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专业化和系统化,亟待优化

就大多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而言,现行的课程体系半个世纪一贯制,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往往是在中文类专业课程外加上几门教育类课程,本质上是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没有统整形成合力,这种模式日趋“经院化”和“书卷气”,逐渐走向封闭滞后。一般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6周实习、2周军训),这是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追求的是知识的本体价值而非教育价值,而且科目设置过于细化,缺少必要的综合与贯通,这就导致通识课程挤压专业课程。以古代文学为例,三年课程变为两年半,又由两年半变为两年;现当代文学课时不足;古代汉语课程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中学语文教学论已经成为全国同类学校院系中课时最少的课程。

2.师范教育专业特性和实践品质未得到张扬

许多院校的教育见习已经取消了,教育实习的质量也在滑坡。调查中了解到,按照学校规定,本市的学生统一实习,外地的学生自主实习,即自己找学校实习。事实上一些自主实习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实习,开个假证明了事,因此在第四学期找工作时又不得不重新实习。即便是统一实习,大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措施而流于形式。再比如,该院学生的语文教学基本技能不强。就“三字一话”而言,该院也组织考试,但成效不佳。调研中,中学的语文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其毕业生在“三字一话”方面总体上不如中师学生。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的策略

1.紧扣时展的节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教育活动必须适应时展的节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只有培养能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教育才具有真正价值。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活动的时代性迫使它与教育活动合拍,否则,二者难以形成一种良性机制。语文课程及其体系具有时代性,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有不同程度的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应该是深层的和实质性的。这是高等师范教育和时展同步的内驱力之一。

2.强化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职责,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师〔2004〕1号)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贴近中小学,贴近新课程改革第一线,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地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3.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每一方面的改进,也有赖于参与教学的每一成员的努力。这一切都必须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无论是语言文学理论教学还是教育理论教学都必须注重实际运用。语言学理论的分析都必须紧紧联系文本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现象等进行分析;文学鉴赏分析不能仅是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别人的成果转述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某些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探究,最后通过师生对话形成对文本的能动鉴赏;而教育教学理论则更应该具体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实际展开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4.开发潜在课程,培养教师精神

教师精神、教师情意的培养一直是高师院校的薄弱环节。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是要开设专门的有关教育与人生、社会等能阐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显性课程。许多发达国家很重视这类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开设了诸如教育哲学、教育与人权、教育社会学等必修课程。因为,正是这类课程才能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审视教育、理解教育,也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从事教育,完成教育的使命,实现教育之鹄。另一方面,应该重视院系潜在课程的开发。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中指出:历来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而忽视了潜在课程。其实,一个学校、一个院系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

作者:杨谢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