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分析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治理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开放教育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实际困境,即如何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到现有行政社会工作中去。以上海开放大学中的静安分校和崇明分校为个案,考察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生存状态,深入分析学生专业选择偏好以及其求学诉求,总结嵌入性模式的实践运用,并探索通过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提升打破嵌入性模式的基本格局状态。

关键词: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嵌入性模式;发展路径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各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需求量远超预期。以上海市为例,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的社会工作者达到7384人(2015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数据),上海市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数比例仅为0.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一般占总人口2‰以上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但目前又面临专业人才总量少、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缺乏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薪酬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状,同时,职业人才流失严重,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处于瓶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方针,2015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就普通高校而言,多数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流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机构,而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0%。但无论是在妇女、青少年、养老、医疗、禁毒,还是在社区矫正等特殊社会工作领域都需要一线社会工作者。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相对偏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能基本满足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此,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一、得以生存:职业分化与专业选择的偏好

上海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在全国都处于较领先地位。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优质的开放大学,下设30所分校。尽管不同分校专业开设不同,但笔者所选取的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静安分校(核心城区)和崇明分校(郊区)均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尽管两所分校的运行机制不同,教学质量不同,但却遇到了相同的困境,社会工作专业招生人数呈现“断崖式”递减。在宏观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下,这种递减不符合常理。因此极为有必要对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详尽的探索与分析。就上海开放大学而言,总体生源在不断下降,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一些分校已处于停招阶段,部分分校还在以小班化教学支撑专业发展。所以在谈“质量”的同时,也应看到“数量”。目前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在处于生存边缘期。此外,频繁的跳槽以及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要求,这些问题也在不断考验开放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力。上海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小专业,各分校平均每届人数不超过20人,甚至部分分校实行小班化教学,人数在12人左右。而与之相比,行政管理专业人数颇多,崇明分校平均每届人数在100人以上。此外,市中心部分分校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停招状态,崇明分校也是每一年或者两年招一届学生,不能实现长效化。这样的专业人数悬殊,不得让人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专业之间人数差异如此巨大,是市场需求的原因,还是宣传力度不够,或是其他的因素。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专业选择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学生的职业背景和职业倾向性。笔者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新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最大差异在于开放教育学生多数具有职业背景,在专业选择方面具有职业的倾向性;而普通高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本身的职业对于专业选择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中国正面临快速的社会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1]。异质的多样性社会结构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职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据调查统计,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中已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占到了近90%,大专非社会工作专业就读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数只占到10%。对于已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而言,选择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职业的延续,也是职业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大专非社会工作专业就读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往往处于社会“中下层”,通过学历教育,拿到相应的文凭,他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期望值并不高,认为即使以后对口从事社会工作,也只是职业的一种过渡。一方面,如果从职业到专业完全对口,那么社会工作专业的生源极为有限,这就大大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生源的广度,将面临专业生存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只为了单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就读率,将一些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吸纳进来,又使得以后的教学和就业进入窘境。社会工作专业在开放教育中生存并蓬勃发展起来,就必须摆脱“职后培训”、“剩余专业”的色彩,需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让社会人员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广度和包容度,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英克尔斯在其名著《社会学是什么》中指出,学术界并不是一艘防水船,不是整整齐齐地分为几个单独的知识防水舱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开放性的,社会工作应跳出狭隘的专业范畴,树立大专业的思想。当代的社会工作学者应是多学科复合型结构人才,其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社会工作专业化不是要排除其他学科的知识,相反,越是专业的,就越是知识多样的[2]。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而言,就需要各类相关学科的融入,如果把其他专业拒之门外,势必会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二、尊重与理解:广泛回应多元化的求学诉求

目前开放教育学生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概括为三种诉求: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价值诉求,这三种诉求有时会相互交叉。李景鹏教授认为,利益表达(即利益诉求)是人们对待利益问题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总和[3]。笔者认为开放教育学生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在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之间所体现出的对自身利益的实际感受及对外部组织(学校和社会)的表达。开放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必须关心学生的权利表达的需求、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开放教育专门设立学生处,将学生权利表达的需求放在首位,规范他们的表达途径和表达方式,并将其需求予以满足,形成良性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而调查发现,职业发展的需求尤为重要。自从有了社会分工,职业的发展更趋向于多样化,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开放教育学生更多表现出的是物质性职业需求。希望通过在较短的时期内提升专业能力和学历,这一利益诉求表现得特别强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多数已从事社会工作,如上所述,学生在开放教育就读是一种职业的延续,或者说是在职业方面进行继续社会化,学生们更多倾向于“培训式教育”。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整个教学体系都有明显的差别。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历式教育更强调系统性和基础性,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这两个特征,所以,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学生们所倾向的“培训式教育”,其特点在于时间短,具有针对性。希望能用有限的时间将授课时间大大缩短,并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比如说:中级社会工作师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的授课。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考核直接与学生物质性职业需求相挂钩。如果无法满足学生们这一方面的利益诉求,那么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诉求表现出在心理上对某事的渴望和要求。比如说:被他人关注的心理需求,以及个体互动的需求。在非参与观察中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出勤具有一定的规律。他们将在学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社会参与的行为,而且表现出一种集体的行动。频繁的个体间互动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比如说,一方面能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教学环境。这种“联动作用”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此外,开放教育的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很好地进行社会化,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良性的个体间互动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另一种求学诉求常常被忽略,即是价值诉求。“无论专业初生时其慈善的使命宣称和科学的使命宣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现今通过一个表述两者似乎达到了均可接受甚至尽皆满意的局面,这个表述就是‘助人自助’[4]。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认知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部分学生带有“利他主义”精神和职业追求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这种精神应该在开放教育教学中予以重视,并积极予以引导和强化于职业工作者的产生。罗伯特•K•默顿指出,专门职业必须具备三重性价值:求知(knowing)价值,即专门职业获取系统化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价值;实践(doing)价值,即专门职业具有的获取训练有素的能力和技术技巧的价值;第三重价值也是默顿所特别强调的是援助(helping)的价值,这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以服务他人为取向的职业价值。对这种援助价值的支持和确认就是利他主义规范的确立,默顿称之为“制度化的利他主义”[5]。社会工作专业的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于学习和职业的始终,开放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专业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如何去重视和整合学生们这三种求学诉求,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求学诉求,这是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完整的内在组织结构、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合作团队。将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价值诉求有机整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予以满足,才是开放教育社会工作生存发展的“命脉”。

三、本土化渗透:嵌入性模式的实践运用

开放教育之所以是培育成长社会工作专业的土壤,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已有职业背景,即现已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学生急需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已从事社会工作和将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组成小群体,学校作为他们重要的社交场所,他们在情感方面的支持以及其他求学诉求得以满足。但是,在实际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社会工作”一词的宽泛应用,早已失去原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色彩,过度的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者包括了专业类社会工作者之外,其他行政类的工作者比如社区工作者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也被认可为社会工作者,这在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着冲突与矛盾。2011年,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一文中,在社会工作发展结构的意义上引入经济学中的“嵌入”概念。他认为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是原生的,并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专业社会工作只是弱小的后来者,所以就二者的基本关系来说,专业社会工作实际上是进入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原有领地,前者嵌入后者之中[6]。这实质就是在说明原有行政性社会工作与外来专业性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已有职业背景已从事行政社会工作的学生在接受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排斥和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结构性的、群体性的。他们在长期固化的体制框架下,很难摆脱行政化和官僚化的思维模式,更在短期内无法从管理手段转化为服务活动,甚至他们认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建立在没有经验和没有特定情境之下的,这给开放教育社会工作发展带来瓶颈。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实际社会服务具有明显的“物理性”———这是一种外来物的进入。一种外来物要进入庞大的强势体系,需要亲和,这就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努力[7]。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需要进行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在教学和管理模式方面发生巨大转变。一方面,不排斥行政社会工作者参加专业学习,与之相反,而是通过专业宣传将他们吸引到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化”,一味地被专业化所替代,而是一种有机融合。笔者认为嵌入性模式就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初始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嵌入性模式的优势在过去的几年的实践中已凸显出来,但弊端也在不断地暴露,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在一定情况下显得没有张力,想要将行政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进一步的实现双向融合,还需要将最为核心的内容贯彻在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之中。

四、专业与职业:嵌入性模式格局的突围

如果我们没有引导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没有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支持,那么专业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努力下则显得极为乏力,开放教育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也缺乏长效性。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这两个概念存在差异。专业认同是学生专业成长的起点,也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强调的是学生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就业前景等多重方面的认同。随着对于专业的深入学习,专业认同度也在发生变化。在对上海开放大学两个分校88名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三年的追踪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不断上升。原非从事社会工作行业且专科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也有明显变化。首先,这种专业认同度直接归因于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情感支持和班级学生间的交往;其次是开放教育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再次是个人的利他主义倾向。可见,专业认同度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也具有纵向发展的过程,而且专业认同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与之相比,职业认同就有所不同。1999年,考德伦和史密斯(ColdronandSmith)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的或是单一的,它不是一个实体,是对自己与他人或环境的意识过程[8]。1994年,古德森和柯尔(Goodson,I.F.&Cole,A.L)从建构的角度对职业认同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职业认同类似于职业现实,这种现实的建构是一个正在进行的个体的和情境的解释过程[9]。可见,职业认同更强调一种情境和过程,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自我感知和自我体验。那是不是开放教育就在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呢?在对学生的追踪调查中显示,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学生职业认同度较高,其次是在专业社会工作行业曾实习或实践的学生,他们的直接自我感知和体验决定了其职业认同度。相比之下,从未涉及社会工作行业的学生对于社会工作行业没有了解,认为专业与职业间的“断裂”,在面对就业形势、工资待遇、岗位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工作行业,就会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难发现除了在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现实的建构外,在实习或实践阶段也可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对职业现实进行建构。同时,调查显示,从事行政社会工作的学生对于职业认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不断受到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之间碰撞的冲击。他们最显著的行为变化是对于服务对象的态度转变,专业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理念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己的行为检查和修正,不断以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准则要求自己。开放教育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特有发展路径有关。它能更加快速、高效地培养一线社会工作者以此来弥补市场的巨大空缺。通过嵌入性和互构性[10]模式的引导,走出实践运用中的困境。开放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但它折射出中国社会教育基本格局中的现状,希望通过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给予社会工作建设更多借鉴,从而促进其长足顺利发展。

作者:滕燕华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崇明分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