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思路

摘要:论述了开放教育移动教学的必然性,从微移动教学系统和微课程资源建设两方面分析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现状,对开放教育微课程移动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移动学习;微课程

一、引言

智能手机和新媒体技术(博客、微博、微信、QQ)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与传统沟通方式(面对面交流、电话)相比,新媒体技术集中体现了便捷、生动、聚焦生活、互动性强等沟通优势。新媒体技术中,微信功能最全、最强,最受大众喜欢。微信不仅可以实现视频对话、语音对话、群聊,还可以在朋友圈分享信息。微信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开发信息、加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积极性。此外,微信公众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平台化的业务和技术架构,使得应用微信平台开展手机移动教学的条件日渐成熟。目前,各级电大都在积极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微移动教学系统,尝试手机移动教学。因此,当前,研究手机移动教学对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移动学习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移动学习研究始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的人机交互研究室2000年启动的名为“MobileEducation”的项目,此后引发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者、移动通信运营机构和移动设备开发商的关注。

1.移动学习概念

从强调数字化学习出发,ClarkQuinn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1]从强调实现技术出发,AlexanderDye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学习,这些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2]

2.应用移动设备开展移动教学

(1)将移动设备引入教学,提高教学反馈效果。Roschelle(2003)对课堂上使用反馈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教师提出一个简短的多项选择题,每个学生都在类似电视遥控器的掌上设备上选择一个答案,系统自动收集和统计所有学生的答案并把结果以简洁的图表呈现出来。[3]

(2)用无线掌上电脑开展小组学习。智利一个科研团队研发了一个移动电脑支持协作学习的模型系统,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协作、沟通、管理和移动性不足等问题(Zurita&Nussbaum,2004)。[2]31-32

(3)参与式模拟实验。Colella通过创新性使用掌上电脑,使学生能参与模拟实验。[3]24-25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正式立项于2001年。

1.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从教学设计角度,吴严超从内容选择、情景设计、视觉组合、设计团队四个方面提出了移动教学设计要求。[4]秦恵娟对电大移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强化教学设计、注重社交属性、规范技术标准的建设构想。[5]王军提出严谨结构个别化移动学习、紧凑结构社会化移动学习、灵活结构个别化移动学习和灵活结构社会化移动学习四种移动学习模式,并针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提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求。[6]

2.移动学习应用研究

2007年,上海电大外语系与上海蓝卓信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通过每日一测的方式自动向电大学生发送基于短信的英语试题,并于第二天发送答案和试题讲解。郭峰池对电大学生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短信的单词学习模式、基于链接浏览的单词学习模式和基于离线资源库的单词学习模式。[7]

3.手机移动学习项目如: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08年开通移动学习网,移动插卡学习平台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有丰富的可供下载的移动学习资源

,包括:趣味英语、统考无忧、财经人生、异国风情以及175门学历教育。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于2011年开通了手机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了基于Android/iOS客户端的“浙大远程”移动学习平台,成功推出了基于Android手机、iPhone和IPAD的移动学习客户端。梳理文献可以看出,自2000年,移动学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国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从国内来看,在手机移动学习研究方面,一些高校网院已经开展了手机移动学习项目,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推广模式,缺少以微内容为特征的手机移动学习研究。目前,开放教育的移动学习项目已经启动,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构建开放大学移动教学模式。

三、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必然性

开放教育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面授导学+自主学习。考试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和讨论)+终结性考试(指期末笔试)。为适应社会学习需求变化,开放教育始终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海宁学院为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办学初到2002年,也称远距离教育。学生利用电视和广播进行远距离自学,受播放时间制约,无法随时学习,缺少学习互动。学习主要还是依赖面授教学。海宁学院这个阶段每门课程均开设8次面授教学,面授课到课率很高。第二阶段从2003年至2012年,为远程学习。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在线自主学习,不仅可以随时点播学习,还可以进行在线互动学习。网络自主学习增加,面授开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教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试点之后,高校网院的远程教育模式对电大开放教育产生较大影响。海宁学院这个时期的面授课到课率开始出现下降,上课积极性没有以前高。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对到课率下降,海宁学院一方面减少面授课教学课时,另一方面积极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加对在线学习的考核,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开放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下降,尽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利用率却仍不理想。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现在,为移动学习。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微学习,便携程度和互动程度进一步提高。由于面授到课率不高,海宁学院在2013年开始将部分面授课开课次数减少到1-2次,同时启动了微学习项目,开发手机移动教学系统,从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开放教育学习终端从广播、电视发展到电脑,又从电脑发展到智能手机,学习资源从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到网络课程,再从网络课程发展到微课程,便携程度和互动程度不断提高。以微内容为特征的手机移动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现状

当前,城市公共场所(校园、景区、公交车、火车站、汽车站、餐厅)网络覆盖率正在不断提高(有些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为开放教育微课程移动教学创造了重要基础条件。在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历史时期,为努力把自身打造成终身学习平台,开放教育正在加快开发微课程资源和微信公众平台,使得开放教育的微移动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一)微移动教学系统开发

自2012年掀起微课热潮以来,微课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虽然微课(又称微课堂)只是一个短小的教学视频,通常8-10分钟,但是微课内容短小、表现生动,易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也可以被应用到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正在积极开发微课程。微课程是由一系列微课和微练习组成。与微课相比,微课程更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微课程移动教学对开放教育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可以实现随时学习、处处学习。开放教育学生为在职学生,群体分散,学生基础差异大,不容易集中教学。用短小生动的微课进行移动教学,能进一步解决工学矛盾。成人学生在工作之余(如等待登机的时间、出差坐车途中、工作休息时间)可以随时点播微课,进行学习互动。(2)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通过微视频和微练习,学生对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后,会主动利用网络课程进一步学习,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3)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微课强调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微课程移动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观念。为此,电大自上而下都在积极开展微课程学习资源建设。以海宁电大为例,近两年对微课程建设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如:已投入15万元建设多媒体课件录播室;发动教师参加上级电大组织的微课教学比赛;组织教师到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学习课件制作;与海宁电视台取得合作,学习视频合成;正在尝试将部分课程的面授教学改革成微课程移动教学。同时,还在积极开展微课程移动教学理论研究。如:对开放教育学生发放移动学习需求问卷;组织教师以移动教学为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和教学团队建设方法。

(二)微课程资源建设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移动教学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开发成本低。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设计人员和开发经费。(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促进互动学习。通过微信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多种互动,如文本对话、语音对话、视频对话、小组对话等。(3)便于推广应用。学生对微信很熟悉,只要用智能手机关注微信号,绑定即可学习,省去了每次登陆、输学号等诸多麻烦。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绑定,可以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绑定,便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信息。(4)便于接入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微信公众平台为导入网络学习资源提供了设计接口,通过设计程序编码就可以把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对接到微信公众平台。为此,许多电大都在尝试如何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移动教学系统,开展手机移动教学。以海宁电大为例,为促进手机移动教学,2013年开始开发手机移动教学系统,已经利用微信平台开发了微移动教学系统,构建了移动教学服务框架。该系统共有“学院信息”“学生服务”“教师服务”三个模块,其中“学院信息”提供最新招生信息、培训信息、办公电话、学院介绍;“学生服务”提供用户绑定、我的信息、我的课程、我的成绩、我的考试信息;“教师服务”提供用户绑定、教师课表。已经开发的服务有:培训信息推送、常见问题自动回复、校园文化活动信息推送。海宁电大正在将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接入到微移动教学系统,同时正在开发“微课程学习”和“统考移动学习”。

五、开放教育微课程移动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区别微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

网络课程学习是指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学习。网络课程优点是:教学资源丰富、便于成人学生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缺点是:内容多,学习时间长,教学呈现手段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微课程学习是指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的一种体验式学习。微课程优点是:情景性强、表现手法生动、时间短、便于成人学生随时学习;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微课程,有两种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微课程学习是快餐式学习,不值得推广。有人则认为微课程学习也是一种有效学习。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微课程学习不能替代网络课程学习,但是,微课程移动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促进网络课程学习。其一,微课程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其二,微课程教学可以随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当学生具备了这两项条件,才会主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二)加强优质微课程资源建设

开放教育优质微课程资源建设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学习优秀微课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方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中的微课以动漫形式呈现,代表了微课发展方向。地方开放大学学习网中的微课体现了地方开放大学教学特色。高校微课网、浙江微课网也展示了众多高校优秀微课。开放教育教师平时要注意多浏览这些优秀课件,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其次,由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微课程从选题到构思,需要经过严谨地设计。制作前期要收集大量的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案例、故事、练习等,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补充,制作后期还要多听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开放大学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一直以来电视大学都是一个办学体系。相比普通高校,电大师资和科研力量都很薄弱,尤其是基层电大。为此,开放教育微课程开发宜采取教学团队共同开发的方式。教学团队角色包括教学人员、拍摄人员、后期制作人员。

(三)改革形成性考核

随着微课程移动教学推广应用,开放教育面授教学将会减少,自主学习将会增多,形成性考核也要体现出自主学习过程。首先要加强微课程学习考核。可以在微移动教学系统中增加“微课程学习积分项目”,学生每点播一堂微课和完成微练习即可以获得相应积分。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微课程移动学习。其次,加强在线互动学习考核。辅导教师每学期在微移动学习系统中发起2-3次主题讨论(8-10分钟以内)。讨论以案例为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讨论以分组形式,采取互评打分。再次,加强在线作业考核。建议教师在每学期初结合近三年考试题目(六套试卷)和考试大纲编写四次平时作业,题量和难度适中,帮助学生梳理重难点。

六、展望

手机移动学习可以实现随时学习、处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形式,手机移动学习完全符合开放大学办学理念(人的开放、地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和思想的开放)。随着电大向开放大学顺利转型,微移动教学必将成为开放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系统将是开放教育学生最喜欢使用的虚拟学习社区,微课程将是社区学员最喜欢分享和交流的精神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诗,杨兵,何伟康.移动学习研究[J].科技研究,2013(3):23-24.

[2]迈克•沙普尔斯.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和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1-32.

[3]杨文阳.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移动学习框架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4):80-84.

[4]吴严超.微型学习资源:“微”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4-25.

[5]秦惠娟.电大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35-36.

[6]王军,王琴.基于3G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4):15-16.

[7]郭峰池,张成国,林梅.基于3G和云平台技术的开放英语词汇移动式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31-32.

[8]王琴.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3(24):18-19.

[9]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2.

[10]程建峰.移动学习应用于大学英语四级培训中的实证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11-12.

[11]胡金频.基于移动技术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3(9):21-22.

作者:詹霞 常汉杰 陈勤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