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的作用

摘要:潜科学人才是指处于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的科学人才,即是指还没有取得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的科学人才。潜科学人才具有狂热性、创新性、好问性、无畏性、反常性、业余性、潜伏性、蒙难性等显著特点,是专才、奇才、偏才、狂才、怪才、天才、隐才、韧才,是我国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骨干力量。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关键词:潜科学;显科学;潜科学人才;显科学家;科技创新

“1979年11月,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潜科学’这一新概念。作为一门科学,‘潜科学’学一方面要研究创新性的科学技术思想胚胎从潜到显的内部孕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寻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科学创造潜力的途径;另一方面要研究新观点、新学说,从提出、传播、鉴别和检验到进入科学殿堂的外部成长过程的基本规律,以确定使新理论顺利成长的适宜条件。”[1]潜科学这一崭新概念提出后,由于角度新颖、面貌奇特、功能绝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点,大家对潜科学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并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实际上,潜科学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由于以前没有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科学都有一个由潜到显的发展过程,由潜到显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样,从科学孕育、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把科学区分为潜科学与显科学两个不同的阶段或两种不同的形态。“所谓潜科学就是潜在形态的科学,它是相对于显科学而言的。具体说来,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从科学认识过程来看,它指的是‘孕育中的科学思想’,……比如科学问题、科学幻想、科学猜想、科学经验、科学悖论等,均属此类;二是从科学发展曲折性来看,它指的是‘处于待显阶段的科学成果’,因为一个科学成果当它取得后,并不都能立即被人们承认,而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忽视、排斥、压制、埋没、抛弃、扼杀,有一个蒙难的历程。我们就把虽然认识上已达到‘显’的阶段,但并没有被人们确认,仍处于‘潜在状态’的科学成果,也称之为‘潜科学’。”[2]简言之,所谓潜科学,就是指处于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的科学,它是相对于显科学而言的,具体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孕育中的科学思想,即指尚为成熟的科学胚胎,如科学问题、科学猜想、科学经验、科学直觉等;二是指处于待显阶段的科学成果,即指未得到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所谓显科学,就是指已经成熟并得到社会所公认的常规科学。潜科学的创立与发展不仅为科学发展过程及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新思路和新途径,而且也为科学认识主体———科学人才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新思路和新途径。从潜科学这一特定角度出发,会使我们对科学人才的研究和认识豁然开朗、倍受启迪、颇有收获。

一、潜科学人才的涵义

正像从科学孕育、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把科学区分为潜科学与显科学两个不同阶段或两种不同形态一样,从科学人才孕育、诞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把科学人才区分为潜科学人才和显科学家两个不同阶段或两种不同形态。所谓潜科学人才是相对于显科学家而言的,是指处于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的科学人才,是潜伏着的、正在成长中的科学人才,是未来科学家的雏形。具体地说,潜科学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科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复杂性来看,它指的是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科学人才,即指正在孕育科学成果、但还没有取得科学成果的科学人才。换言之,是指正在孕育新的潜科学、但还没有创立新的潜科学的科学人才;二是从科学人才成长的曲折性来看,它指的是“处于待显阶段的科学人才”,即指已经取得了科学成果、但这一科学成果还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的科学人才。换言之,是指已经创造出新的潜科学,但这一潜科学还没有转化为显科学的科学人才。简言之,潜科学人才就是指已经具备科学创造的潜能,并正在从事科学创造工作,但还没有取得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的科学人才。所谓显科学家,就是指已经取得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因而得到社会公认的科学人才。科学发展史上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由潜到显不仅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科学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不仅科学发展有一种机制、模式、规律:“潜科学→显科学→新的潜科学……”,而且科学人才成长也有一种机制、模式、规律:“潜科学人才→显科学家→新的潜科学人才……”,可称为潜科学人才与显科学家相互转化机制、模式、规律。由科学人才成长的这一机制、模式和规律可以使人们获得许多新的认识:(1)潜科学人才是显科学家的基础和前提,显科学家都是由潜科学人才发育而成和转化而来的,任何人要想成为显科学家都必须先成为潜科学人才。可见,潜科学人才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它既是科学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超越的必经阶段,又是科学人才成长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阶段。(2)促进科学人才成长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促进潜科学人才的诞生,二是加速潜科学人才向显科学家的转化,三是加速显科学家向新的潜科学人才的转化。即科学人才的成长是通过潜科学人才与显科学家的相互转化来实现的,每一次转化都使科学人才有较大的进步,成果增多,威信提高,地位增强,对科学发展所起作用增大。(3)指明了科学人才成长的道路和途径:不仅指明了成为显科学家的道路和途径,而且还进一步指明了成为显科学家后应如何继续前进。这就为科学人才的成长、特别是为科学人才的治学态度提供了理论指导,使普通人、潜科学人才和显科学家都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树雄心立壮志,选定科学为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地使自己成为潜科学人才;对于潜科学人才来说,要经得起困难、挫折、失败等各种考验,力争使自己早日转变为显科学家;对于显科学家来说,千万不要停止不前或骄傲自满,要经得起荣誉、地位、金钱等各种考验,尽快使自己转化为新的潜科学人才。的确,一个显科学家只能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显科学家,要想继续成为其他方面的显科学家,还必须先成为该方面的潜科学人才。(4)科学人才应“生命不息,攀登不止”。显科学家只是科学人才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科学人才成长的终结,而是科学人才成长的继续。科学人才在一生中要连续不断地实现下列转化:潜科学人才→显科学家→新的潜科学人才→新的显科学家……。

二、潜科学人才的特点

[3]由于潜科学人才人数众多且类型多种多样,具体潜科学人才的特点因人而异,只能针对具体潜科学人才进行具体分析。潜科学人才不仅具有个性,而且具有共性。通过对大量潜科学人才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潜科学人才具有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共同的显著特点:

1.狂热性———专才。潜科学人才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不懈的追求,对科学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奉献了全部的精力,并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一旦把科学确定为奋斗方向,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一旦选择了科学道路,就坚决沿着这条道路走到底;一旦发现科学探索目标,就着迷地进行探索。对科学如醉如痴,为科学废寝忘食,确实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科学迷。

2.创新性———奇才。潜科学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已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超出常规、超越常人、出奇制胜、标新立异,想别人之所未想,做别人之所未做,善于想绝招,出奇谋,施巧策,能独辟蹊径地提出新颖而奇特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科学奇人。3.好问性———偏才。潜科学人才喜欢刨根问底,敢于理性质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思考,什么都想弄个水落石出。因而,在潜科学人才的眼睛里,世界上到处都树着“问号”的大旗,未知现象不断涌现,科学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潜科学人才往往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怪题、偏题,确实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科学偏才。

4.无畏性———狂才。潜科学人才是科学征途上充满自信和冒险精神的探险家,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精神。由于没有负担而能轻装上阵,敢于闯禁区,攻尖端,勇探未知路,敢为天下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勇于大胆怀疑,敢于异想天开;不怕挫折,不怕打击,敢于离经叛道,勇于标新立异,确实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科学狂才。

5.反常性———怪才。由于潜科学人才具有创新性和无畏性,就导致了潜科学人才的另一个特点———反常性。潜科学人才的反常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方式上具有反常性,敢于打破清规戒律,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常常与众不同,往往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甚至不近人情,显得离奇古怪,令常人感到不可思议,确实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科学怪人;二是在科学创造上具有反常性,敢于打破常规,违背常理,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奇特想法和超常见解,显得离奇古怪,令常人难于理解、难于接受,确是一些由科学怪人提出的科学怪论。6.业余性———天才。由于潜科学人才没有取得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因而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大力支持,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是在条件极差的环境中进行的,甚至是在逆境中进行的,往往缺少经费,缺乏资料,缺乏设备,缺乏时间,缺乏场所。这样,业余性就成为潜科学人才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潜科学人才的业余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没有条件受系统的正规教育,只能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其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以科学研究为专门的正式职业,而是在自己谋生职业以外业余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并不是由显科学家做出的,而是由潜科学人才做出的。例如,作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就是由酿酒商焦耳、医生迈耳、生理学教授赫尔姆霍兹、律师格罗夫等各自独立发现的。

7.潜伏性———隐才。潜科学人才所具有的潜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潜科学人才是处于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的科学人才,还没有取得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是一批没有知名度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往往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埋没;二是指潜科学人才具有发育成长为显科学家的潜能,即潜科学人才具有潜在的生命力,潜伏着巨大的能量,是一批科学隐才。

8.蒙难性———韧才。潜科学人才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阻力。因而,潜科学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许多潜科学人才都有一段曲折复杂的蒙难历史和坎坷悲壮的蒙难历程。蒙难性是潜科学人才共同具有的基本特点,也是潜科学人才成长曲折性的突出表现。能够转化为显科学家的潜科学人才是一批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者,确实是一批名副其实的科学韧才。他们能凭着自己超群的智力因素和惊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潜科学人才所具有的这些显著特点既使潜科学人才与显科学家相区别,又使潜科学人才与庸人相对立。当然,潜科学人才并非全才,对潜科学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实际上,潜科学人才是长处和短处都非常明显、优点和缺点都特别突出的人。对于潜科学人才来说,不能因为优点而忽视缺点,而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既善于通过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又善于通过扬长补短去着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对社会上的人来说,对潜科学人才要用长容短,不能用潜科学人才的缺点去否定潜科学人才的优点,而要透过“奇、偏、狂、怪”等现象,看到“才”这一本质,要真心实意地爱护潜科学人才,全力以赴地支持潜科学人才,满腔热情地帮助潜科学人才,为潜科学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4]科技创新人才包括潜科学人才和显科学家两大部分,由潜科学人才的特点可以看出,潜科学人才研究是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的重点,潜科学人才开发是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重点,潜科学人才发挥是科技创新人才发挥的重点。迄今为止,显科学家的研究、开发、发挥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潜科学人才的研究、开发、发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为开创科学人才研究和发展的新局面,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对潜科学人才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1.潜科学人才是科技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科学人才人数众多,潜能巨大,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从事各种专业的工作,在科技人才中占有很大比例。潜科学人才既是新科学思想的主要发祥地,又是显科学家的培育基地;既是科学思想库,又是科学人才库;既是储量巨大的智力资源,又是蕴藏丰富的人才资源。可见,潜科学人才不仅数量多,而且潜能大,是科技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事业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作用不能小看,价值不可低估。

2.潜科学人才在科技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由潜科学人才与显科学家的辩证关系可知,潜科学人才是显科学家的基础和前提,未来的显科学家都是由现在的潜科学人才发育而成和转化而来的。任何人要想成为显科学家都必须先成为潜科学人才,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潜科学人才就没有显科学家,说明潜科学人才是科学事业的希望所在、生命所系。潜科学人才的状况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而是关系到科学事业发展是否有后劲、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即潜科学人才的状况将影响、甚至决定科学人才和科学事业的未来,即决定科学人才和科学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潜科学人才的研究与开发,使潜科学人才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潜科学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科学技术的生命在于探索和创造,而潜科学人才就是科学人才中最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部分,也是最活跃、最有生气、最有活力的部分。创新是潜科学人才的天赋和特长,即在科技创新中潜科学人才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发现,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由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正规科学院所或名牌大学里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做出的,而是由学历不高、名气不大、条件很差的业余研究者做出的。换言之,科学技术史上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并不是由显科学家做出的,而是由潜科学人才做出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潜科学阶段是科技创新的多发区,潜科学人才是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潜科学人才阶段是科技人才创新的旺盛期;科技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潜科学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大多集中在潜科学人才阶段。科学技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希望在于潜科学人才,潜科学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是科技创新中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如果把在科学院所、高等学校、研发中心工作的科技人员称为科技创新的正规军,那么就可以把潜科学人才称为科技创新的“民兵”,要打赢“万众创新”这场人民战争,必须使正规军与民兵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即必须充分发挥正规军和民兵两方面的作用,而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为了深入持久地可持续开展“万众创新”活动,不仅要高度重视和高效发挥显科学家的作用,而且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潜科学人才的作用,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支持潜科学人才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如设立潜科学人才科技创新基金等),努力形成有利于潜科学人才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长效机制,想方设法挖掘潜科学人才的潜力,千方百计释放潜科学人才的潜能,从而使潜科学人才常态的和潜在的智能都得到超常发挥。潜科学人才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大有用武之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科学的生命在于潜科学,科学人才的活力在于潜科学人才;潜科学是科学的未来,潜科学人才是科学人才的未来。潜科学人才不仅是科学人才发育过程中不可超越的必经阶段,而且是科学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阶段,是我国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希望所在,生命所系。特别是在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代中国,为潜科学人才提供了茁壮成长的优质生态、大显身手的崭新舞台和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是潜科学人才创新千载难逢的机遇,每一个潜科学人才都应该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开拓者无畏,创新者无敌!让我们把潜科学人才的研究与开发作为突破口,开创我国科学人才研究与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新局面,用原始性创新去打开希望之门,用原始性创新去开辟成功之路。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数量、层次和水平,用原始性创新去创造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中国品牌,努力创造出世界科技的中国精彩和中国科技的世界声誉!努力创造出世界发展的中国奇迹和中国发展的世界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新民,申先甲.中国兴起的潜科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总序1

[2]解恩泽.潜科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2)

[3]孔宪毅.潜科学畅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孔宪毅,孔庆新.潜技术与潜技术人才[J].工程•技术•哲学(总第六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孔庆新 孔宪毅 单位:山西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