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课程设计边际递减效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研究边际递减效用在微课程中的应用,建立微课程学习的边际递减效用模型,提出微课程设计中减小边际递减效用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微课程;边际递减效用;创新
一、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现状
1.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通常以微视频、微动画、微讨论和微问卷等形式,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作为自学的主要资源,打破时空的限制,以碎片化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自由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促进学生主观能动学习、教师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最大程度利用。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2.差异化学习中应用。互联网+时代,微课程作为随处可得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而且不用担心是否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有助于摆脱课堂模式中的精神高度紧张的困扰。一方面,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还可以反复学习微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必担心知识点的遗漏,直至达到自身的认知负荷。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不同的微课程的内容给需要的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差异化学习、个性化学习。3.泛在学习中的应用。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其实现需要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支撑。目前最主要的数字化资源就是微课程,学生既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进行学习,如果这部分资源不能够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多、更适合自己的微课程。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行为、过程、效果均由自己决定,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约,终将成为未来学习、终身学习的主流方式。
二、微课程学习中的边际递减效用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上微课程的泛滥以及微课程的滥用,造成微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衰减,产生边际递减效用。1.边际递减效用。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原为经济学上的名词,意指物品消耗每增长一单位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通常状况下,边际效用存在着递减趋向,即在单位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耗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使用者对某种商品消耗量的不断增多,使用者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使用中所获得的效用量不断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并不表明总效用会绝对降低,而是表明效用上升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临界点乃至到负效用,其消费者的表征就是对某种消费品的消费欲望逐渐降低,直到无感,最后到厌恶,即得不到边际效用的支撑,总效用反而开始降低。2.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递减效用分析。边际递减效用也存在于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取的满足求知欲的微课程资源就是微课程应用中所获得的最大边际效用,但信息量、学习难度一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微课程设计、应用的边际成本就会增大,而边际效用开始递减,甚至变负效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学习效率低等负面影响。与经济学中边际效用分析不同,微课程教学应用所获取的边际效用区别于商品的消耗获取的效用量,商品的消耗量和效用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非常容易统计,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曲线的拐点分明,较容易对其数量进行统计。而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效用的资源数量虽然可以统计,但学习难度、学习效果因人而异、千人千面,故效用上的判断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其边际效用与学生的心理感受紧密联系,没有明确的拐点,难以科学计量。3.微课程学习中的边际递减效用模型。根据边际效用的经济学含义,其模型为:MUx=ΔTUxQx其中MUx为商品消耗产生的边际效用,△TUx为总效用,Qx为消耗商品的数量,根据对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递减效用的分析和大量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统计,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尝试分析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递减效用。Mu=Qq(1)Mu=q1.q2.q3q(2)其中Mu为微课程应用产生的边际效用,Q为学生学习后的实际学习效果,q1、q2和q3分别为提供的微课程数量、学生学习的次数和频次,q为学习的微课程数量,其中实际学习效果可以分解为微课程本身的真实价值、表现形式、学生心理期望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等。由此可见,微课程的质量和数量、微课程本身的表现形式不能做到引人入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未能设置好传递信息的相关有效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知识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使得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凝聚人力物力的微课程无用武之地,造成浪费。为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提高微课程研发制作的质量和数量,创新微课程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提高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效用。
三、边际递减效用要求加强微课程开发的创新
1.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提高微课程应用的边际效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微课程的意义在于传播知识,使学生有所收获,而知识的价值具有两面性,在知识的客观性方面,虽然知识本身的价值是客观的,但由于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学生对知识意义和价值的认同不尽相同,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信息的效果。实践证明,越是有表现形式新颖的内容,就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通过设计和制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渗透在生动有趣、声情并茂的富媒体微课程中,通过微课程来改变知识的特质,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难度适宜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提高学习的边际效用。2.微课程载体的创新。微课程本身所传播的知识特点,充分利用智能化的媒体工具、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设备,使用大多数智能终端都能够支持播放和交互的媒体形式,并根据不同的终端进行自适应调整,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刺激,使一些难以直观表达的知识点,通过多元化、差异化、丰富多彩的微课程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所传播知识的精髓和内涵,对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充分消化和吸收,增大知识容量与密度,合理高效地使用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可能地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边际效用。3.微课程的双主体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不仅共享经济成为主流,知识共享也应该被倡导,应该充分利用群体的智慧促进微课程的不断完善和进化。让学习者不单是微课程的使用者,还是微课程的生产者。微课程也应该有多元化的特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微课程应该集成群体的智慧,边建设边完善,让学生本身也参与到微课程的建设中,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同时,学生参与到微课程的设计和完善过程中,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更好地理解所传播的知识,减小微课程应用的边际效用。4.评价的创新。微课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内容的设计,还要考虑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如何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内容和步骤,促进学生对微课程所传递知识的深度理解。这就要求在微课程中规划交互活动,记录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等。微课程的评价同时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本身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学生既是资源的建设者,也是资源的使用者。评价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进一步促进微课程的进化和完善。
四、结论与讨论
微课程是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所构建的学习资源,微课程除了是资源还有“课”的属性,应用微课程之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于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社会和机构应该建设优质的微课程资源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通过优质微课程的共建共享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微课程,助力教育者更好地实现差异化、针对性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分析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递减效用,创新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扬其长避其短,不断提高微课程应用中的边际效用值。
参考文献:
[1]王瑛敏,宋辉.移动互联时代微课程的发展与应用探析[J].继续教育,2016,(4):36-40.
[2]付蓉.对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111-112.
作者:何华国 单位:集美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