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及运行管理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哈佛大学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学,其早期的课程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知识的体系,体现了17、18世纪的通识教育精神。不仅承袭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博雅教育,而且还进行了许多革新[1]。作为美国通识教育先行者,哈佛大学经历了从19世纪末艾略特校长推行自由选修课制度,到20世纪初洛威尔校长引入主修课制;从19世纪40年代,在科南特校长领导下《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推出,到20世纪60年代“核心课程”的推出的过程。这些改革引导着哈佛学生从对知识扩展的重视,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从对通识教育意义的重审到从“学什么”向“用什么方法学习”理念的转变。目前,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2009年起,以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代替了执行了半个世纪的“核心课程”,其改革的中心为:不是为了具体的工作而学习,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了解不同观点。强调跨学科学习,给学生更宽广的知识覆盖面。目前已进入第一个5年检验期。
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历程
(一)教授积极参与,推动课程改革
关于目前执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追溯到2004年。那一年哈佛大学对其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参与了这次审核过程。审核结果认为有必要对当时的核心课程进行改革,旨在扩大人文学科的广度并为本科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在这场大规模的历史性的课程改革讨论中,学校的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教授们积极而又负责地提出各自的建议。通识教育委员会提议用一个更为广博更有深度的课程来代替核心课程,并为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的课程指导。以审核专业课的目标、结构、时间和范围为主要职责的教育政策委员会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保证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领域,后几年能深入专业学习,大学4年里师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此外,写作与口语委员会提出要将写作与口语的教学融入到各部门的专业学习中,与学位项目相结合。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议要设置一套新的关于自然和应用科学的介绍性的课程推广到全校。咨询辅导委员会则针对学院严重缺乏学术指导的现象提倡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在保证学生有最大的课程选择自由度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国外教育委员会则认为哈佛所有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追求有意义的国际化学习经历。为此,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研究和公共服务的机会,并制定标准来实现这些活动的目标。而教学改进委员会则会提供更好的评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推动研究型大学中作为核心的本科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一月学期委员会①也努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创意的设计。在上述8个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的共同调研和努力下,2006年,在哈佛文理学院院长WilliamC.Kirby的主持下,递交了一份长达131页的《哈佛学院课程审核》报告[2]。此报告的提出以及教师们希望用新的课程代替核心课程的意愿都来自于各部门对这场课程改革意义的共识:①本科教育在哈佛大学教学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本科教学的质量是哈佛能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学生的根本原因和保障。②大学重申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博雅教育(LiberalArtEducation),将学生培养得更智慧、更优秀,成为有创造性、有道德的独立思考者。③进入新时代,学生将面临各种矛盾的挑战,没有一个标准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将在院系和教授的帮助下,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面对未来各种社会问题的挑战。④学校将开设更多优质的科学基础课,让学生分享大学优质的课程资源,传承哈佛优良文化,也为学生创造新的机会。⑤好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它不仅需要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习中推进,而且需要个体的交流和建议,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充分的互动和密切地合作。在以上这些共识的原则上,各个部门在这场课程改革中投入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努力。此报告的提出也直接导致一些领域的变化,如咨询服务,增强对本科生国际学习经验的支持,增加主修专业选择的时间①、第二专业的选择等[3]。
(二)新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
2007年5月15日,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终于投票通过,方案中包含通识课程的目的,新的课程方向的确立和各自目标陈述,以及从2007到2009年保证核心课程到通识课程顺利过渡的一系列做法[4]。同时,哈佛的院长和教师们推出了《通识教育专责小组报告》,正式提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其将来所要面临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些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
1.为学生有效的公民参与做准备。哈佛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和学院经历使学生成为适应本地、本国或国际范围,积极而有参与感的公民,并持有公民的责任意识来对待本地、本国或国际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地区、国家和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情况。
2.使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观念和价值观传统,更好地认识自我作为这个传统的产物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冲突,在跨文化差异谈判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各种矛盾产生的传统根源;学会如何读懂文化和审美表达,了解世界各地艺术、宗教和思想史,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传统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份。
3.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建设性地应对改变的能力。学生将来作为公民不仅要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要学会驾驭自己的人生。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应对将来可能产生的社会、个人和伦理的问题。快速变化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离开学校后必须拥有应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
4.增进学生对于自己言行的道德标准维度的理解。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信息、技能和科技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掌握能控制道德后果的能力和方式。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批判性的反思来提高道德意识,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合理的论据为自己辩护,同时需要深入理解由价值差异、文化差异等引起的道德冲突[5]。哈佛要求开设的通识课程必须实现上述目标,同时强调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的广度,不是对某一课题的深入或小范围的探索。此外,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知识来理解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使学生意识到所有这些课程对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生活会产生某种影响。可见,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的产生正是哈佛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及时而重要的转变。
二、新通识课程的分类及结构
(一)八个模块的课程设置
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将所有课程分为八个模块,分别为审美与诠释理解(AI)、文化与信仰(CB)、实证与数学推理(EMR)、伦理推理(ER)、生命系统的科学(SLS)、物理宇宙的科学(SPU)、世界中的诸社会(SW)和置身世界的美国(USW)。模块内课程虽然由不同学院提供,但相关性很强;而模块间课程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有些课程同属于两个甚至三个模块。与原来核心课程的七大模块(外国文化、历史研究、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与技术、社会分析以及文学艺术)相比,通识教育新体系增加了美学领域的课程,去掉了历史研究和社会分析,将科学分为生命系统的科学和物理宇宙的科学。把外国文化变为世界中的诸社会和置身世界的美国[6]。除此之外,每个学生要选一门关于历史的课程。对于这些模块课程的目标,在新通识课程确定时就有明确的规定。如以新增的美学领域课程为例,其旨在发展批判能力、审美反应和解释能力,提高对文字、听觉、视觉、动觉或其他形式的理解能力,学会如何在语境环境中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参观展览、表演、朗诵,或与演员、导演、策展人互动来进行体验学习[4]。这八个模块中的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向学生提供新的课程单。课程单包括每门课上课的时间安排,授课教师信息和课程的基本内容,便于学生选择。同时,学校会对本学期新开的课程进行说明。此外,根据需求,课程的选课人数规模有所不同,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在55人以下的课程属于小班制。学校会提供相应的课程单供学生参考。从课程的类别看,小班制大都集中在文科课程。通识课程是哈佛本科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本着“宽基础、综合化、重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重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平衡,要求每个学生大学期间须修满八门通识课程,占其本科总课程的1/4。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孤立于专业,而是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演讲和问题解决的能力[7]。
(二)不同模块的课程比重和发展情况
从2008年6月的51门课程,到2013年的482门课程,哈佛通识课程的数量快速增加。据统计,在482门课程中,有232门课程专为通识教育而设计。而同时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24位声誉卓越的在跨学科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大学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①中有14人参与开设通识课程[8]。相对于课程总量的发展,八个模块的课程数量发展并不均衡。2011年,审美与诠释理解34门、文化与信仰38门、实证与数学推理9门、伦理推理20门、生命系统的科学12门、物理宇宙的科学17门、世界中的诸社会34门、置身世界的美国21门[6]。再以2015年春季学期大学开设的各模块课程数量为例。从总体上看,文科课程依然多于理科课程;在阐述性课程中,模块AI(审美与诠释理解)和模块CB(文化与信仰)的课程最多,接近80门;相对而言,模块ER(伦理推理)的课程数量发展滞后,只有36门,这也是目前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之一。理科类课程中,模块EMR(实证与数学推理)数量发展较快,超过60门;模块SLS(生命系统科学)发展最慢,只有23门。与2011—2012学年的数据相比(见图1),八个模块的课程数在过去3年里全面增加,其中模块EMR增加速度最快,模块AI和CB居次,模块SLS和USW相对滞后,总体上理科类与文科类课程数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正符合哈佛通识课程“试图弥合人文学科和所谓的‘硬’学科或定量的科学之间的差距”的目标[9]。
三、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春秋学期课程:理论课程和讨论课程
多数通识教育的课程是在春季学期或秋季学期完成,以一个学期为单位(13周),每一周完成2~3小时的理论学习(lecture)以及一个讨论课程(section)。理论课一般一周分两次上,一次1.5~2小时,课程以教师讲课或邀请其他专家做报告为主;每周的讨论课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或应用理论知识。每学期开始的第一周为学生选课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试听,每门课的时间为40分钟,由任课教师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作业等,并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此外,几乎每门课程的教师都会精心制作一个2~4分钟的迷你预告片,概括性介绍课程的主题,并上传在网上供那些因为时间冲突没能参与试听的学生参考。学校专门组织团队(LTF)进行与通识教育课程相关的各种协调工作[10]。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专门撰写文件《通识教育课程写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该文件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中写作教学的原则、策略,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如何帮助学生经历写作的过程,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反馈。而每一周的讨论课(weeklysection)则为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师参与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中,活动的策划由课程教师决定,很多是在课堂外完成,而且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助教带领下去校园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几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来巩固和应用课程知识。这种方式便于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了解学生的想法,有助于在理论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平等的机会。为有效实施这个环节,教师需做好五方面准备:①确定课堂目标:清楚这次讨论与本周理论课的联系,与上周和下周讨论课的关系,明确是否符合课程的需要。②准备必要的资料:如提供给学生的文本、想法、信息,本课需要强调的技能等。③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个环节后应掌握什么,如何让每个学生明白课堂内容。④提供学习方式:介绍一些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材料和主题的方式,可预先设计若干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或采用课内写作练习或小组活动方式等来促进学生学习。⑤明确课后作业:需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准备下一次讨论课,如设计一些研究问题,供学生课后阅读时思考;也可共同起草说明来引导学生准备下一讨论课的辩论、演讲或小组演示等[11]。教师通过严谨而详细的准备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材料来理解和巩固课程知识,在阅读和讨论中产生出更多的灵感和想法。
(二)暑假学期课程:校内学习和国外学习
在暑假学期,哈佛也会提供一部分课程。这些课程只要是在本学年通识教育课程表单内,并且教师与学期内开课教师是同一位或同一学院的教师开的课程,就可以算作通识教育课程。若课程名相同,但不是哈佛教师开课或只是在线提供的课程就不能算是通识教育课程。哈佛学生暑假期间在国外课程能否算是通识教育课程也根据以上这个规则。从数量上看,夏季学期课程数目比春秋学期课程数量要少得多,如2015年暑假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共有12门,包括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经济学原理、圣经中的人文和艺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莎士比亚后期剧作、比较政策、美国政府、定量方法等,这些课程分别属于第1、2、3、5、7、8模块。其中有些课程,如课程“现代自我的启迪发明”(TheEnlightenmentInventionoftheModernSelf)既属于审美与诠释理解,也属于文化与信仰,同时属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哈佛要求每位本科生在八个模块以外必修的另一方向的课程);又如课程“经济原理”既属于实证与数学推理,也属于世界中的美国。从时间安排来看,暑假的校内课程在7周内完成,教师根据课程学分多少来安排每周的课程时间,并有学费要求,每4个学分需要交2920美元。有些课程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修。暑假学期通识课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备受学生欢迎的国外学习课程。这些课程正是实践了国外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建议: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追求有意义的海外学习经历;将学生的国外学习经历与课程学习结合,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国际项目办公室承担相关工作,包括专家咨询、经费资助、课程结构设计、院际协调、联系海外校友和相关专家、为海外学习项目提供通行便利等。同时,学校建立有效的财政援助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学生确保他们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次国际学习的经历。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海外项目的策划、设计,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海外考察,提高学生海外考察的质量。此外,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国外创新研究,鼓励支持教师的海外项目和建议。哈佛大学的国外学习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的海外学习和通识教育的海外学习,其中夏季的海外学习作为优先资助的对象,学校继续努力增加夏季国外学习的项目。从2015年的暑假海外学习来看(见表1),考察地分布较广,每个考察项目都依托于一门通识课程,有的项目包含若干门课程。如意大利威尼斯考察项目包含来自不同模块的4门课程。从这些课程所属的模块来看,大多属于阐述类的课程,所以国外教育委员会建议要重点增加科学类的海外学习项目。海外学习课程不仅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形式,提高了通识教育的质量,同时也为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为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宝贵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三)研究生研讨会:教学提供与教员培养
虽然哈佛的通识课程主要针对本科教育而设立,但哈佛很关注研究生的需求和群体资源,由此而设立了研究生研讨会(GraduateSeminars)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这既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也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的力量。研究生研讨会主要致力于讨论、开发、设计本科课程,这些课程也将适合于通识教育新方案。研讨会中研究生要积极与教师合作一起考虑核心概念、分析的主题,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在开发、执行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学校希望通过研究生研讨会培养一支有力的通识课程教员队伍。教师致力于开发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生提供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对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都会仔细检查。在设计一个研究生研讨会时,教师要考虑研讨会将如何适合通识教育的八个分类。由文理研究生院委员会(CommitteeoftheGraduateSchoolofArtsandSciences)和通识教育项目组共同对研究生研讨会提议进行审核,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对本科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同时,学校为教师开设研究生研讨会提供很多资源,并鼓励教师咨询教学支持服务团队。对于感兴趣的研究生可以联系专门的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查阅相关网站看这些课程是否符合研究生学位的要求。若本科生想选择这些课程,就要经过教师的资格审核。哈佛教授JenniferL.Hochschild在探讨本科课程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中提到:通过在本科办管理或商业方面的专业教育,以及通过学生参与一些公共机构或个人组织实践后递交报告获得学分的方式,都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正确方式。他们建议哈佛可以建立研讨会,让学生与教员、专家、从业人士结合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12]。研究生研讨会正是提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目前从研讨会讨论的具体主题来看,包括各个模块的课程,如生活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州、阅读当代俄罗斯、司法机构、性别作为一个道德问题、基因组学和传染病的演变、科学的知识等,很多是新开设的,研究生研讨会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研讨会的时间安排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安排相似。可见,研究生研讨会既是对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同时也发挥研究生对于本科通识教育建设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数字媒体项目主任凯瑟琳•塞拉芬(CatherineSeraphin)指出:通识教育是为学生面对未知的将来而准备。学生的兴趣会改变,事业会不断发展,新的工作会不断涌现———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最基本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才能获得成功。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学生这些不能在某本教材中学到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过交流、分析,解决问题和体验来获得的能力[13]。哈佛通识课程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资源,由学期课程、暑期课程和研究生研讨会组成通识课程体系,并通过讨论课、海外考察、研讨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体验,交流互动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智力与实践能力,了解文化差异,评价道德后果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等,为学生迎接未来工作和可能改变世界做准备。
四、通识教育课程管理运行模式
(一)严格的开课申请审查制度
哈佛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课程系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构架。但对于教师的个人开课申请,学校有严格的申请要求和审核规则。不同的课程形式,如春秋学期课程,暑假海外学习和研究生研讨会都有相应的审核标准。每位要递交开课申请的教师必须要填写相应的申请表。以最为普遍的春秋学期通识教育课程而言,学校要求每位开课教师准备以下课程资料:①课程的初步大纲,包括课程名,课程描述,主要主题大纲,一系列测试题样本,课程创新点和课程作业,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程的合作要求。②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细节描写。说明课堂中的讲座、研讨、阅读、作业、合作活动等环节如何实施来实现提议中的课程目标。也可提供课程课件PPT。③提供1~2个作业样本,如论文主题,问题设置,考试题等。④提供其他与课程申请有关的资料,如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评分标准等。此外,开课的教师还需要回答关于课程构想的问题,如本课程可以交叉的学科,促进学生校园学习和未来生活结合的方式,课程所属的通识课程模块,课程与专业学生所学的相似课程的异同,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和形式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开课的教师对自己课程进行全面思考和审视。对于暑假国外学习,则要说明课程教育从海外实地考察中获得哪些收获;而研究生研讨会则要考虑其对通识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适应性,同时努力将研究生培养成这些课程重要的教学研究员[14]。
(二)强大的技术支持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推动,哈佛提供了各种技术支持,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技术组(AcademicTechnologyGroup),作为大学提供课程技术支持的主要机构,曾为很多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不同的技术帮助。以文化与信仰模块的课程《构造中世纪》为例,课程中学生通过听讲座和项目参与接触到中世纪的物件、文本或手稿,从而更好地了解中世纪的文化与历史。该课程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未知的探险”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信仰中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在课程前期准备中,教授丹尼尔•斯迈尔向技术组提出4个具体的需求:①提供一个在课堂上教授可访问的照片共享程序;②设计一个能让学生绘制欧洲中世纪晚期教派分布图的程序;③增加途径便于学生收集电子资料;④修改教授原先设计的“合作研究工具”,使其便于学生进行文本补充,并参与合作项目中。根据这些要求,技术组的工作人员和相关教员为课程建设一个微博客,便于学生上传照片、视频和评论;此外使用世界地图制作一个可供学生增加教派的图;同时还建立一个虚拟画廊和“合作研究工具”的课程网页。这些技术支持直接满足了教师的课程互动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讨论环境①。
(三)丰富的资源支持
哈佛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全方面的资源支持,除了学术技术外,教学支持服务团队还汇集了来自博克教学中心②、哈佛写作项目、哈佛学院图书馆和大学博物馆的资源。通识教育推出支持教师的新模式便于他们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来创造活跃、创新的学习经验[8]。首先,成立于1975年的博克教学中心每年举行秋季和冬季的教学会议,针对领导、写作、科学和教学案例等进行主题讨论。它不仅为全校本科生免费提供个人学习指导,通过协商、反馈、课程视频等帮助学生提高选择学习方向的能力,而且对新进的教师进行培训,为国际教师提供英语教学培训,出版相关DVD、手册、研究文档,尝试前沿举措如HarvardX③、SEAS(SchoolofEngineeringandAppliedSciences)学习孵化器[3]等全方位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第二,哈佛写作项目(HWP)会指导教师如何在课程中布置写作作业,如何对学生的论文作业进行反馈。此项目的成员已经指导很多课程,与教师一起推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项目还为学科或跨学科课程量身定制具体的课程论文、写作题材等。第三,哈佛学院图书馆作为支持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教师提供个人化的研究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帮助教员链接课程阅读资料,提供图书馆研究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协助教师更好完成课程,鼓励严谨的研究实践。第四,哈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通识教育的教师一起实现用展品来支持课程的目标。他们为相关课程提供教学活动,为学生准备展品和相关资料,并给教师的课件需求提供电子文件,旨在将博物馆参观与学生的阅读材料和课堂讨论紧密结合。因此博物馆除了为全校师生和社区市民开放外,更是集展厅、教室、研讨室、工作室为一体的重要教学基地。
(四)充足的经费资助
为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为教师设计多样化教学方式和获取丰富的资源提供条件,哈佛对每门通识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在开课前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费用,具体的费用资助项目包括课程研究助理(研究生18美元/小时)、课程资料和材料、演讲者的邀请和实地考察等。这些费用可以学期为周期来申请,也可以每节课来申请。申请时,每一项目需要申请教师提供具体的信息来证明申请费用数目的合理性[15]。不仅如此,学校还为课程负责人员与协助教师进行定期会晤提供相应的午餐使用经费。有资格申请这笔经费的教师每学期必须与课程教员们会面6次以上(最多不超出15次)共同探讨与课程相关的事宜,每次每人餐饮费不超出10美元。学校对于费用支出管理严格,对消费项目有具体的限制。申请者需要记录每次会议所有参与会晤人员的名单。此外,学校还专门为教师提供校园内及校外周边餐厅的具体信息,包括地点、电话、服务项目、食品类型等,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时段、不同形式、不同人群及不同种类的会餐需求,并且告知相应餐厅支付方式和提供发票的信息。教师需要时只要在信息单里按会议要求点就可以,选项丰富、方便且能保证质量。
(五)严谨的课程学习要求
哈佛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哈佛本科生4年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明确规定,每个本科生,不论选择哪个专业,都必须在毕业前修满分布于八个模块的八门课程,即在通识课程的每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学校建议学生可以每个学期修一门,这样就可以在八个学期完成所有通识课程。而在实际选课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对通识课程进行分布。如大一学生可以多选几门通识课程,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兴趣,这对其在大二选择主修专业或辅修专业有一定的帮助。由于通识课程每个模块中的课程都比较多,研究方向很丰富,有难有易,足以供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或感兴趣的课程。为鼓励通识教育的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科南特奖,奖励那些优秀的学生作业。
五、总结
作为美国通识教育先行者之一,哈佛大学不仅重视继承通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能时刻洞悉时代的变化,让通识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在过去的研究中,我国的很多学者更关注于哈佛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及通识课程的设置,对通识教育的运行管理研究甚少。然而能让这些课程实施并保证其通识教育质量的是来自全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从最初的提案起草,到最早的方案确立,从相关政策的制定到政策规定的传达宣传,从每门课程的申请、审核到最后课程的实施等,无不凝聚了全校教职工的辛勤付出和热情工作。春秋学期课程与暑假课程的结合,校内授课与海外考察的结合,本科教育和研究生研讨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开拓教学空间,而且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严格的课程申请审查制度、强大的技术支持、丰富的资源支持、充足的经费资助、严谨的课程学习要求,使得通识课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能高效高质地执行落实成为可能。在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下,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与教师和专家们互相交流探讨,促进思考、激发创意,用理论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使这些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校园学习和将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桥梁,实现创建“智力社区”①的目标。
作者:曹盛盛 王晓阳 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