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科研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经过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联系,探寻“高校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即将企业中的新型管理模式“移植”到高校科研管理实际工作中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精益管理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部署的外部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内部的效能现状是高校寻求新的、适合的科研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高校科研以往“事业单位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业务量大、要求精细的实际需求,在应对高校快速发展时显得力不从心。本文综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和具体需求,通过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应对高校发展要求的可行性方案,从而实现科研管理升级改造,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管理研究现状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2018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教育部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提出了教育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文献梳理发现,高校管理模式的每一次变革无不跟随着政府管理模式的前进步伐。从以科层制为主要形式的公共行政,到关注对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技术引进的新公共管理,再到以强调多元主体协商解决问题的治理理论,每一种政府管理模式都在高校管理改革中被实践着。目前,国内对高校管理模式的研究多为宏观层面,多集中在中西方管理模式的对比上。具体到高校的科研管理层面,研究关注点多在“科研评价管理”“大数据下的科研信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激励管理”等方面,对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效能问题研究较少。值得说明的是,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带动下,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并将其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之中。如高校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引入“激励”,在科研进程控制方面引入“项目管理”“流程再造”等,这些模式在高校这片新土壤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二、高校科研管理“效能困境”
相比企业,高校科研管理综合水平相对较低、效能低下,诸如权责不清晰、非经济成本(如沟通、时效)较高等问题深深制约着高校科研发展,影响着高校科研潜力的发挥。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下几个方面:权责不明确。学校和院部、部门和部门、行政和教师之间职能权责的划分大多沿用旧制,较为“粗放”,已不能适应科研事务日益繁多的新形势。新生事项往往由于没有先例可以遵循,而出现各相关方推诿“踢皮球”的现象。权责不明确导致较多的沟通协调过程,耗费大量管理资源[2]。流程不清晰。高校常规性事务缺乏现代企业中常见的、清晰明确的日程安排和流程框架,既不方便查阅,又不利于对事情的整体性把控。前一个工作节点完成之后往往不能立刻进入下一节点,需要等候物力人力等资源调配,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时间[3]。信息不同步。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落后,员工往往没有意识到主动在所有相关者之间更新同步新的信息和进程;另一方面,软硬件设备技术的落后,使得信息同步也难以实现。各方信息不同步导致工作进程的延误和工作资源的浪费,严重时还会造成决策错误。人员培训缺位。学校和院部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缺少在企业中已成体系的新员工入职培训,造成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常常处于忙而低效的状态。高校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在面对校外问题时,整个科研管理系统的反应速度较慢。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高校科研事务日益繁多。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以合理优化的流程结构进行高效运行,不仅对高校科研本身起到保障作用,也是推动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高的重要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来自企业的方案
与单独强调“效果”“效率”“效益”不同,管理效能涵盖的范围是以上三个领域的集合。虽然高校的“效能”有行业本身所赋予的特别含义,但“效能”的实现,可通过学习、借鉴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管理方式来完成。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的改革背景下,来自企业最热门的“管理方案”———精益管理(LeanManagement)[4],对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就是少投入,包括资源、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益”就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可见,精益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管理效能,高校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需求与企业精益管理的精髓不谋而合。精益管理源自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在生产系统实践成功后逐步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上升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精益管理核心目标有二:首先,企业应以创造价值为目标,价值的含义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即“做正确的事”;其次,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应在生产及运营活动中把浪费降到最低。简而言之,“精益管理”就是降低成本(减少经济与非经济成本浪费),改善流程(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效果),最终使组织社会性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效益)。将其“移植”到高校科研管理中,关键是要甄别并化解管理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从而提升效率、效果、效益,完成效能升级。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精益思想”给出了如下解决方法:第一,职能的精益管理。定位决定行为,没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和权责分配,将导致管理行为的随意和无序,从而降低管理质量、增加资源浪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符合高校科研客观要求的、符合各方利益的机制体制,并以此细分科研管理职能,精细设置不同岗位,详细合理定义岗位职责,做到每一个事项、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的岗位负责,岗位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良好,不因职能的“无据可依”,导致管理资源的浪费和管理质量的降低[5]。现阶段,高校科研管理所涉及的各方主要包括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机构。科研管理的功能包括履行学校布置的任务要求、服务教师和社会需求。高校可根据上述业务功能分别设置管理岗、服务岗、协调岗等,以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流程需求承接办理不同的业务。例如,可建立“统一客服”受理各方要求,“积极回应顾客”;成立“矩形项目组”协调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工作位序等。第二,流程的精益管理。在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的诸多原因中,最常见的就是流程的非标准化。通过检讨内部流程,优化流程中的节点、时间、人力等资源,合理建立标准化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是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管理品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应通过各方调查研讨,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整体梳理,详细解析、仔细推敲现有流程,按照不同权重重构管理工作流程,减少“等候”时间、消除“浪费”,让每条路径更加顺畅。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优化流程[6]。除了效率提升,流程的标准化建设也有助于提升管理效果和效益,一方面,有利于新员工培养,大大降低员工犯错率;另一方面,有标准的流程作为依据,可提高工作稳定性,减少对人员的依赖。第三,人员的精益管理。明确的职能定位和标准化的流程最终需要落实到人来执行,实际管理过程中,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影响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人员理念陈旧、意识落后、思路僵化,各项管理体制机制难以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人员业务不熟、思路不清、流程不明,产生“错误”“积压”“等候”等问题。高校应为管理人员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通过业务培训、周会报告等交流方式,努力减少上述低效能现象。第四,信息的精益管理。信息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充分重视并利用信息资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信息的精益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高校应通过引进技术、软件等手段,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减少错误和浪费”。
四、结语
高校科研是社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国家科研创新主要阵地,担负了重要的科研任务。科研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学术声誉的集中体现。高效能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抓手和保障机制。不仅影响科研自身发展,更能进一步影响着高校的综合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向企业靠拢,学习其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方法,取“企业方案”之精华,将“企业方案”的优点和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结合创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
[2]吴宇,岳初霁,景婧.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制构建的一点思考[J].科研管理,2019,40(12):327-330.
[3]俞亚萍,强浩.我国高校管理文化:生成来源、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江苏高教,2017(12):39-42.
[4]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张蕾.对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53-57.
[6]卢静,李佳凤.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路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1):89-92.
作者:杨乐 王红艳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