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主学习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探究过程”,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得到了生动有效的实践。课程改革尤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假设猜测—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陶行知先生的自主学习思想对于语文课程改革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即真正突显学生主体人格,灵活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正向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实践。
【关键词】陶行知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倡导的平民教育思想开创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主线”的先河。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立德树人,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本真命题,终身致力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范式。他倡导彰显“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探究式与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摒弃“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思想,对践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真正突显学生主体人格
所谓主体,哲学上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学生的主体人格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习环境的需要。因此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从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观点出发的。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中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即使学生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教中国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论中,可以领悟到做人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自己的个性,做“真人”,不做委曲求全的“假人”,不做虚伪的人。陶行知先生反对奴化思想,号召广大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要求人们弘扬人性,挖掘人的潜能,力求做一个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崇高思想的人,做一个有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人格的人。课程改革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倡导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这些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学生没有主体性就谈不上自主学习,不发扬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积极思考和探究;没有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制订学习目标、学习步骤,自我评价学习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彰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二、灵活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有全过程的整体辅导,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定向辅导,还有面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重点辅导。“导”要有导的艺术,做到“导”得及时、“导”得科学、“导”得恰到好处。对于该点拨的知识,教师要点到为止,不必和盘托出,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该辅导的内容,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不能浮光掠影,要让学生真正彻底地理解掌握。陶行知先生在认识教师“导”的问题上,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就是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突出体现指导的责任,学生要全面体现学习的责任,教师不应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方法,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意思是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做学生的导演和朋友,用心指导学生的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不同的学习方法;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发散思维能力,即创造思维能力,做到“能够利用这种经验去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由此联系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巧妙的写作方法以及精准的鉴赏分析文章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认同和激励学生创造不同的分析归纳和阅读写作的方法。对于有些字、词、句、语境的理解,要允许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要倡导学生大胆、大声、大方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不同见解,让学生独立分析评价,形成求同存异、比较趋同的共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懂得运用在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不断获取和进步。“导”的重点难点是点拨,即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人去辅导,如果教师能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那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一个提示、一句话,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学生都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如果点拨不及时、不得法,不仅不会带给学生帮助,而且还会干扰学生学习。点拨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了揭示矛盾,引发学生思考。在语文教材与学生实际之间,教与学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学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学得“不深”,即出现认知困难和思维障碍时,教师应抓住矛盾的症结,适时巧妙地点拨,促使他们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思考,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二是搭桥铺路,指明思维方向。在思维训练中,如果训练环节之间难度相差较大,往往会出现思维断层和思维真空。这时教师的点拨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中间台阶”,填补思维空缺处,在跳跃的思维间隙搭“桥”铺“路”,使其流畅贯通。三是提炼方法,促进迁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能提炼出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他们才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懂得用学习此类知识的方法去解决同类知识的问题,用学习某学科方法的规律去演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三、正向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实践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培育学生人文科学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不能固化学生的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因此,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个转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当前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其重要思想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参与知识获取和能力生成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极力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他认为,与其向学生灌输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为他们提供学习的“钥匙”,让其可以自如地去开启文化的金库,探寻宇宙的宝藏。陶行知先生反对注入式教学,认为把学生关在教室这个笼子里,让学生死记硬背,到头来,培养的学生便成为对社会一无所用的“书呆子”。于是他创办晓庄师范,号召学生走向社会、拥抱生活。他认为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引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与农民一起劳动,与工人一同做工,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的海洋浩渺无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他们才能畅游知识海洋,享受生活乐趣,体验生命价值。当学生参与了知识生成的过程,掌握了知识获取的方法,即使他们离开学校和教师,也能用已有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去探求新知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拓展和掌握更多技能。课程改革尤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假设猜测—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一是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能力参与语文学习的探究过程;二是要规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有可能自主学习和参与探究过程;三是要让学生使用经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定的语文学习素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只有学生主体人格在探究过程中得以显现,探究成果得到他人认可,收获成就感和愉悦感,才能更加相信自我、激励自我,更主动、更有兴趣地探求未知。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探究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生动有效的实践。世界是多元、多变、多彩的,时代的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增强,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反思开展的课程改革和语文教育,有助于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将陶行知自主学习思想有效应用到语文课程改革中去。
作者:高桂明 单位:江苏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