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课程标准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课程标准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课程标准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论文

一、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1.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为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中有教材、胸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历史的教材编排并没有规律性,知识点比较模糊和零散。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熟悉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整合教材,为了使知识系统化,要理清历史各部分发展的线索,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通过对比、梳理把课本上零散的知识用图表或框架清晰地表现出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与整合,是落实课程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熟悉于心就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再根据学情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学生活动,选择运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上去了。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神奇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倾注关爱之情、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二要训练学习方法,要建立学习小组,训练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参与式教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关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重大事件准备史料让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史料、历史地图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因果、动机与后果等的历史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锻炼学生表述历史的方法。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论文

1相关的基本理念

高职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转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我国高职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某个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和体现了“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并设计出与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课程标准,这种融通一方面使得高职学生不用再花费时间和资金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亦无须再进行程式化的岗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本,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专业核心课程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公共基础课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标准也应尝试将“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之相融通,设计出“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典型工作情境,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计算机操作员”系列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不仅使高职学生能够更从容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其中包括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各专业学生就业时的适应面及灵活性,为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奠定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软实力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对高职教育某个专业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特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描述,是课程教学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课程标准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计算机操作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应是具有使用计算机从事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处理工作及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与管理能力。其规格可定位为能够进行计算机使用与日常维护、文字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络操作等。其操作能力水平可表述为能够完成信息的快速录入,能够进行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够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系统软件,能够完成系统组装、日常维护、系统备份、系统维护以及系统升级等任务。当然,这种能力只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初级水平,但它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和解决典型生活矛盾的诉求是契合的。换句话说,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上述能力层级要求。过低或过高标准均与学情不相吻合。因此,只有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课程与职业的衔接、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员工的衔接,提高学生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课程标准只是来自“头脑风暴”,或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与职业资格标准远程阻隔,那么这样的课程标准只能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2具体的实施策略

2.1教学目标与生活工作需求相对接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宏观层面而言,应立足于“做人”与“做事”的有机结合,“应知”与“应会”的高度统一,“工具”与“情感”的深度融合,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位一体。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既可以是通识教育,又应该是社会生活的技能教育,既是工具性教育,又是人文性教育。就微观层面而言,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既有素质教育的诉求,更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是重在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种种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一般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与高职生即将开始的生活工作需求接上头、相联系,而不能“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2.2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任务相对接

点击查看全文

聋生英语教学研究

我国聋人教育事业近年来得到稳步发展。2014年,聋高中125个,在校生5704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41所和420人。而聋生教育的三大科之一的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飞速的发展,本文旨在梳理聋生英语教学方法的文献,给本领域的一线教师和学者们提供直观和宏观数据。

一、聋生英语教学研究文件概述

我国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初,近年来,特殊教育事业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的重视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章•特殊教育(二十八)中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难看出,特殊学校开设英语课程是《刚要》中“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具体落实;而“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特殊学校的英语教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就聋校开设英语课程来说,2007年2月2日,教育部教基[2007]1号关于印发《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外语’为选修课程。外语作为选修课程,各校可根据不同地区和聋生实际选择开设。”目前已有不少特殊学校为聋生开设了英语课程,很多聋高中更是如此。2014年,国家七部委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提出具体要求:“为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聋生英语教育的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之中。聋生英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回顾近15年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法赖以生存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剖析,旨在为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

二、聋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作者于2015年7月底以“聋英语教学”(包括聋人、聋生、聋儿、聋哑和聋校英语教学)、“听障英语教学”、“听残英语教学”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期刊类检索相关文献,时间选择“从”,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选择学科领域为“全选”,匹配为“模糊”。去除掉“聋哑英语教学”中和聋生英语教学无关的文章,重复文章只保留一篇,经过筛选整理,收集到关于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献共计41篇。在对“2001年到2015年”硕博士毕业论文的检索中,总共出现相关论文:硕士7遍和博士1篇。张松柏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均在列,这也说明国内有学者一直数年坚守于聋生英语教育的研究。相比较我国聋生英语教育的规模和发展,15年中的49篇文章在数量上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也看到,进入2010年后聋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已经进入常态化,文献数量稳定且有攀升;从文章的质量来看,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5篇,皆出自《中国特殊教育》,而外语类的核心期刊上却一篇没有,这说明聋生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影响力有限,还没有引起外语界、学界乃至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文章的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是“应用”、“运用”、“尝试”、“探析”、“思考”、“探讨”、“探究”之类的经验介绍、分析总结和文献综述,只有2篇文章是调查报告,还有2篇是案例分析,没有实证性的定量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探讨最多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其次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再次是“语法”、“词汇”和“阅读”等教学经验的微型研究,最后还有基础理论的探讨,笔者将从教学法研究的内容出发,集中探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三、聋生英语教学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除了要借鉴语言学理论外,还要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包括教育学、社会学等,尤其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的联姻更是一大突破。心理学是人类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影响着外语教学的研究。图式理论通过同化和顺应来构建不同的关系图式,继而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培养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和词汇学习的能力。互补理论认为,一种感觉的缺失会导致对剩余感觉的更多依赖,从而增强剩余感觉。聋生较之于健听学生具有视觉补偿功能,视觉是聋人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发挥聋生视觉补偿功能,弥补其听力缺陷,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力理论重视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智力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英语学习者理论中的动机和焦虑理论在聋生英语教学中有很现实的运用,可以帮助聋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缓解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英语学习认知理论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都为我国聋生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而没有理论的实践却是盲目的。聋人才的英语教学法的研究重心已从研究英语教学的客体转向英语教学的主体,研究范围的广度和研究内容的深度发生了质性的变化,已经摆脱了“纯语言学”的价值取向,转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取向。

点击查看全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中语文论文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强大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教育的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由的表达自我观点的过程中培养起对语文阅读的热爱之情。其次,要多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推动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帮助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与时间供其自由支配,使学生真正享有阅读的权利。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性阅读,从而达到高中语文阅读中自我感觉的实现。

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

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以及小学生的重要特点就是其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品质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有意识的引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标引导。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注重阅读材料的层次性以及阅读目标的明确性,从而逐步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就是要做到教师的课堂讲解难度要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保证所问问题的开放性以及深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反馈,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下一步的阅读学习。

四、加强训练意识

点击查看全文

职教集团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究

【摘要】基于职教集团合作办学的背景,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现状方面进行了阐述,进而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方面的衔接进行了探究,以期丰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有效提高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职教集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中高职衔接大多是以学制展开的外延式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任重道远。如当前中高职衔接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文化基础课程脱节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而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学校自发的,政府引导不力,科研机构指导缺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忽视实效。同时中高职分属不同教育部门,政出多门,相互独立,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高职院校之间,沟通较少,形成各自为阵、互相分离局面。这种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导致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不一,进而导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和教材建设等均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性和错轨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中高职教育内部有效衔接。

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同地域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索与思考

(一)管理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前提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源教育,应归属同一部门管理。职教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完善法规、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和评估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中高职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繁荣的任务,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持续、健康、和谐、优质发展。一旦中高职管理的壁垒打破,也为中高职各项衔接扫除了主要障碍。江西现代职院在这方面树立了标杆。它依托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充分调动政、行、企、民、校多主体协同作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园区支持、企业参与、科研相助”的多方联动格局,突出“人才培养、科技报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集团化办学特色,大大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