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适应全球一体化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会计研究生培养已转变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并重。但从多数高校的教学实践看,院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是偏学术化,这意味着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仍需要创新。结合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只有立足于各高校特色、提高教学师资、合理设置课程、培养专业性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应用水平的会计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0引言
财政部在2010年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强调,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的会计专业人才。在2016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表明,我国复合型、国际型的财务人才比较稀缺。社会对于会计职业的要求逐步提高,未来基础单一性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引入智能机器人,想要在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6期180会计职业中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提升会计人的技能,培养预测管理分析的能力。综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大力完善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
1研究背景
从我国就业市场来看,会计从业人员众多,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较为稀缺,这说明高等教育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为缓和这种矛盾,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供社会需要,国务院学位办2003年设立21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专业化的会计硕士,2009年继续扩大招收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十几年来,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从设立、发展到成熟,招生人数迅速增加,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已成为为国家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平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当前,我国境内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事务所、跨国公司等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更应该及时了解科技对于会计的变革,掌握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学习国际化准则,具备国际视角。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严重,专业化特点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促进当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2MPAcc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
各高校对于MPAcc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叙述基本一致,缺乏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及个性化理念。一些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选择等方面更多的是照抄有丰富经验的高校,欠缺对自身师资力量、学生及教学资源的考虑,导致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平时只注重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较差
2.2.1生源质量较差
在2009年之前,学校对招生对象的要求是必须是本科学历,并且拥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经验。然而,从2009年开始,高校开始放低对招生对象的要求,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招收会计专业硕士。这一做法确实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生源,但是却未必有利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跨专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未曾接触管理类或经济类知识,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培养难度系数高,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这些使得跨考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会计专硕的培养要求。
2.2.2师资队伍不健全
会计硕士培养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强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理念超前的教师团队。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甚至于需要求助外校教师加以援助。同时,高校教师几乎都在院校教学多年,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方面的实践工作接触较少,过于重理论研究而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而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规定,许多经验丰富的实务型专家不能进入高校兼任会计硕士导师。受到工作和体制的限制,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虽然可以受聘为校外导师,但基本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学校也难以对他们做到有效的约束。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根据培养方案要求,会计专硕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似,基本上都仿制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会计专硕的培养特点,虽然增加了案例讨论的环节,但也属于纸上谈兵。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及后期的实习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课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大多数学校不具备模拟实训的条件,甚至不能对财务系统的运作加以训练,导致在校的硕士生实践性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必须掌握外语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各大院校都在强调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专业英语、国际准则等的重视度依旧不够。英语作为基础性课程,虽然走进了每个高校的课堂,但是对于专业性英语,院校并没有着重强调。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国际准则课程,只能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且部门高校出国交流机会稀缺,也无法引进更多的外教进入学校教学,导致国际化教育并不能全面实现。
2.4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是提高会计专业硕士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依然存在比重低、实践期短的情况,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硕士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压力加大。高校虽然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其没有足够资金去建设实践基地供学生实习,因此实习基地基本由是企业或者事务所提供。一般情况下,院校与实习基地对研究生的实习时间没有硬性规定,对MPAcc实习工作记录也疏于监管。其次,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简短的实习期很难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收益,而企业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配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致使企业缺乏积极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而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当中,使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偏离。学校没有足够资金为学生建设实践的场所,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接触不到财务核心工作,实践技能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3MPAcc培养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
3.1突出院校特色
随着各高校对会计专硕的理解加深,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正走向特色化发展之路,这也是适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个性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相关行业的地位,攻克重点领域,形成向心力,既能创造高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能保证会计学科在行业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度”并发挥双导师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中同时拥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并不多,所以学校应更加重视双导师模式的培养方案。在校内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授担任校内导师,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管理提升,同时聘请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的企业、事务所会计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时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培养,可以将校内外导师交换工作环境,使校内导师能够接触更多的实践岗位,校外导师能把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体系。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确保研究生培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在学习理论过程中,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充分把握利用案例大赛等相关平台,让学们在相互讨论和合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优化对学生实习的考核方式。校内外导师要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另外,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评价系统,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对于考评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双导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被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设置,提高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专业性和综合性并重,强调职业素养,注重对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要经常举办实务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述行业内的新闻大事,紧跟时代的脉搏,提高学生对于行业的新认知。高校也应及时确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适应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新环境的能力。开展英文教学,促进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在授课中,教师应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增加实践课、选修课比例。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的会计业务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以现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为主要讲解内容,特别是涉及到上市公司并购、合并、重组等复杂的会计业务。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学生为主,让学生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等,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的方式对实际业务进行模拟核算。课堂由学生主导,通过不同小组对相同案例的不同讲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在差异中寻求更佳的解决方式,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
3.4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过程中,仅靠高校的案例教学是不够的。只有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会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非常有利。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会计具体工作,可以建立校外实习机制,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让学生去企业实习,真正融合到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去。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大委托培养力度,针对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同时结合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实践优势与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优势,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4结论
高校在培养专业会计硕士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的会计实际需求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会计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玉兴,韩佳,袁博.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J].商业会计,2015,(06):116-119.
[2]李莎.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MPAcc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烟台:山东工商学院,2017.
作者:徐步朝 叶创 王美 李扬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