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与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与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与启示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批判,在借鉴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科技创新思想,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具有二重性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要实现科学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全面解读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真谛,让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明确科技创新价值导向落地生根。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启示

19世纪,科技创新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掀起了科技革命的浪潮。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的讯速发展必然能够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正如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1]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对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站稳创新经济主战场,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时代背景: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确立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资料的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爆发了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使得人们开始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运动开始兴起。这种异常活跃的科技创新活动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度变革也频频发生,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过程中阐述了科技创新思想。

(二)理论基础: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成果丰硕19世纪,热力学、光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自然科学基础。再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活动,将人的认识视作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观点。此外,这一时期,以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领域考察经济理论,初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为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主体因素:马克思本人革命实践经历及其对创新思想的思考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同理论者自身的实践经历和理论素养都是分不开的,科技创新思想正是在马克思的不懈努力下形成的。一方面,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马克思毅然决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不断总结革命经验和教训,在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胸怀共产主义信念、勇于追求真理是马克思提出科技创新思想的力量之源。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一生,即便贫病交加也不改为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初心。马克思对每一个领域的研究都不是浅尝辄止,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创立都付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艰辛和努力。

二、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内容

创新活动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实践活动,是创新活动区别于一般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从批判创新思想出发,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为现实基础,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显著特征。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科技创新”这一概念,但有关科技创新的论述散见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之中,形成了系统的科技创新思想。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他进一步指出:“提高劳动生产力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与经常的趋势。”[3]所以,资本家实际上是通过运用新技术以革新旧的生产机器,进而提升生产技术,以减少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因而,较之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资产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激发了社会生产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变革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潜力蕴含在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生产力的获取极大地提升了物质生产力,也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由此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关系发生相应调整。正如恩格斯指出:“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4]马克思同样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5]当前,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科技创新史上又一次飞跃,智慧劳动、共享经济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三)科技创新具有二重性马克思从辩证角度考虑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功能。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不言而喻,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科学技术造成的环境破坏、能源紧缺、社会危机等方面的弊端。人们可以依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来征服自然力,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马克思进而指出,要想消除科技的弊端,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此外,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应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他在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雇佣劳动中资本的剥削性质,这一剥削的本质进而导致异化出现,使得科技站在了劳动者的对立面,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庸。

三、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当代启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重中之重就在于科技创新。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对我国在新时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启示。第一,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科技发展,将科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适应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要求的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逐步明确了科技创新这一时代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强调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国家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出震惊世界的丰硕成果,“慧眼”卫星填补了空间探测卫星的空白、堪称“新版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中国速度、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等等。这些足以表明,科技创新在民族兴旺发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根基所在,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必须始终明确并逐步深化。第二,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拥有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拔尖人才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必须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苦练科技技能,激发自身科技创新活力和潜力,最终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落实人才发展机制保障,一方面要搭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扶持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优化科研政策环境。必须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各行各类科技人才开展定期培训,逐步打造“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培养科技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精神,是在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支配下自觉投身科学研究、不断突破科学难题,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专注科学研究的内在精神动力。唯有恪守科学精神,才能使谋划创新、落实创新成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自觉行动,在不懈的探索中开创出一流的科技成果。第三,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想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坚决消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弊端,不断加强科技政策扶持,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必须落实科技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为科技和经济互通互化提供便捷通道,大力支持有利于经济方式转型发展的科技新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外部驱动环境尤为重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立足世界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在开放中推动科技创新,必须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公平公开的国际原则,创造自由安全的国际环境,推崇包容共享的国际精神。世界各国都应该加强交流和借鉴,在互学互鉴中谋求共同进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打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第四,明确科技创新价值导向,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目标。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是呼唤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是创新主体与创新成果的享有者。科技发展必须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科技创新的成果必须要运用到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这正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内在推动力。因而,衡量科技创新实践的价值大小必须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标准之一。新形势下,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科技创新的永恒课题,围绕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谋求科学创造和技术革新。因而,科技创新的方向必须紧紧指向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我国十几亿人民乃至全人类。

参考文献

[1].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00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3][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6.28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作者:章毅 朱琦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