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学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愉快,沉闷乏味的课堂是当下教学的通病,如何使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受到学生的喜欢是本文的主旨。使学生集中精力于课堂的方法之一是转化“教”与“学”的角色,教师走下讲台,把学生推上讲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改革;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改革是当今高等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今这个时代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以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程为例,谈谈高等美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与对策。老生常谈,不避粗浅,就教于大家。
一、名著欣赏课面临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封闭的国门打开,国人了解外国的文学和文化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是世界范围的信息化大潮席卷而来,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看手机、玩游戏、睡大觉,这样的课堂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外国文学,尤其是古典作家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背景不同,加之名著的艰深,使得当代的青年人没有阅读兴趣。“流行、大众、网络等快餐文学很大程度取代了传统经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对传统文学经典承载的终极关怀和教化意义越来越不感冒。”[1](二)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互联网社会,轻而易举便可搜集到各种信息和知识,教师不一定比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多、更快,学生也不以获得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知识为难得可贵,加之对五花八门信息的好奇、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以及视觉化图像对文字阅读的冲击等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师与手机争夺学生的较量中,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要完全战胜手机中的无所不包的信息之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既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与其停留在原地抱怨教学之难,不如随之变化,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想法是:结合美术专业院校的具体情况,由知识传授向技能培养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为中心,贴近学生的专业、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关注当下热点现象和作品
我们以前所使用的教材以外国文学史为框架,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著名篇供学生学习欣赏,主要为教师课堂讲授,注重知识性和系统性,以了解外国文学发展历程、欣赏各个时期的经典名著为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共列六章,分别为: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17、18世纪文学;第五章,19世纪文学;第六章,20世纪文学。审视我们的教材,它注重文学史和经典性,缺少对当下流行文学作品和热点现象的关照;注重虚构类作品,忽略非虚构作品。如果把虚构与非虚构当作文体分类的第一级标准,那么我们教材中主要是以虚构类作品为主,诗歌、小说和戏剧占据了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的大部分空间,散文、随笔、传记、书信等非虚构类文体难登大雅之堂。这是我们以往的选择和评价标准,但从未来的文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生活的实用性以及非文学专业学生的身份来考量,非虚构类作品对学生认识生活、领悟人生以及锻炼写作能力更有帮助意义。同样,近年的、流行的、热点的文艺现象更能引发青年学生的好奇与关注。学生们只有感兴趣才能深入进去,认真思考而获得提高。因此我们打破以往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其框架分为两部分:文学史的脉络和热点现象与作品,大纲为:第一编,外国文学史的脉络:第一章,文学源头;第二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第三章,各种文学风格与流派。第二编,热点现象与作品探讨:第四章,非虚构类作品;第五章,科幻、推理类作品;第六章,现代派作品;第七章,影视作品。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理清外国文学的源头和流变;欣赏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作品;从散文随笔、纪实文学中汲取人生智慧、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动向。在第二编中所列的单元模块并列且有交叉,所选的作品根据每届学生和专业的兴趣以及文坛热点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例如,在非虚构类作品中,我们既选取了西方经典哲理散文三大家——培根、蒙田和帕斯卡尔的作品,也选取了商业巨子洛克菲勒的书信和科学大家爱因斯坦的文字,还选取了最近几年的影响较大的纪实文学作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一定程度标志非虚构写作的日益繁盛。我们选择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同时选取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博士所著的《登陆火星——“精神号”和“机遇号”的红色星球探险之旅》,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讨论科学对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们跟踪的一个文学现象。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影响力不断下降,但毕竟是一个重要性的奖项,代表着一定的趋势和导向。2016年瑞典文学院破天荒地把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让全世界都为之一惊。这跨界的一次颁奖,表明艺术的世界也有规则需要打破,流行艺术也可以登上诺贝尔奖严肃的殿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鲍勃与荷马、鲍勃的绘画以及鲍勃的人生之路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鲍勃。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前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勇气。在第二编中,我们还将近年的影响较大的部分影视作品拿来与学生一同欣赏和分析,尤其是针对影视摄影专业的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评论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例如,面对韩剧热,组织学生分析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剧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组织喜欢科幻作品的学生讨论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时空恋旅人》等影片,这些内容的研讨对学生的专业拍摄和微电影创作构思大有裨益。有些选题是学生推荐的,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促使教师阅读观赏大量新的流行作品,开拓自身的学术视野。例如笔者对韩剧的关注即是来自学生的发问:老师你看过某剧吗?为了与学生交流讨论,我观看了多部流行韩剧,深入研究韩剧的思想与风格,并撰写《试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艺术》等论文[2]。我的体会是:对待流行文艺作品,一概冠以“肤浅”“幼稚”的标签有失简单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3],承认现实,因势利导、取长补短、与时俱进才是明智的态度。
(二)分一半课堂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们将总学时的一半留给学生上台讲课。首先,学生按照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在课下完成选定题目、搜集资料、组内讨论、制作PPT等自学环节,然后在课堂演讲。这份作业使学生在组建团队、共同商讨、达成共识、发挥特长、分工合作、制作课件、当众演讲等多方面受到锻炼,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课堂演讲和制作PPT是显示最终成果的环节,要经受全班同学的欣赏与评价。大部分同学在作业中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他们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业令人惊喜。课件制作精美考究,材料选择主次分明,阅读体会深刻而有个性,语言表达沉稳自如。例如,工业设计系学生,选取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来介绍,他们没有套用现成的PPT模版,而是使用PS技术制作每一页,精心挑选英国风景人物油画作为背景,风格与简奥斯丁作品风格十分吻合。主要图片确定后,局部的小点缀、每一页的色彩、文字的分布、字号的大小和色彩等都一一用心调配,制作完成的PPT每一页都是一个完美的平面设计作品。当问及这样的制作是否耗费时间时,学生回答说“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们体会到:由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家,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用他们的专业技能表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是一举两得,文学知识和美术专业水平都得到提高。一个学生有创作的快乐、收获的喜悦,会感染那些观赏他作业的同学,唤起更多的制作热情,获得更大的收获。在课堂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常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体现他们的审美评价,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更容易引起其它学生的听讲兴趣与共鸣。例如,学生在品评作家的容貌和惊叹作家成就时经常会使用“帅”“很帅”“牛”“贼牛”“牛逼”这样的词语,这些简单的口语化的词汇比起教师的书面的准确的学术评价更有表现力。一般情况下,学生讲课的课堂效果都比较好,小组与小组之间无形中形成一种比拼和竞争的气氛,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学生会对莎士比亚等古典名家发表一些颠覆传统的评价,作为学术的百家争鸣,亦无可厚非。除了让学生讲课外,朗诵和表演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朗读,是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但朗读在大学的课堂里已经很少使用,一些学生不习惯像小学生一样朗读,他们读课文时声音小且不流利,课堂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站起来朗读,而是鼓励喜欢朗读和表演的一部分学生上台朗读,有时是一首抒情诗,有时是一段哲理散文,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全班同学走进作品中,理解、体会、欣赏外国文学名著带给我们的艺术和思想之美。例如,萨福《给所爱》、米开朗琪罗《艺术家的工作》、培根《论美》、雪莱《西风颂》、裴多菲《我愿是激流》、帕斯卡尔《人算什么》等作品,我们都是通过朗诵的方式完成教学的。有的戏剧作品,我们分派给戏剧社团的同学,由他们在课下排练,排练成熟后拿到课堂上来演出。这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有一次,绘画专业排演的《哈姆雷特》引起全班同学的极大兴趣,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一些对白引来一阵阵哄笑。奥菲利亚: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哈姆雷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这是第三幕第一场戏剧中一段普通的对白,我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们会哄堂大笑,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扮演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两个学生正在谈恋爱,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他俩的表演,他俩的表演带给同学们双重的审美感受,由文学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总之,在一半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走到了讲台前面,以不同形式展现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外国文学成绩的评定上,我们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60%。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这条路上努力践行,由教师打渔给学生吃,变成学生打渔给自己吃,也许学生打上来的鱼很小,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捕获的,而且有时也能打捞到大鱼。一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精彩演讲或表演常常令师生双方兴奋不已。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现在又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至乐?钱锺书在《论快乐》一文中说:一课沉闷的听讲能使人尝到“永生”的滋味[4]。无趣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我们的外国文学欣赏课来说,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更新,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帮助他们走上讲台,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能力,以能力的培养带动知识的学习,在能力的培养中获取必要的外国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曹成竹.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简评约翰凯里《阅读的至乐》[J].阅读与写作,2010(1):28.
[2]陆明.试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艺术[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1-63.
[3]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280.
[4]钱锺书.人•鬼•兽/写在人生边上[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145.
作者:陆明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