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论文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论文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会计项目课程改革

一、项目课程教学法在会计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教师讲授式为主。项目课程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教师组织项目内容,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力量,用任务驱动教学,从而达到整个项目教学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项目课程负责教师都没有参加过项目课程开发培训,都是边学边做,因此对项目课程理念和核心定位不准,理解不透,在实施过程中掌握不够准确。现行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教师直接控制教学的整个过程,大量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填鸭式教学明显,学生参与率不高。

2.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实施项目教学对会计教师的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操作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的开发能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力以及企业工作或锻炼的实践经历等。但是,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型课堂教学和受到社会考级考证的影响,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比较重视按普通模式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轻视产学研结合工作。并且会计实践工作会涉及企业的资金秘密而不同于其他专业,所以对会计教师下企业锻炼很多时候只能流于形式,使会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远不能满足项目教学的要求。

3.教学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会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予以保证,而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技能训练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形成以实训操作为主的主体地位,实训综合化程度不高。校内的实训室小而少,教学环境上没有企业的氛围,没有各个岗位的综合项目实训;校外的实训基地少,不利于大批量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项目教学。

4.教学考核更多注重数量完成项目课程需制定考核项目卡,每个考核项目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几个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最终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依据。项目课程成绩既重视项目成果,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但是,项目教学期末考核的方式取消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教师注重过程考核中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导致学生对项目作业完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管理部门无法收集考核资料,对于考试不过关的学生无法进行补考。

二、解决的措施与办法

1.精心设计项目内容与任务模块。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项目的选取与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针对高职学生学历层次和知识够用原则,选用项目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把重点放在项目的内容有没有代表性,能否与所教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能否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项目应该真实,最好是基于企业工作过程项目,这既能以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动力,又可让教学内容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大对课程教师培训力度。课程开发必须与师资队伍开发同步,做到师生同步成长。没有一支适应于项目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进行改革实践,项目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对所有项目课程负责人加大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职业教育管理与评价、职业教育专题研究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培的高职高专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提升形式。同时,客服困难分批次逐步送教师下企业,在一线学习,理解和掌握企业实际运营的全过程,总结和推广到教研室。

3.创新从技能大赛改革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是较成熟的项目考核体系,每个考核项目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考核内容及要求,针对每项考核内容及要求又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大赛的项目考核内容符合岗位职业活动流程,评分标准符合职业活动规范、技能大赛为项目化教学改革找到了切入点,可以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来要求和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在项目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职业素养得到锻炼,建立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

4.模拟真实会计职场环境。会计专业项目教学所需实训硬件设备有限,大量需要分岗位分技能的实训软件,根据企业的实际诉求,设计出仿真的教学、实训场景、企业岗位操作情景、业务规范、流程图等。为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理实一体化保障,通过这些实训软件构建单项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的感性认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的培养目的。

三、小结

总之,项目教学是一个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各个院校近些年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要总结经验,结合所在学校的专业背景特色,设计合理的项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改变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作者:滕丽娜 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滞后于幼儿园教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依然表现为学科化,课程观念陈旧

当前,幼儿园“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为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多元性与相互渗透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表现为学科化,每门课程“各自为政”,与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活动严重脱节,这就好比我们要让学生学做一道菜,只是把各种原材料交给他们了,而具体怎么做、操作步骤是什么却没有教,需要学生在工作中去揣摩和领悟,学生在幼儿园就业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二)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

课程内容主要反映在学生学习的教材上,当前,许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专业建设的步伐,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材比较陈旧,近年来该学科的研究发展动向在教材中难觅其踪,而且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各地方幼儿园的发展特色鲜明,各有千秋,每个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社会以及人文之中,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如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实施的“开放教育”、青岛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实施的“绿色教育”,某些民办幼儿园采用的“蒙氏教育”等,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没有被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高职院校要求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研修、兼职、挂职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这对为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企业研修大部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工作一线体验工作。就学前教育专业来说,由此造成专业教师不了解幼儿园真实的工作内容,闭门造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幼儿园教育实际脱节,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所学非所用,没有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限制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坚持与时俱进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改内容应紧随时展,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现同步,而不是停滞不前。国家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南针”,课程设置应建立灵活、敏锐的发展变化机制,并制定出长远的课程建设计划。

(二)坚持国际视野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部分高职与欧美、亚洲及香港、台湾的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对国外某些先进的富有特色的学前教育理念与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学习和借鉴,并融入到自身的课程建设中,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红河学院的合作,红河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与地方性对我们的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三)坚持课程设置模块化、微型化

一方面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设置目标;另一方面要改变某些课程课时过长,课程内容范围过宽的弊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设置时间短、要求灵活的微型课程,增强课程方案的灵活性。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程短与课程多的矛盾。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给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增加实习实训的课程内容与比重,推行“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从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原则为引导,同时结合当地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与归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基本理念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根据这一理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突出和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素质:首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智慧,具有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素养;再次,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宽容、积极主动、适应性强及自我调节能力强等。

(二)改革课程的设置与结构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从构成上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三大板块,从学习选择上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以整合为原则,培养学生扎实、广博的专业理论素养,如,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游戏、幼儿园管理等课程中部分内容存在重复,进行梳理与整合,使各门课程教学既重点明确、前后衔接流畅,而且整合后不存在知识点的漏洞。专业技能课程以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为目标,包括组织教学活动、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弹唱跳画说写等,技能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不应该集中于某个学期,而应贯穿三年学制的全程,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每学期缩短课时,拉长战线的方式,使学生在边学边练,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实践课程,一方面,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因此,专业实践课程应从大一入学开始设置,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如大一的幼儿园观摩、大二的课程观摩与教育实习、保育实习,大三的顶岗实习等,时间上由短到长,形式上从“看”到“做”,内容上由浅入深,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一体化。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当前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已经提高到教育性、综合性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专业广度,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必修课,还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课、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教学法等课程,使学生能够“一专多能”,并全面发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能否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如何做到技能应用于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教学方法是把幼儿园的活动模式与活动内容引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课程教学应把目前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接触到幼儿园的教学情境;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把幼儿园早操创编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学生从创编早操动作、制作教具到表演,完全按照幼儿园的活动内容进行实施。

(四)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

评价与考核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改变以往一门课程一张试卷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根据不同类型课程,采取多元化、全过程、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作用,采取措施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侧重于平时的努力与付出,在考核形式上,以闭卷、开卷、课程论文、技能展示、作品展示、教学设计等相结合进行,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可以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撰写说课稿、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和教案、试讲和卷面考试,每个项目占有不同的权重,计算出总成绩。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根据生源类别设置课程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为普高生和对口生,生源类别不同,专业基础不同,对口生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较低,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有一定基础;普高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较高,但没有专业基础。根据不同生源学生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应区分对待,增加普高生专业理论课程课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对口生为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而普高生为64课时,分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32课时,这种安排有利于普高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再如,艺术鉴赏课程和传统文化素养课程在对口生的教学计划中为必修课,而在普高生的教学计划中为选修课。

(六)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通过校、园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专业教师在幼儿园工作与研修的经历与经验,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与改革发展,并融入到所教课程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工作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幼教专家、幼儿园园长与一线教师来校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并形成常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信息与经验。同时,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改革课题和科研课题,以课题促教学,以课题引领教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经过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比率达到80%,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连年提高。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其发展时间短,幼儿园改革步伐快的特点,更要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重点,建构完善课程体系,创建突出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教师。

作者:李莉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枯燥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按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再加上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学生连工地都没有去过,教师讲的理论学生和实际联系不上,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自然不感兴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到施工现场,必然紧张,有障碍,遇到紧急情况,束手无策,不会解决。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二)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偏重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性内容,缺乏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缺乏内容的更新。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因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

(三)考核手段单一

以平时出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成绩。出现平时上课不缺席,不听讲,在下面玩手机、打游戏、睡觉,期末让老师画范围、打小抄的现象。这样的考核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以德育为先,德能并重为导向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改革,要把培养德育情操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工作,具有团队精神、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全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会学习、会生活、思想上进、品行高尚的一代新人。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只是盯着学生学习表现的现实,还应注意学生的道德人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注意观察,要以问题为导向,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潜移默化的加以解决。

(二)以就业为导向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改革,要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桥梁施工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以学生为主导

坚持以学生为主导,以行动为导向,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课程内容、教学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四)课程内容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桥梁施工工作过程中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编写出实用性强的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以桥梁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施工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特定的行为。当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当前任务所出现的问题时,学生就需要去资询,这样真正的学习也就开始了。因此,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开发要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为内容。

(五)课程实施以行动为导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经验积累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六)课程考核以过程为导向

对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学习状况的考核、阶段性成果的考核,能全面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发挥了考核的反馈、激励功能,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组建教学团队

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由路桥企业专家、学校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

(二)深入企业调研

课程教学团队深入路桥企业和施工监理企业,与技术人员、毕业生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从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以桥梁工程施工学习领域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

(三)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路桥企业和施工监理企业调研,掌握市场需求。制定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有针对性的构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内容,开发并编写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的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开发建设与培养目标配套的教学资源。

(四)设计教学实施

依据一座桥梁工程的施工创设的教学情境,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首先老师布置任务,各小组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完成任务中的问题资询,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计划、方案;对几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决策;实施决策的方案;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并提出改进措施;对资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起工作,同时又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即学会了“学”中“做”和“做”中“学”。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过程得到了情感的经历,工作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注重过程考核

注重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纠正,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表扬,发挥了考核的反馈、激励功能,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凝练课改成果

总结凝练课程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资源,最后进行辐射推广。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实施了“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道路桥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路桥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的,能够从事路桥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工程造价及技术资料归档等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一是通过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了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制定了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了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了融入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目标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三是结合寒区特点,按季节分段,采取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

(二)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实现道路桥梁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真实的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按照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建设部批准的市政行业《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以及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资格标准的要求,实施了行动导向教学,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实施了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的改革模式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2012年九月被列入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学改革项目计划,针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撰写了多篇论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已通过专家论证,工学结合教材《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已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王瑞雪 张威琪 吴丽萍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