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的设计、方法及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调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重点不再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设计,注重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计算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2]。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例如,教学9的加减法,教师可以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小猫在做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编一个故事,让学生投入情境,根据小猫钓鱼的数量列出算式。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创造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学生透彻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3]。例如,在学习数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应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并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学阶段,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被统称为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加强思考,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量一量,再计算自己头和身高的比例。

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4]。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答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取材,选取合适的事例,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透彻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将知识灵活运用在生活中。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乘法与除法时,教师可以举例:“在做操时,每行站30人,正好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这样和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展开自主探究。此外,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5]。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让数学知识更形象、更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将立体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理解。

三、科学布置作业,巩固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教师应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注意,布置的作业应体现创新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可以提问:“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不改变这句话的意思,还能如何表达?”学生纷纷说出不一样的答案,有的说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5,还有的说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比是2∶3等。教师还应布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确保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完成,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树立学习信心。

四、创设探究情境,优化知识解读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创设能够让学生参与探究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知识通常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新知识教学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这种方式实现良好的导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内化知识[7]。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整体提高知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个知识要点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算理后,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仓库保管员要把76把扫帚分给4个劳动小组,你能帮助他吗?”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展开思考,可以更好地掌握算理。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为理论知识教学注入了活力与色彩,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运算,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五、设计小组合作,发展思维能力

遇到比较复杂的探究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交互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问题,逐渐形成清晰的思路,从而高效地解答问题[8]。不仅如此,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分析,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实现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10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用这些小正方形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进行了各种尝试,找到了不同的策略。教师可以随之拓展问题:“我们测量数学书可以通过多做小正方形的方法,那如果测量操场的面积呢?用做小正方形的方法合适吗?”这时,学习小组之间展开了交流和讨论,集思广益,发散思维,找到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层层推进的合作任务,可以更深入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六、丰富实践活动,优化课程教学

随着教学的逐渐推进,教师可以逐渐丰富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小学数学知识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很多知识点在生活中运用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开展一些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多元化的活动主题。例如,对比较复杂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例如,在教学“千米和吨”的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千米”这一单位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1000米要绕学校操场走几圈。这一任务工程量较大,学生一个人难以完成。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更简单的解决方式。经过思考和小组探究后,学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测量思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践,验证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千米”这个单位留下更深刻和直观的学习印象,还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形成将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几个简单问题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如让学生估算从学校到家有多远,帮助学生建立对千米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吴振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郊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