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心理特殊情况学生健康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心理特殊情况学生健康课程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心理特殊情况学生健康课程设计

摘要:当前社会物质基础丰盈,网络信息技术发达,青年学生享受时展带来的便利,也承受更加繁重的社会压力,青年学生心理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影响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游离于家庭和学校之外,人际关系不可调和,社会角色无法适应,学生就会成为心理特殊情况的学生。尤其是在肺炎疫情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激化下,心理特殊情况学生的数量增多,病情加重。心理特殊情况学生症状的改善对于校园稳定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特殊情况;运动干预;健康课程设计

早在2016年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概念定为国家战略,居民身心健康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北京奥运会后居民对体育锻炼格外重视,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也将体育运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心理健康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状态失常时,就会产生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根据统计,2016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人数为3.5亿,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100万,而中国抑郁症患者约1亿,预计2020年将超过癌症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1]。学生担负着建设国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应高度重视。心理特殊情况的学生(以下简称“心理特情学生”)不仅自身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班级中其他学生带来困扰,“心理特情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可能会引发一些潜在危机,关乎学校声誉、社会安定,更可能会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要做好特情学生群体的管理和疏导工作。对于“心理特情学生”管理,应做好心理筛查、谈心沟通、建立家校联系、时刻保持关注。研究证实运动干预对心理问题的改善成效显著,借助科学合理的运动干预,改善学生心理问题也是上佳之选,对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一、“心理特情学生”的产生原因

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和学校关注的核心内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潜在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团结稳定的潜在危险因素。

(一)“心理特情学生”数量多,覆盖年龄阶层广近年来“心理特情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些学生的年龄阶层也呈现出多样化。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点是社会发展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而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不能甄别资讯的好坏,错误的信息诱导学生走向各种极端,产生不良的行为和心理情绪[2]。

(二)家庭和社会变化超出学生承受力学生基于自身阅历形成了简单的价值判断标准,原生家庭的变故、社会突发疫情或事故等复杂情况出现,超出了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他们又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导致他们容易出现焦虑、困惑和抑郁情绪,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比如父母的婚姻状况,肺炎疫情带来的生活状态的变化都是青年学生不能理解和消化的。

(三)学生缺乏与家长和朋友的沟通,心理问题沉积学生心理问题可能出现在学生成长的任何阶段,多数学生在与同学的玩耍中、与家长的沟通中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心理问题被逐渐消化,但有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家长的察觉,也没能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埋下了不良的种子,进一步演变成消极悲观的心理情绪,成为“心理特情学生”。

(四)学生心理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是有诸多因素整体作用导致的,在对学生心理疏导和价值观念重塑时,需了解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真实原因,并了解学生感受和实际的心理需求,做到对症下药。当前学校老师和家长未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他们也缺乏足够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

(五)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传统,缺乏创新学生心理问题的克服方法有许多,除了必要的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外,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也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目前家长容易走极端,不能权衡好心理教育、运动锻炼和家庭人文关怀的比重,有的家长过分强调心理疏导的作用忽视了外在运动干预,有的家长则过分强调运动干预的积极作用,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持有传统态度,缺乏创造性思维。

二、“心理特情学生”健康课程设计原则

健康课程中运动项目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消极状态,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和焦虑紧张情绪,既能够增强体质,又能调节情绪。但借助运动干预缓解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时需遵循相应的原则,确保课程内容的设计结构合理。其对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有积极意义[3]。

(一)安全性原则依托运动干预来获取学生心理的放松状态,调节紧张情绪,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干预的初衷,在干预同时也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避免因运动锻炼带来身体伤害,因此在进行运动干预时应遵循安全性原则,做好性别、年龄和身体先天条件的差异。

(二)科学性和有效性原则不同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种类和程度不同,在运动干预时选取的运动锻炼的项目要真实有效,因此在运动项目的选择时做到科学严谨,选择合理有效的项目和方案实施运动干预,运动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应使参加者或锻炼者的身心功能状态有所改善。

(三)全面性和针对性原则青年学生心理问题一般是多维度、同步出现的,在设计运动干预方案需结合各种运动项目,制定针对“心理特情学生”的多种心理症状困扰,方案要有全面性,既重视整体部署,又要有的放矢,均衡运动方案设计的问题针对性和全面性,设计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案。

(四)可行性原则“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应简单、易学,不需太过复杂或有太高练习难度,同时项目设计也要以学生能普遍承受的平民运动项目为主。同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关爱。为保证学生学会推荐的运动干预项目和干预方案,项目要难度始终,运动负荷适中,运动种类和动作的选择要十分慎重;不同运动项目切换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编排,切忌生硬的过渡切换项目。运动干预方案制定选择的运动项目是根据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的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选择,这些运动应简单易学,利于推广。

三、针对“心理特情学生”健康课程设计策略

(一)健康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由于“心理特情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在运动干预时应使用多种运动项目来架构运动干预课程和内容体系。力求项目生动有趣,科学有效。健康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确保每种心理特性都能被覆盖到,以期更加全面地提高“心理特情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运动锻炼的理念应积极的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各种体育运动的项目来缓解消极情绪,舒缓精神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运动锻炼的理念,在积极培养自身兴趣的同时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三)拓宽“心理特情学生”的干预思路校园心理工作者应拓宽对“心理特情学生”的治疗干预的手段思路,积极结合诸如体育运动这样的方式和路径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或校园心理工作者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自身知识储备。

(四)更新教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理念心理工作者对待“心理特情学生”时应从自身出发,要改变自身固有认识,学生管理或者心理学治疗不是唯一的治愈学生心理问题的路径,应当积极地借鉴多种方式舒缓学生的心理问题。体育运动已经被证实对心理问题的克服有积极效果,在后续的心理治疗时应多采纳体育干预手段。

(五)课程设置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校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依据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做规划,内容设置应不仅仅引导学生树立运动观念,学习运动技能,还应借助体育运动项目帮助学生学会借助体育运动项目排解心中的压力,获得愉悦的生活体验、良好的友谊,通过与朋友的倾诉排解心理困惑。体育课应该作为发展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乐在体育、终生体育。

四、体育健康课程内容设计

学生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改善,体育和健康课程是有效缓解学生心理焦虑和心理压力状态的课程之一,在设计健康课程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五、结语

学生担负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应高度重视。“心理特情学生”不仅影响自身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为此做好特情学生群体的管理和疏导工作至关重要。运动干预对心理问题的改善成效显著,学校和家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借助科学合理的运动干预,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在校园内培养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马旭,余红.社交媒体中抑郁症传播现状与调整策略[J].青年记者,2019(12):39-40.

[2]钟丽玲,梁其盛.关注心理异常个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智富时代,2019(06):1.

[3]钱钰.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2020.

作者:李珂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