思想教育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作为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安排各种课程教学中都要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从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体系,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体现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过程中,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例如: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从礼仪等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思想意识,把传统武德与现代公德、社会道德以及法律意识相结合,形成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礼仪规范、思想规范。从课内到课外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正直正派,有宽广的心胸,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美德,磨炼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就业率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存在着与体育市场不协调的弊病,我国体育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我们的课程还是基本保持过去的习惯,虽然有所改变但却赶不上变化的速度,最后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的局面,而整个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这些机会被那些勇于探索市场的人所占领,比如幼儿武术、搏击俱乐部等。面对市场我们所要做的首先应该进行课程改革,从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针对目前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基础较好的项目上进行创新,把握时尚的脉搏,把娱乐性、健身性、流行性等因素与群体性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就业率问题就自然能得到解决[1]。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融健身、娱乐、表演、社会服务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加强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集中技能顶岗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充分体验职业角色,在“学”中做,在“做”中提升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相关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与体育职业鉴定站配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为体育职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引导体育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直接与职业活动需要和就业需要相结合,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服务,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为推动体育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中要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校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为此,在教学大纲中要加大职业资格课程的设置,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课程,借助“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内容直接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中[3]。
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民族传统体育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主要是摸准社会发展的脉搏,而且具有前瞻性,抓住那些具有社会基础的项目加以创新,同时有针对性地吸收流行、时尚的项目,在原先基本的教材基础上,制定出教学大纲,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新的融合,把竞技与实用进行新的解读,把娱乐、健身、艺术、经济价值等多层次的要求集中起来形成整体,这样就能培养出具备生产力的学生来。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进行实际的训练和上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始终把应用摆在第一位,让学生只要一出手,就能取得各种效益。武术、散打、养身在原先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是不可分裂的,这些项目在人体生理与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与需求,对于人体而言是一个整体的连锁性增强体质的过程。而现在的教学中吸收了西方的批量生产的思维,把学生视为机器,将技能进行割裂细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批量培养学生的目的,但是却失去了整体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样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武术、散打、养生互为利用,相互促进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的交叉教学中加以融合,既形成一专多能的技能,又有自己进行创新的基础,为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广泛征求俱乐部行业专家、企业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结合本院具备的软硬件设施和特点,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进行相应的优选;其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从而为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方向做好向导。第三,用现代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做指导,通过基础理论、技术和实训的教学三个相互支撑的立柱作用,做好将来的入职教育准备,进而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人才特点[4]。第四,通过对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平台,利用教师的教学指导与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充分把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实用性与时尚性结合起来,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第五,加强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主要从教师、地点、机构上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注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民族传统体育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要体现“课堂+俱乐部”的特点[5]。既突出学生主体,以校内仿真俱乐部、社区非营利性俱乐部和企业化运作的营利性俱乐部为依托;以学校、行业和俱乐部的有机结合为纽带,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利用校内一切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校企互兼互聘、签约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目标方向培养、职业素质培训、专业实践与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就业培训等形式,使学生实现从学习知识、技能到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和指导的转化,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准备条件。
目前,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最重要的是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并且能够走在前面。因为教育过程需要时间,培养学生需要很多的资源,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加大实训基地与实训环节建设,注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要紧扣行业发展状况,同时依托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加快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步划,其中,经济价值与时尚价值以及健身价值的体现是目前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一个标志。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其中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