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课程改革的校长与教师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改革的校长与教师关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课程改革的校长与教师关系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校长是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教师是课程的解读者和缔造者,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校长与教师形成合力。现实的课程改革中,校长与教师有冲突与和谐两种关系:校长若诉诸指令、控制和威权,会导致教师的排斥、敷衍和抗拒;校长若凭借关怀、引领和赋权,则会赢得教师的参与、回应和承诺。和谐关系的实现需要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建立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长;教师;关系

一、课程改革、校长与教师

课程改革、校长和教师是学校发展与变革中的关键因素,其主要作用和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改革:教育变革的核心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教育的落实主要通过制定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变革,因而课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可以说,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2.校长:课程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学校是教育系统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机构,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奉献精神的校长是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关键。[1]校长通过激励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的不断发展、教师间的团结合作,发掘教师的潜能,从而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因此,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场所。课程改革能否走入学校、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2]。因此,校长也是推动课程改革得以贯彻实施的引领者和推动者。3.教师:课程的解读者和缔造者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JohnI.Goodlad)认为,课程应有五个不同的层次: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curriculum)、正式的课程(formalcurriculum)、领悟的课程(perceivedcurriculum)、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curriculum)、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curriculum)[3]。其中,理想的课程是指由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等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其影响取决于是否被官方采纳;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教师领会的个体差异,领悟的课程会削弱或增强正式课程作用的发挥;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中实际实施的课程,由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师需要不断创造性地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因此,运作的课程与领悟的课程会有一定的差距;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获得的课程体验。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表明,“课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依次磨合、转化的动态过程。其中,领悟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是课程顺利转化的关键环节。教师依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从而给出自己独特的课程解读,然后将自己对课程的解读,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自主、能动和创造性地予以实施。退一步说,无论课程理念多么先进、课程设计多么完美,如果没有教师对课程的解读和缔造,课程改革无从谈起。因而可以这样说,是教师在推动着课程的不断深化,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性力量,教师是课程的解读者和缔造者。综上所述,要真正推动课程改革发展,实现教育变革的目标,不仅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校长对课程改革有深刻的理解和积极的态度,引领教师,与教师们形成合力。但在现实的课程改革中,校长与教师可能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冲突与和谐。

二、课程改革中校长与教师的冲突关系

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教师队伍中积极寻求专业成长和课程自主权的教师仍属少数”[3],而校长又肩负着实施课程改革的紧迫责任,因此,这必然会引发校长与教师的冲突关系。1.指令—排斥更多依靠行政职责管理学校的校长,倾向于从自身职位给予的行政权力,自上而下地宣布课程改革的政策和文件,指示和安排教师了解新课程,敦促其按照新规则改变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意味着面对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适应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生存状态并不容乐观,包括诸如生活压力、不良情绪、畏难心理、工作困境、同辈压力、职业倦怠等问题。课程改革成为了教师繁重的教学和压力之外的额外负担,而校长不会给予教师足够的调适时间,致使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怎样进行新课程的规划与开发。这种直接的行政指令,会引发教师的反感和抵触,造成内心里对课程改革的排斥。2.控制—敷衍为将课程改革的指令落实到位,校长会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来强化课程的安排与执行,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监督,如通过巡视、听课、检查教案和教学研讨等途径,指挥和支配教师,使之实施课程改革。这里,校长扮演的是控制型角色,即通过校长个人的行政命令监控日常课程与教学行为,实现课程改革的落实[4]。但是,学校是一个容易产生“舒适区”的场所,教师们往往选择坚持自己的习惯,而不愿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教师更情愿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使用自己熟悉的课程内容和习惯的课程实施方法与经验,安全、舒适、稳妥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规避可能遇到的困难、麻烦和挑战[5]。因此,面对校长的强力控制,教师们会选择置身事外、敷衍了事的态度来对待。3.威权—抗拒面对教师表面的服从和实际的“无为”行动,校长会动用更多的行政权力,如绩效评估、晋升职称、奖励、惩罚等措施,以强制性的威权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强压之下的命令,会引发教师内心里的极大反抗,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对改革存在着一定的抗拒”[6]。抗拒之下的课程改革注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甚至无功而返。综上所述,校长如果依赖行政的指令、监督和威权,忽略教师的实际条件与需要,会造成教师对课程改革实施的排斥、敷衍、甚至抗拒。在校长和教师的这种矛盾关系下,课程改革将会面临危机,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领导的课程改革为例,当时倡导发现学习,即不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7]。但是事实上,美国大约有25%的学校并未采用主要课程方案的教学材料,而农村学校甚至从未触及课程改革。主要原因之一即来自教师[5]。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新的角色,可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准备却严重不足;许多教师知识老化、科学素养差,对于解决先进的科学问题缺乏信息,因而不赞成将科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改革的失败成为必然。

三、课程改革中校长与教师的和谐关系

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实现,需要构建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维度。1.关怀—参与教师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得到关心、爱和尊重。校长若从关爱的情怀出发,取代简单粗暴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多关心、倾听和理解教师,会使教师感受到爱和尊严,提升责任感,从而心甘情愿地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工作中。第一是关心。校长关注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困难和需求,为教师消解负面情绪、排忧解难,让教师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使教师内心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教师会在思想情感上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愿意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第二是倾听。校长要学会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包括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新课程理念和实施的理解和探索,不仅可以使校长充分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现有基础和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愿意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奉献一份力量。第三是体谅。校长以宽容的态度,全面和客观地分析教师持有的保守观念、畏难情绪和行动力迟缓等方面的原因,设身处地地体谅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责任人的不易,提出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成长的合理缘由和有效路径,使教师有尊严地教学和进步,并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2.引领—回应在关怀———参与关系的基础上,校长如果能带领教师不断地进行价值追问,并使自己在课程专业领域达到优异,从而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培育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就会给以积极的回应。第一是价值追问。除了日常必需的行政职责,校长需要带领教师不断地追问:教育教学和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学校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校长的职责和领导力是什么?课程改革为什么而改?课程改革为谁而改?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课程改革?伴随着这些追问和判断,校长和教师从实践中暂时抽离出来,以研究者的身份反观课程改革中的教育和教学实践,在反思中修正和前进,过一种理性的教育生活,这种有价值引领的教育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8]。价值追问使教师们从教育教学的本源认识教育教学和课程的本质,站在新的高度看待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清醒而自知,从而积极地回应和投身课程改革。第二,课程优异。校长深入地学习课程理论,提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并让课程回到教育的原点[9]:课程为谁而编制?课程为何要改革?当校长成为课程领域的专家,高屋建瓴地阐述和指导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时,就会得到教师们的尊重;当校长能客观、专业地评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时,教师就会信服校长,回应校长的课程领导。3.赋权—承诺愈是明智的校长,愈会认可、信任和激励教师。校长应当将课程研究、开发和实施的权利交给教师,赋予教师信心、力量和责任感、使命感,从而促使教师对课程改革作出承诺。第一是认可。课程改革不是学校课程理念的全面革新,也不是对教师以往课程理念和行为的全盘否定。课程改革是要以现实为基础,逐步发展和完善学校的课程,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校长认可教师的前期努力和成果,就会使教师对自己和即将参与的课程改革充满信心。第二是信任。校长在言行和态度中向教师传递一种“你一定行”“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信息,使教师心里收获满满的信任感,感觉到自己是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员,从而无论是在听课、评教、还是研讨等环节,教师均可以自在地表达自己对课程的困惑、担心、意见和创意,不断思考自己还能在课程中改进什么。第三是激励。得到认可和信任的教师会展现出情愿改变的一面,而且课堂中的教师们本来就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他们会乐意重组课堂、开展不同的活动、试用不同的课本、改革课程主题的次序、尝试不同的沟通技巧等;会根据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会根据家长的不同要求作出必要的回应,会根据学校管理层制定的相关政策而调整课堂活动[10]。因此,基于教师的以上潜质,校长可以“引导”教师作出高层次的判断与“自我管理”(self-governance),激励教师们投入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进度[11]。

四、校长与教师间和谐关系实现的途径

和谐的校长与教师关系是课程改革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校长与教师的和谐关系。1.提升校长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的提升需要校长重新定位角色、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课程素养。第一,重新定位角色。校长应将自己定位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校长应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诱发”,变“维持秩序”为“产生变革”,变“把事情做正确”为“做正确的事情”[2]。若校长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下的角色定位,校长就能更有效地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课程改革环境,促进教师自主地、创造性地实施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第二,丰富教育素养。校长是学校中落实教育使命的第一责任人,需要随着社会的瞬息万变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追问和领悟教育的本质、内涵、意义和当代使命,持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领导魅力,从而使自身成为教育信仰的践行者和引领者。第三,提升课程素养。校长始终关注最新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前沿,及时深入地领会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理念和策略,从而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完善和改革学校的课程。能充分掌握最新课程理念和理论、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和指导课程改革实践的校长,自然能够赢得教师的敬仰和信任,教师会对校长的引领给以积极的回应。2.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若要使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就需要转变教师的信念、承诺和能力,从而使教师更忠实地与改革要求保持一致,而这些转变直接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原理,并将之转化为可行的课堂实践[12]。校长可以通过既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又给予物质上的保障和奖励,激发教师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校长可以设计和安排多种方式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同群体的专业发展;同时,校长也需要基于不同教师的各自发展阶段,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总之,校长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激励教师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发掘潜能、展现才能,使教师能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原先不愿参与的课程改革中[13]。3.构建学习共同体若要保持校长与教师间持续的和谐关系,就需要将学校构建为一个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在这其中,校长和教师们一起分享、反思和对话,相互启发、沟通、理解和激励,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的成长。第一是分享。教师们各自讲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认识和随后的解决办法以及最终获得的感受和经验,在相互的交流中分享挫折和成功,相互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从而使教师之间彼此更加信任和尊重,关系更加和谐,相互之间更容易感染和达成一致,为共同愿景和目标而努力,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健康发展。第二是对话。校长通过读书讨论、专题讲座、现场诊断、听课评课、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对话的机会,使教师在多维视角的氛围中审视问题,重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持续达成新的教育智慧,使教师的专业自信不断提高,从而激发教师进一步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吸引其在更加自主的参与中获得发展,从而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反思。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还是课程质量方面,校长可以通过鼓励教师进行反思、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来影响教学改革[15]。教师只有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从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建构个人知识,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研数据显示,教师议题是校长首要关切的问题。89.86%的校长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84.54%的校长最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66.18%的校长最困惑的问题是“教职工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和维持”;74.4%的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有活力”是“最值得高兴的事”[15]。由此可见,教师在校长落实学校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地位。校长是教育变革和改革的关键推手[16]。作为校长,首先要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才能实施课程领导[9]。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长与教师间和谐关系的保持也是一种必需和常态。正如课堂上教师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一样,真正持久的课程改革既需要教师支持和信任校长,又需要校长帮助教师成为日常课程的变革者

参考文献

[1]Aydin,A,etal.TheEffectofSchoolPrincipals’LeadershipStylesonTeachers’OrganizationalCommitmentandJobSatisfaction[J].EducationalSciences:Theory&Practice,2013(2).

[2]陈彩玲.校长课程领导的意义及其对校长思维方式的要求[J].教育探索,2005(6).

[3]裴娣娜.现代教学论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薛国凤,赵立平.走向领导—美国校长课程管理角色转变研究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

[5]黄显华,等,著.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杨明全,主编.传承与建构:课程与教学理论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谭静.校长教学领导的三个着力点[J].中小学管理,2010(10).

[9]钟启泉.从“行政领导”到“课程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6(4A).

[10]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11]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12]Qian,H.&Walker,A.HowprincipalspromoteandunderstandteacherdevelopmentundercurriculumreforminChina[J].Asia-Pacific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2013(3).

[13]何玉凤.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14]Range,B.G.,etal.AspiringPrincipals'PerspectivesaboutTeacherSupervisionandEvaluation:InsightsforEducationalLeadershipPreparationPrograms[J].EducationLeadershipReview,2014(15).

[15]中小学校长最关心的问题:教师议题[J].中小学德育,2017(11).

[16]Ng,S.W.&Chan,Y.F.AspiringPrincipals’PerceptionsofApplicabilityofAcquiredLeadershipCapacitiesintheSchoolContext[J].InternationalStudiesin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2014(3).

[17]唐娜•伊•玛茜,等,著.学校和课堂中的改革与抗拒:基础学校联合体的一项人种志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韩芳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