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个性化课程设计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生成课程赋予了课程全新的意义,课程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生成课程的内涵出发,探讨个性化的生成课程设计理念思路,并以高职“社交礼仪”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协商式生成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究能力。
1生成课程的内涵
生成课程(EmergentCurriculum)[1]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贝蒂•琼斯(BettyJones)在《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中提出,贝蒂•琼斯和约翰•尼莫(J.Nimmo)随后在其所著《生成课程》一书中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解释,生成课程又称为呼应课程,是指自然浮现而非预先设定好的活动。在生成课程过程中,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地建构课程[2]。生成课程赋予了课程全新的意义,课程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课程是对已知结论的讲解,而生成课程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成课程的关键在于“生成”,以学生的兴趣特征以及主观能动性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课程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打破学生盲目被动接受知识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生成课程的动态、开放、创造和生命特征在传统课程中难以实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逐步成熟使得生成课程的实现成为可能。本文从生成课程的观点出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并提出进行实际实施时的建议和意见。
2生成课程视角下的个性化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生成课程摒弃了“目标先定”的传统思维模式,课程不再是预先设定且僵化不可变更的,也不是学生随意的、自发的无规律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生成课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对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3]。结合生成课程的观点,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理念:(1)课程目标的生成。生成课程强调与实践的融合,因而生成课程的目标是师生在情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断改进完善的。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与预设的课程目标完全对应,这就需要在课程中不断对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生成课程的目标更多强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这并非对预设目标的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预设目标合理性的前提下,超越预设目标突显出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和延续性。(2)教学过程的生成。生成课程以教学过程为主导,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面,而非特定的行为结果,并将整个教学过程视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与教学情境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一体、预见和不确定并存、普遍性和差异化同在,通过动态化的生成体现教学的价值。(3)教学方法的生成。生成课程中的交互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到单教学主体的限制,形成教师、学生、情景多方主体互动形式,教学方法以互动为主不断促进各主体彼此间相互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沟通、讨论、研讨、小组合作、评价和反馈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为主,根据教学的发展不断变换方法创造多边互动机会,生成新的信息和资源,使学生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借助学生的反应帮助教师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3基于生成课程的个性化课程设计与实践
基于生成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是师生共同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近些年来,各国学者都在不断尝试着各种方法来实现生成课程,其中,GarthBoomer、JonCook和NancyLester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协商学习,反对促动学习,认为师生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共同做出有关学习的决定,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主动、乐意而高效的学习者,以改变过去在学习中被动或强制的状态[4]。本文在协商课程的基础上,以高职“社交礼仪”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建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生成课程体系。根据生成课程的设计理念,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三个方面来实现课程的生成。首先,建立多重性的课程目标。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给出了8个大的方向或目标,这些均是历年教学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共同协商并选择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调整目标,体现了学习目标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师和学生协商课程目标是动态生成的,并且将在不断学习探究中调整充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有效把握课程目标,以课程的宏观目标为导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非课程目标,而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学生兴趣需求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是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其次,构建网络化的课程内容。每个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是不同的,生成课程的内容不应该是规划设计好的内容,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由师生共同构建,在师生互动中获得主题,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向。按照生成课程设计理念,将“社交礼仪”课程细分为32个内容,内容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以不同的主题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结合协商的课程目标,灵活选择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学习内容网络。例如,学生处于三年级,希望能够为未来应聘面试做准备,和教师协商后的目标是提升沟通技巧、熟练搭配服饰并制作美观的简历。因此学生可以选择沟通技巧、简历制作和服饰礼仪方面的课程,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选择面试技巧、面试着装、书面沟通技巧等课程,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生成课程的实施要突出生成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帮助学生从感知和动手中体会世界,用更为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展现知识。因此,在“社交礼仪”的生成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学生根据课程特征和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简历制作课程,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并自行制作简历,上传作品并结合教师和其他学生建议而进行完善的方式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更为灵活地掌控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此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课程都强调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倡导课程实施的参与性和生成性,更多地采用展示、讨论、实操、评价等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构建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庆双.新课程改革下生成课程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6,9(5):25-27.
[2]百度百科.生成课程[EB/OL]
[3]张立新,王清.论生产性网络课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4):14-20.
[4]李宝庆,靳玉乐.协商课程及其后现代本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74-79.
作者:郭心毅 徐小辉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