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价值旨归。它不仅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基于克服以单向性、程序性、功利性为主要表征的表层学习的现实审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深度学习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本质诉求。开展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实践方略研究,突破知识学习训练观的藩篱,在价值塑造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在关注学习获得感中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深度,在强调学习价值实效性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温度,这是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协同育人之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质量;课程思政;学习价值规范;实践方略
所谓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指基于伦理学视域下关于学习者学习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的一种审视,是学习者自身学习的价值取向、态度、行为规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着重强调各类课程要满足学生内生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这与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本质诉求具有极强的耦合性。因此,将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具体体现为学习者不仅充分学习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且将专业学习与学习价值规范结合起来,融入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让学习者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2]可以说,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既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时代之答: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要义
1.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强调学习者从多样化知识传授形式与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价值规范中的价值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如盐化水”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是对学习者主动思辨自身学习之困、思想之惑等问题的切实回应。知识是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程度的重要载体。在实际的知识学习中,学习者既是认知主体,也是伦理主体,具体表现为学习者通过学习知识,理解、把握并内化知识所承载的内涵与意义,进而学会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使自身的价值规范学习达到一种完整而有深度的程度。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绝不仅仅停留于将知识作为一种概念传达给学习者,而是超越现象形态对知识符号的理解,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局势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坚定学生走中国道路的信心。
2.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独立存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但二者是同向同行、相互渗透的关系,均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知识的接收者”。在此情境下,学习者的价值规范需要从学习者的现实出发、从学习知识的情境与脉络出发、从现实的学习问题出发,注重学习者关于知识意义的阐释与认识的解放,引导学习者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起自身与他人、社会、民族的联系,并在其中确定人生价值与人生志向,具体表现为学习者不仅要关注自身学习的方法,也要关注学习的价值取向、态度与行为规范等,这是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也是探究与研判人才培养目的的表征。因此,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
二、实践之维: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的重要方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引导学习者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彰显学习价值塑造,切实提升学习价值规范,破除“唯技术”的学习价值指向。然而,当前教育“内卷化”问题较为严重,工具性的“表层”学习现象凸显。对此,高校要通过在价值塑造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在关注学习获得感中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深度、在强调学习价值实效性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温度等途径来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进而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1.在坚持学习价值塑造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坚持学习者学习价值塑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从“政理”(政治的原理、精神与道理)[3]角度加深对学科与专业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4]从“政理”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学习,旨在通过专业学习加强学习者的政治认知、坚定学习者的政治信仰,达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符号来显现的,知识的核心是符号所传递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类型的知识在认知上具有一定差异性。理科知识是以数学课程为逻辑基础的知识,注重排列组合、数形结合等,是数学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改进生活生产的实践历史。人们对理科类的知识认知如果仅停留在对于公式和方程的理解与操作上,就难以把握数学课程规律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意义。文科类知识注重对以文字、语言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认知,是以“人”为核心概念的文化思想。人们对文科类的知识认知如果仅关注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学习仅停留于表面,其学习境界难以深入深层次关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的锤炼与培养。在过去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中,若学习者只知道知识的相关概念与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就很难主动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因而,重视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对专业知识的“感知和感悟”,引导学习者在学习中归纳与提炼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度政治内涵,坚定政治信仰,自觉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从而在学习价值塑造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站位高度。
2.在关注学习价值获得感中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深度。在当今社会利益诉求多样化与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经院式与书斋化的学习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倦怠,部分学习者抱有“佛系”的心态甚至选择“躺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价值获得感不强。因此,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应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价值获得感。学习价值获得感具体可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与多元化作业来实现。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参与专业课程学习活动,主动发表个性化的看法与观点,在促进小组合作中进行自我探索与创新。这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学习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于社会之中的本质意义与价值选择,而不是“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或是“政治和经济的工具”[5]。另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在情境化与案例式作业形式中改变学习者传统抽象的思维练习方式。学习者展开案例中关于学习价值规范问题的探讨,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进一步形成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增强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等,都是凸显课程思政理论深度的结果。
3.在强调学习价值实效性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温度。一直以来,学习者在实践领域中沿用传统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囿于知识的“工具价值”而止步于片面化或浅层化解读,学习者自身体验的根本性理念与价值观的转变则不断旁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以教师知识的“表层”学习为主,其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等外显的学习水平停滞不前;二是学习者关于学习的情感和信念等心理能力不足,参与学习的内隐能力提升有限。因而,学习者应强调主动建构能力,将书本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习者个体的动态知识,进而不断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实效性,这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时代诉求,也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温度。学习者主动建构能力包含学习者对自身角色的识别和定位能力以及学习者的技术能力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者对自身角色的识别和定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参与主体,学习者更容易强化他们某种特定的身份或角色而忽略了角色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有些学生作为项目的统筹管理者,着重于项目的设计与组织,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归纳、演绎与创新。因此,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作为参与主体对于自身角色的识别与定位是建立在学习者主观、能动地将它看作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需要学习者在明晰、辩证、理性地看待自身社会角色的前提下,进行强烈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与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深化,从而使学习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习者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投身于创新型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为发展高科技、实现新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价值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学习者的技术能力,即学习者面对新任务、新问题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习者,所要发展的技术能力不尽相同。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既要培养专家之器,更要培养通才之人。从这个角度说,学习者的技术能力应该从传统的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单一训练走向新时代历史使命下复合型的认知与行为能力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强调培养人才应超越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层次上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从根本上使学习者认同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政理”“学理”“事理”等基本理论,解决学习者知识与价值衔接断裂化的问题,真正转变学习者学习认知与行为、信念与态度,提升学习者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价值规范程度,从实然层面彰显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协同育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
[2]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3][4]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
[5]郭元详.论学习观的变革:学习的边界、境界与层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
作者:张黎娜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