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会计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机器人纷纷“上岗”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对整个会计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再一次颠覆传统会计行业。2017年,四大会计事务所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并提供财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一些程序化、重复性的基础性会计工作会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并逐步进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将极大降低,大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低端会计工作者又将面临失业压力。
(二)财务共享模式不断普及
近年来,财务共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大中型企业集团都在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将下属公司重复性、事务性的会计工作进行标准化集中处理,达到加强管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财务共享中心的普及使得企业对于一般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简,但是也对于财务共享中心会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随着一带一路的倡导与推进,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意愿极高,“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强劲,中国正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正在加快,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向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把会计的双语教学视为国际化的误区。
(四)法律和监管环境日益严苛
一方面,新《会计法》强化了对会计从业人者的监督约束,加重了对会计从业者的违规处罚,会计成为高风险行业。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金税三期不断升级,特别是国地税合并后,清除了国地税分散管理的盲区,对纳税人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强化了对纳税人涉税业务的监控力度,加大了对涉税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一)培养目标方面
培养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始终。一方面,培养目标偏模糊性和同质性。由于会计专业易招生、易就业,许多地方高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但并未与当地政府、企业协商制定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较为模糊,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均存在交叉重复,基本上都将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与专科和硕士教育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同质化,特别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将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转型之后其培养目标与专科教育进一步趋同。另外,由于历史、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高校发展呈现两极分化,一流高校往往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资和优质的生源,其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深受社会追捧,然而这些一流高校的培养模式却成为其他地方高校的学习标杆,导致高校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另一方面,培养目标偏功利性和实用性。传统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实用性而轻视融通性,注重专业技能而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多基于就业率、考研率等定量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能动性发挥,学生普遍将考证、考研作为大学生涯的主业,而将课程学习作为副业,使得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职业发展后劲,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我国会计人才供需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二)教学模式方面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一直以来都是会计教学的困境,这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该理念指导下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重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唯一途经是被点名回答问题,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收,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致使学生缺乏生机,无法激发学生灵性,阻碍了学生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做题能力,而无法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将实际经济业务问题翻译成会计分录,实务界对此抱怨已久。
(三)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的核心,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一直是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焦点,其服务于培养目标并随培养目标变化而变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开始发生转变,并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但问题依旧突出。第一,课程设置不系统。重视单一课程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整体课程的系统性,部分核心课程在不同学历层次之间存在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必修课程不全面。当前,会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违背了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提升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自觉自律,但也离不开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高校并未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少数高校以选修课形式开展,甚至极少数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第三,通识课程有局限。迫于家长、社会等多方压力,地方高校普遍功利思想严重,一味追求就业率和考研率,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轻通识课,通识课程安排也基本以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通识课程为主,鲜有高校能够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课程,且通识课程以大班教学、易修学分为主,通识课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另外,通识课程的设置普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会计教育改革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战略调整等密不可分。数字经济时代对高校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顶层的培养目标到基层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做出变革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但是变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办学定位及学科特色等,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始终,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同时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科学性指培养目标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高素质会计人才,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培养个性化高素质会计人才。未来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多元化知识体系,尤其是语言编程、数据分析知识等,这些均应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指培养目标既要结合学校师资等实际条件,又要突出自身特色,地方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相比,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地方高校应坚持差异化建设,利用自身特色和专长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千校一面”的困局,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工科类院校可将会计与工学相结合,为制造业培养会计专才;财经类院校可利用金融学科的优势,设计了“资本市场+会计”的教学模式;外语类院校可利用语言学科的优势,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另外,高校应围绕区域特色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符合地方实际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从而有效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材知识往往会滞后于经济社会进步的前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学生课堂体验较差。因此,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案例教学已经当前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方式之一,而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尤其适合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通过将企业经营故事复盘,实现情景化再现,将学生带入企业管理决策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快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突破思想束缚,使学生养成多维度理解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推行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研究中,鼓励学生以案例研究为主体撰写毕业论文。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案例,一方面可以提升案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真实案例研究,为企业财务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另外,“互联网+”时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可以进一步丰富会计教学模式。慕课实现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翻转课堂可以实现师生角色转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微课实现可以按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将教学内容分解,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三)改革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企业商业模式推新出新,国家财税政策改革频繁,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持续学习和主动学习成为会计人员的必备能力,高校应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检索和文献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万物互联时代,各类信息瞬息万变,会计人员面对复杂和易变的会计事项必须能够及时作出准确的会计判断和决策,高校应针对性地开设哲学、文学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会计灵商教育;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扁平化组织结构正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这对会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针对性地开设写作课、交流课等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大数据时代,会计人员必须面对海量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数据的识别、挖掘和处理能力已成为未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应针对性地开设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另外,为满足未来会计人员在数据分析方面的需求,高校应进一步提升本科阶段会计专业数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三课联动培养
第一课堂要注重教学创新,强调课程设置的模块化,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开展有效的会计职业引导。第二课堂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学校应设立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并配备专长指导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国际、国内竞赛。第三课堂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度,第三课堂是对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通过组织开展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社会、了解世界,另外可开展双导师制试点,聘请行业专家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拓宽学生社会视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三大课堂的有机衔接和联动,实现课堂学习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将创新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会计教育全过程,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树立学生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五)分层分类培养
会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狠抓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并增加通识课和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比重,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发展路径,通过分层教学,分类培养,个性化高素质会计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如需求疲软、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从实务中寻找某一课题,通过将理论学习和实务问题相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专家,会计教育同样可参照这一思路,在尊重个人兴趣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分类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不同细分领域的会计专家,例如,在审计领域培养CPA,在税务领域培养税务筹划专家,在财务管理领域培养财务咨询专家,在财务共享领域培养虚拟价值评估专家等。
(六)创新校企合作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在会计实操方面的欠缺,亟需一个具备真实工作场景的实习机会,而对于企业而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不断调整,企业需要不断注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鲜血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断改革的财政税收政策。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又为企业提供了人才遴选的平台,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另外,积极探索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整合合作企业优质资源,与高校在专业共建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到高校授课,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从不同视角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解决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滞后,与社会脱节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找准各自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最终起到叠加倍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爽.业财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方向[J].现代商贸工业,2018(34):71-72.
[2]彭少杰,裴潇.“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师,2018(9):68-69.
[3]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26-31.
作者:伦宗健 付秋颖 单位:潍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