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环创问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环创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环创问题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长春市丰和国际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进行现状调查,首先发现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具有内容缺乏整合性;展现形式缺乏操作性、生成性;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的问题,并从认识和行为两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其次基于现状和问题为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思想层面:理念更新与角色定位;二实践层面:幼儿园完善管理体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现状调查

1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创设出有利于幼儿发展、促进幼儿与环境和谐互动、实现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的墙面环境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创设过程中能否培养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以及主动观察、探索的能力,能否实现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为《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互动”。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儿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开放互动的环境,从而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与环境互动。但由于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和实践仍存在问题。

2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内容缺乏整合性。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依据幼儿的兴趣及需求进行选择,具有生活化、启蒙性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缺乏整合性的不足。①内容所涉及领域有所偏重。按照五大领域的划分,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涉及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幼儿园的教育不是分科教学,而是相互融合的。活动室墙面健康领域的内容一方面将常识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领域的内容包括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现象、感知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激发幼儿热爱自然,乐于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领域主要是借助图画、符号引起幼儿对阅读、书写的兴趣。艺术领域则致力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社会领域主要包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偏重于艺术领域,其他四大领域依据主题活动适量穿插,其中健康领域所占比重较少。②社会文化内容较少采用。墙面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生态学理论认为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面环境理应与幼儿园教育课程、家庭以及社区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同时瑞吉欧教育体系也提倡环境生成课程,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构成了课程标准内容。另外《纲要》也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目标包括让幼儿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等内容。但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的内容很少选择社会文化。家庭和社区是幼儿另一个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标准下活动室墙面环境应与家庭和社区相结合,鼓励幼儿发现身边人或事,积极探究社会热点,构建多元化的墙面环境创设。(2)展现形式缺乏操作性、生成性。调查发现,幼儿园观赏性环创所占的比重大于操作性环创。观赏性的环创只需要幼儿用眼睛“看”,幼儿通过观看来获取相关知识。而那些需要借助幼儿的肢体动作、观察记录等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环创属于操作性创设。操作性的环创有助于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取经验。笔者通过观察幼儿与墙面环境的互动情况发现,墙面更换的第一天,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发了幼儿间的讨论,几乎全班幼儿都与墙面产生了互动,其中包括观赏、触摸、言语交流、模仿行为。一周后,虽然墙面环境仍能引起幼儿注意,但是能够明显看出观赏、言语交流、模仿、触摸行为在减少,无关行为大幅增长,操作行为稳中有升。三周后,观赏性环创的教育功能逐渐消失,而操作性环创依然能发挥其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操作性环创比观赏性环创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3)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①理念与实践之间脱节。新课程标准下,“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幼儿教师的广泛认可,然而理念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了缩水、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愿意在墙面环境创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因此简单、速成变成了环境创设的标准。他们极少会思考如何让幼儿与墙面环境发生互动?如何让幼儿参与到墙面环境创设中?这些墙面环境具有怎样的价值?甚至在临近上级检查时,教师会告诫幼儿禁止触摸环创。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理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环创在实施过程中成为应对成人的工具,幼儿并未被放在主体地位。②幼儿参与活动室墙面创设有限。新课程标准下示范幼儿园在创设墙面环境时倡导师幼合作,让幼儿参与到墙面创设一方面有助于幼儿在操作互动中获取经验,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但是调查发现幼儿参与活动室墙面创设有限,其中包括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两方面。就参与主体而言,由于示范性幼儿园不仅拥有一流的教育设施,而且具有较为高质的师资,因此其生源处于饱和状态,大部分班级都超过了《规程》中所规定的人数。基于此,教师会选择部分优秀作品上墙呈现,而其他幼儿的参与则无法体现。就参与方式而言,幼儿能够参与其中的环节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制作,而在主题与内容的选择、墙面的布局方面则很少参与。

2.2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偏失。虽然新课程标准下示范性幼儿园无论是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重视程度,还是在具体操作方面都走在行业前列,但是在实际中仍存在一些认知偏差。①幼儿园管理者:评价标准模糊。通过访谈得知,幼儿园并没有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只是从大体的几个层面来对其评价,但是如何来衡量是否美观、是否丰富则不得而知,并且对各个层面的占比情况也存在疑惑。缺乏明确的评价细则也从侧面反映出管理者对于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这对于工作的贯彻和执行以及教育理念的传递和更新将会产生阻碍。②幼儿教师:理念认识片面。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下《纲要》和《指南》等文件的颁布,以幼儿为主体和倡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同,但仍存在将幼儿参与简单地等同于展示作品的现象,教师对“本位”的理解和参与度的认识仍有待完善。同时在实践中发现,墙面环境创设内容的选择偏重于艺术领域,而相对忽视健康领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艺术领域内容不仅能够体现幼儿的参与,减轻教师的创设压力,而且还具有装饰活动室的功能;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是一项动态发展的活动,而墙面环境却是静态的,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认图识字能力并不强,很难与墙面上的知识发生互动。但是根据《纲要》中健康领域的目标可以发现,目标的指向包括三方面:情感、认知、行为,而上述教师的认识仅涉及认知层面,忽略了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存在。幼儿教师片面的认识是幼儿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内容缺乏整合的根源所在。(2)行为上受阻。①幼儿园管理者:评价周期固定。通过访谈得知,幼儿园会在学期开始或结束进行一次评比,有的是一月一评。固定的检查周期成为削弱墙面环境教育功能的诱因,一方面部分教师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应付上级检查倾向于选择现成材料或电脑打印,而对于墙面环境的教育价值则抛之脑后;另一方面固定的评价周期导致墙面环境的更换时间不是以幼儿的兴趣为标准,而是以上级的检查时间为尺度。在检查时间未到时,那些对于幼儿已经丧失兴趣的墙面环境仍不加更新;然而等到了检查时间,即使对幼儿而言仍充满兴趣的墙面也进行更换。这些做法都为幼儿的主动学习产生了阻碍,导致墙面环境成为无用的摆设。②幼儿教师:缺乏提升渠道。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创设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环境的前提,但现实中相关资源的缺失导致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教师需要环境创设的相关技能培训,并且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谈到参考资料太少、缺乏创意和实用性等问题。实际上多数教师了解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专业理念,但是在如何将专业理念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存在疑问。

3新课程标准下改进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建议

3.1思想层面:理念更新与角色定位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行为受到教育理念的支配。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良好开展离不开思想理念的更新。全面认识环境创设的功能与价值是合理构建环境的前提,这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家长三方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并发挥其角色功能。(1)幼儿园管理者:引领者。幼儿园管理者起着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其对于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理念和行为。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转变外观超越教育的价值理念,对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本质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依托所在幼儿园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标准进行目标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整合。从而引导幼儿教师创设出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与教育活动相契合的特色环境。(2)幼儿园教师:创设者。幼儿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新课程标准下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全面认识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课程”的价值,充分发挥墙面与幼儿“对话”的功能。不能因为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提高速度而一手包办;也不能将美工技能和外观作为评判好坏的标准。

3.2实践层面:幼儿园完善管理体制

(1)评价制度——细化评价标准。对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进行科学标准的评价,能够为教师指明方向,有利于改善现下环创内容与目标脱节、幼儿参与度不高、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因此为了强调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应细化评价标准,比如以主题确定、内容选择、展现形式、材料选择、幼儿参与度等为维度划分等级并规划各个指标的占比情况,为教师的执行提供明确方向。另外,新课程标准下评价方式应采用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园长/教研组评价,教师自评有利于其对创设环境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反思;教师互评可以形成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其在相互学习和探究中提升环境创设的水平;园长/教研组评价则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从深层次出发指出优缺点。再者,评价类型应转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因为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隐含于教育活动发展过程之中,采用终结性评价往往会陷入只注重结果的误区。因此可以利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情况进行灵活的阶段性评价,从而削减固定检查周期的制约,提高环创质量。(2)激励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应当加大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支持力度,对于致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采用创新形式、巧妙设计、探索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其劳动成果。据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存在缺少资金的困难,环境创设需要材料,部分幼儿园由于经费有限通常采用废物利用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但长期资金短缺会逐渐消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墙面环境随教育目标的变化而进行更新的动力,最终导致动态的环创被一成不变的静态环创所替代。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除了每学期向各班发放墙面环境创设的资金外,可以结合评价制度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让教师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消极懈怠的情绪。(3)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应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降低幼儿教师创设环境的阻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深入了解教师需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其指导;另一方面幼儿园应为教师建立资料图书角,虽然大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会创设阅读区角,但实地观察发现其陈列的书籍多为理论型刊物,偏实践的刊物内容也多为主题活动方案,而环境创设的相关内容则较少涉猎,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可以将本园及其他幼儿园优秀的环创设计放入图书角,供参考学习,形成资源共享。完善培训制度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针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幼儿教师应从内容选择、展现形式、创设过程三方面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刘霞.托幼机构教育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J].教育导刊,2004:115-119.

[2]关安平.活动室墙饰活动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1(02):53.

[3]周琼.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特点及问题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姚薇 单位:长春市育才女子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