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的重要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的重要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改变。分析了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最后阐述了新体育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的重要作用,以促进茶道精神与体育课改的结合。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茶道精神;作用分析

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包含身心健康、清心健体、和美敬人、道法自然四点内涵。茶道精神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瑰宝,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建设和目标设置要求也越来越高,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人文作用,有助于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精神状态、身体素质和道德水平。从目前的课改现状来看,以传统的茶道精神推动新体育课改,对塑造学生坚强人格和强健体魄而言是一条可行的现实途径,探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

1新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向合作化与自主化转变,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教与学的师生关系,形成为更加和谐的、平等的体育教学氛围。1.1学习方式的变化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果,从学习方式来看,新体育课程改革倡导学校进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课程实施,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依照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制定课程,在传统的跑步、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之外,增添了太极、空心球等多种多样的运动内容。学生在完成体育课程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新体育课程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完成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1.2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基础上,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也不在发挥着“指挥员”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促进,新课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则起到辅导作用。因此,师生关系从原来的“听从式、命令式”被动学习方式变得更加活泼,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有效落实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精神的目标[2]。

2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述新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可知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具有相同之处,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应用茶道精神促进新体育课改具有充分的可行性条件。

2.1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具有相同之处

第一,体育课程重视突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样的,我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也蕴含着清心健体的内涵,可见二者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高度契合。第二,体育精神与茶道精神的相同之处进一步体现在深层次的和谐主张。传统茶道精神追求宁静致远的和谐境界,体育竞技活动则主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积极精神。可以说,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在本质上是互通互融的,这也是茶道精神可以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3]。

2.2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相辅相成

茶道精神与体育课程改革的融合,对二者来说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茶道精神可以通过新体育课程改革得到普及和充分传播,使更多的学生在潜移默化影响中理解茶道精神、感悟茶道文化,进而传承茶道,茶道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必将扩大,茶道的内涵也会被更多人熟知[4]。另一方面,新体育课程改革可以依托茶道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授,将体育精神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联合起来,以茶道精神升华体育精神,对于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茶道精神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将体育课程与茶道精神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深化体育课程的意义与内涵。显然比单一的体育改革更具备文化底蕴,有助于促进体育教育的人文水平和提升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5]。

2.3茶道文化传统中具有体育项目

在我国茶道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体育项目,换言之,茶道精神应用于体育活动具有实践基础。例如民间的采茶舞和采茶节,都是茶道精神与体育活动结合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新体育课程改革可以拓宽思路,在课改过程中寻找与茶道精神结合的切入点,从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3新体育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的重要作用分析

实践证明,茶道精神应用于我国新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升华体育课程人文精神,同时突出课程的内涵和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茶道精神的静冲淡竞技体育的激烈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1有助于升华体育课程人文内涵

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往往过于重视体育活动的结果,忽视了人文内涵的传达。这就出现了体育课程枯燥无味、糊弄了事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背离了体育课程设置的初衷。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重点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建设,因此,将茶道精神引入新体育课程改革中意义重大,茶道精神以其特有的内涵和蕴意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动力。同时,茶道文化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具有良好的基础,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总而言之,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应用茶道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有助于在思想层面上贯彻体育精神、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有助于升华体育课程的人文内涵[6]。

3.2有助于突出体育课程的教育重点

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体育学科教育重点。在现代体育教育课程中,这种教育重点的背后实际上担负着塑造学生个性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的重任,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独立品格的现代人。茶道精神的核心与体育课程教育重点不谋而合,茶道精神旨在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和豁达和谐的心态,是一种更为柔性的、贯彻人们生活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因此,将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中,有利于突出体育课程的教育重点,使更多体育教师从不同角度透彻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内涵[7],同时,在思想层面为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的相辅相成,可以使新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得更加顺利和高效,可以事半功倍地将体育课程教育重点传授给学生。

3.3有助于中和体育竞技的激烈性

体育运动的特点是竞技,无论是大规模的体育运动会还是学校内小规模的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竞技规则和评价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和谐的、违规的做法屡禁不止,体育精神所强调的和谐发展与强健体魄课程功能退居次位,部分参与体育活动的师生将目光锁定在名次上,导致学校中的体育风气一定程度遭到破坏,污染了原本的体育精神。因此,将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中,无异于一股清泉,可以有效洗涤现实中体育运动的不和谐音符,用茶道精神的柔性和“静”的特点,中和体育竞技的激烈性以及这种竞技特点带来的强烈好胜心,我国传统茶道崇尚包容与融洽,追求正直与明理,在岁月的积累中,沉淀下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素养,是净化体育课程的有效方法[8]。

3.4有助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体育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具体来说,又分为人文素养和运动能力,从内在角度来说,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社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从外在素养角度看,茶道精神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则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使学生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体育课程中,重新树立体育课程公平向上的竞技风气。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是一项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强健学生体魄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各自为营转变为合作式、主动式学习,同时改善了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相互尊重的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茶道精神具有应用于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表现在二者的精神内涵相同,都是提倡积极向上、和谐共赢的精神,这也是茶道精神应用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此外,茶道精神应用于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互相促进的积极意义。茶道文化传统中具有体育项目是二者融合的实践基础,茶道精神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和推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总而言之,新体育课程改革中茶道精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有助于升华体育课程人文内涵、有助于突出体育课程的教育重点、有助于中和体育竞技的激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四点。在未来,将茶道精神运用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为更多人所采用,共同发挥茶道精神的作用,将茶道精神融合到体育课程中去,以推动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红香.茶道精神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7(6):208-209.

[2]罗亮.茶文化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实践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6(12):194-195.

[3]胡泯.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福建茶叶,2017(2):155-156.

[4]梁卫军.浅谈中华茶文化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发挥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6(9):245-246.

[5]封春玲.中国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4):305-306.

[6]智虹霓.茶道精神在体育精神发展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6(12):213-214.

[7]刘力,殷国玺,郭春龙.我国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7(2):161-162.

[8]陈雪倩,陈林.茶道对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福建茶叶,2017(4):206-207.

作者:米亮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