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1.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使研究生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定式

大学期间是创新实践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富有创造热情,最具创新活力。但由于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因此目前大多数大学生似乎更注重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很有代表性的现象是,无论是在专业课、实验训练课还是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时,他们更善于直接受和被局限于现有知识体系、内容和方法,直接请教老师和学长拿来和吸收,而不愿意从主观出发亲身体验突破或者定势去创新,因为他们认为通过直接学习的方式更容易掌握和获取技能。因此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大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由“以学为主的单向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主思考为主、学习为辅的双向思维模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科研热情,培养大学生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创新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从而拓宽大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逐步培养起创新精神。

2.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应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受传统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影响较深。目前,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来看,灌输式知识传授教法仍然大行其道,在教学和科创实践中的主体依然是教师这位大家长,他仍然在把控全局,而在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只是一名执行者,大学生们往往在传统思想禁锢下也更愿意服从命令和要求,这样做不仅封闭了大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空间,更扼杀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培养,延缓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与“学”虽然密不可分,但传统自上而下的“教”至“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对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我们应该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扮演中主角,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帮助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或参与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切记,一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都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兼具专业性和兴趣性特色的学术活动。

3.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能力的发掘

创新能力对个体来讲从来就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大学生在智力、性格、兴趣、情感、学识水平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方面面均有个性差异,因此传统的“一刀切”和“万金油”教育指导模式就要充分重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放自己的实验室,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实验场所,在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以大学生以充分学术自由选择权,不强加给学生不感兴趣的研究可以或项目,要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托,充分利用他们所学知识或某一方面的特长,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燃他们的创新意识、动力和激情;同时在创新项目研究中,要给予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他们可以提出新方法、新意见,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和问题,做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同时对他们去的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可,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4.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为大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与人文环境

人向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客观因素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比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实验室和学习室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周围学生的学风、学校教师的教风等人文环境还会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意愿与渴望,同时师生间、同学间和科研小组组员间等存在复杂多样人际关系,以上这些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是否能够高效的展开创新科研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与人文环境,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与实验器材和充足的物质保障,还要为大学生提供安静学习的工作环境,和大学生相处融洽,协调处理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科创活动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大学生能够全力以赴的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科教文汇,2019,2(449):62-63.

作者:范路安 宫琳丹 李瑞琦 徐晓冬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