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策略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金华市作为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27个中心城市之一,沪杭金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判断和谋划上来,在科技人才、科技环境、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策略,以此推进金华经济建设的全面、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金华、科技创新、策略、推进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从时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8年12月3日,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省政府、省科技厅门户网站公开。根据《浙江省创新型城市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将构建以杭、宁、温、金义四大都市区为“一体”,以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省域空间发展格局。2019年5月13日,中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金华市被列入长三角27个城市中心区,G60科创走廊成员单位,也是正在建设的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之一。“一带一路”纵深推进,给浙江特别是金华金义都市区建设带来开放发展、改革创新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智慧型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将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到金华市域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谋划发展上来。

二、金华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持续增加。2017年,全市共申请专利28852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698件,增幅19.88%、居第4位;其中发明专利1285件、增幅16.77%、居第4位。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38489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8716件,增幅85.5%,居全省第一,授权发明专利1649件,同比增长28.3%.居全省第5。(二)科技人才。金华积极实施“千人计划”、“双龙计划”、“婺商计划”等人才工程,高层次高水平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金华市引进大院名校产业化研究机构19个,建设科技产业化平台项目31个,产业特色小镇7个,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6个。引进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迁建义乌,金华理工学院、复旦大学义乌校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2019年以来,全年新增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8家,引进国内外院士18位、创新团队28个,签约合作项目55个。“国千”“省千”人才数达105人,海外高层次人才数达1500多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数达25万多人。(三)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2.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3.42%,同“十二五”2015年比,增加40.8亿元和11.22个百分点;实现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772.6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5%。2018年高新技术投资总额达220亿元,同比增速47.6。特色产业发展亮点明显,实现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246亿元,同比增长14%。(四)科技环境。1.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已有高校院所来金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35家,增长218%。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5家,实现县(市、区)市级以上综合体建设全覆盖。今年11月,长三角G60金义科创廊道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联盟也应势成立,全市20所高校院所以及175名专家加入联盟,构筑起廊道产业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同比增长12.6%。创历年新高。2.成功融入G60科创走廊。2018年6月1日,《G60科创走廊松江宣言》的,金华紧紧抓住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大契机。一年来,我市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个产业联盟——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通了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服务窗口,打通了9城市间30项行政审批服务的“断头路”;并且牵头通过G60各产业联盟的活动达成了120余项合作或意向。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六大行动,现已有15家产业园区加入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并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异地研发机构(“科创飞地”孵化器)。3.金义科创廊道顺利推进。各县(市、区)持续集聚科技、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不断增强科创资源集聚:金华理工学院完成前期筹建小组组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义乌)已开工建设,东阳广厦建设职业学院启动专升本有关工作;横店集团和上海戏剧学院、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接洽合作创办横店电影学院;义乌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筹办国科大“一带一路”学院揭牌成立。

三、金华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十三五”以来,金华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进步巨大。但金华与杭州、宁波等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城市创新能级不高,创新资源吸引不强。2017金华市全市R&D活动人员数为2.5万人/年,仅占全省总数的6.3%;平均到每家规上工业企业仅6.72/年,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1人/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R&D人员数71.7人/年,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4%。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的设置率仅15.96%,在全省仅高于衢州;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强,“零专利”企业长期存在,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授权专利的企业占29.3,有授权发明专利的仅8.3%。2018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27件,在全省仅高于衢州市、丽水市。(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产业比重偏低,支撑作用不强。因受城市能级、产业层次等影响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高企数量偏少,技术附加值偏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偏小,行业领军企业不够多,自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力量较弱;国内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在引导扶持力度上不足;区域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产业技术层次不够高。(三)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高质量发展。金华市长期以来缺乏大院名校,浙师大作用未充分发挥,受城市区位品位等因素所限,对领军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对企业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同时因为金华房价上涨较快,带动金华其他消费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宜居环境打折。加上人才房享受力度较弱,城市发展缓慢,高端人才空间发展受限,带来高精尖、高技能人才供应日趋紧张,企业普遍遭遇用工招聘难、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经常反映中高级以上人才难招难留。(四)创新政策引导不够精准,企业创新动能缺乏。尽管金华高度重视企业研发活动,出台一系列大强度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创新创业。但是存在政策工具单一、精准度不高、激发活力不强等问题。简单的财政科技补贴和奖励政策,误导企业为了补助资金而搞研发、人才为了资助而被引进等困惑。尽管这些政策发挥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却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四、金华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策略

(一)加大创新科技财政资金投入,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配置资源和引导市场主体的关键作用,带动企业增加R&D经费投入,提高金华全社会R&D经费和占GDP的比重。加大地方立法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聚焦招院引所、招才引智、研发投入等九大重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省科技扶持政策,整合优化市级科技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二)注重科技企业和人才孵化,着力培育高技术高技能科技人才队伍。引进高技术人才,组建金华市科技专家顾问团,邀请国内外知名科技专家、创新领军人才为创新政策制订、金义科创廊道建设、招院引所等政府重大科技决策把脉。遵循产业布局原则。以产业发展驱动力及目标客群的空间布局差别为选择基准,合理配置空间要素。如通过科技产业园、特色小镇、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建设利用集群网络,将引进的创新创业引入到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中,发挥借鸡生蛋、借鸡孵蛋作用。支持研发和人才“飞地”发展,“飞地”新引进落户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以享受工作地居民同等待遇。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三)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创建高质量发展科技产业带。通过扩大区域建设科创“飞地”、共建产业联盟和产业园区等途径柔性引才。利用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效应,共享先进地区优质创新资源。打造金华科技城,加强高校合作共建,推动金华大学科技园和义乌大学科技园建设,统筹资源创建金华、义乌两个国家新区,聚力建成以“一城、两园、两区”为主体的都市区中内创新区。加快义乌国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与杭州都市区合作,推动创新协同、产业合作、服务共享、市场共赢。聚焦十大指标、八大行动、十大标志性项目,开展都市能级提升战。加快推进金义一体化,协同推动金兰、金武同城,义东浦协同发展。加快金义黄金主轴、金兰永武缙、义东浦磐发展带发展。围绕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推进杭温高铁、金台、金建、金甬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金义东轨道交通、杭金衢高速二期拓宽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打造长三角重要创新中心。大幅提高金华城市创新能级。(四)优化政府创新服务,营造“雨林式”创新科技环境。以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抓手,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科技工作。坚持以“城市创新+科学治理”为总抓手,推进完善“线上线下融合、市内市外融通”科技大市场建设。总结金华前期“无证明城市”等“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功经验,依托“企业研发项目管理平台”实现研发加计扣除数据自动归集,开发“科技大脑”智慧决策支撑系统探索数字化科技管理新模式,推动科技政务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简化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和验收程序,用好“长三角G60科创云”。加大政府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力度,采用“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公益支持、市场运作”方式,让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无缝对接”,让创业创新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环境更优。

参考文献:

[1]张帆,卢柯,王周杨,杜凤姣.上海建设全面创新型城市的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8(3):73-78.

[2]张长城,黄明华,王影影.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建筑,2016(2):1-4.

作者:胡彩霞 单位:金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