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调整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体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经济虽有全面复苏的迹象但收效甚微,且逐步迈入了一种新的发展节奏———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投资拉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科技、产品、制度、服务等各种创新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被喻为进入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中国,主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显而易见,随着人口数量红利的逐步减弱、资源供应不断紧缺、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和整个世界经济体一样,正逐步呈现出新常态,从过去30多年平均高达9.8%的高速增长转为近两年平均仅有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的背后则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重组调整———从传统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充分体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经济全球化进程经历了制造业、服务业阶段,已经开始步入创新的全球化阶段。过去三十多年,中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长期处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属于美国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低级阶段。随着世界经济体的优化和发展,资源供给可持续性弱化、环境约束逐步强化、经济金融风险凸显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导致的下行风险加大,一系列原因促使中国应该更清晰地认识到以企业创新为主导,以高效化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驱动,以实质性的全方位制度创新为保障,才能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持续性发展需求,确保我们步入以创新和财富为标志的国家竞争优势高级阶段,从而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避免国内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驱动力缺乏可持续性的尴尬局面。
1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关键特征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源泉。营造全方位的创新机制并不断深化改革,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全球普遍关注和深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当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由互联领域迈入物联领域,同时,一些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服务、新发展业态、新经营模式大量涌现,促就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普遍兴起,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创新驱动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小型化、智能化、模块化和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的核心竞争和角逐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科技创新和增值服务为主的竞争,因此,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但由于创新驱动的持续性、其中却孕育着另一个正日趋成熟、日益明朗的宏大发展机遇。本质上来看,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多阶段性和动态依赖性,经济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是对创新的需求却十分强烈,创新活动也呈现出一些经济新常态所独具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1创新高效性
市场竞争的刺激和通信网络的发达使得创新效率更高,创新更加快速,产业迭代周期由原来PC时代的18个月减少到当前互联信息时代的6个月。创新的扩散途径也由原来的大-中-小企业等“线性创新”转变为现在的“网络创新”,创新的组织方式由原来的实体社团转向Web2.0虚拟团体,创新的内在需求也由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当前的以用户为中心,创新参与面更加广泛,创新参与度更加深入,从而推动创新效率大大提升,更加高效。
1.2创新长期性
创新不再是单单围绕某个产品或者某个技术进行,也不是针对产品的某个阶段进行,而是涉及到从前期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特性分析,到创新目标的形成和基础概念的提出、各种创意的产生,然后到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工艺实现、样品试制和市场测试的推进、客户体验和创新应用的信息反馈,最终才能实现正式生产、市场营销并大规模进入市场,所以创新具有长期连贯性,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过程的完成从来都不是朝夕之功。由此可见,创新的价值通常不是一次性完全呈现出来,其对后续创新可能具有持续性贡献。
1.3创新不确定性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其本质是突破现有的重复和循环,去开拓新事物,这也造就了创新的一个固有热性———不确定性。由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需求更加强烈,创新过程更加高效,创新周期更加短暂,所以也加剧了创新结果更加不确定,技术、产品、市场、制度应用等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创新决策和相关的管理面临着与传统的活动完全不同的情境和挑战,创新价值的关键部分由创新过程内嵌的各种复合实物期权构成,这意味着,投资于创新所获得的好处是某种“不可见”的权益,其价值依赖于其他具有不确定性的潜变量。
1.4创新依赖性
空间维度上,创新的过程是多个矛盾体系统发展;时间维度上,创新的多个阶段也是动态持续的,并且创新的成果具有非独占性,为社会所共享,所以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对创新的管理,多阶段动态依赖一方面反映了创新本身需要多步骤完成;另一方面反映了创新者对于奈特不确定性的最优反应。这种依赖性将创新活动各个阶段的价值交织在一起,使其不可能利用简单的“加性原则”进行定价,创新价值的确定面临着特殊困难。
1.5“线性创新”向“网络创新”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产品需求更加强烈,创新对市场的需求刺激也更加有效,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在技术创新得到分享的同时,也引导了整体的市场趋势。当前环境下,互联网和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发展迅猛,这也给一些虚拟学术组织和便捷的学术讨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使得创新由传统的以大带小,以学带研,以研带产转变为现在的网络创新环境和扩散方式。
2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2013年度中国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而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块基石,历来为生产制造、服务等一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是过去几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力源泉。[4]高职院校集教学和实践、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科技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于一身,成为综合性极强的一个创新系统。当前来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传统性的建设和优化一般都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科研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一般会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科研方面的管理,涵盖了科研经费日常管理、科研制度的制定与督促执行,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研技术成果的统计与督促。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先导,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保障,先进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科技创新高效的支撑。
2.2院系布置和专业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在院系布置和专业团队建设上下功夫,如针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院系和专业,更好地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引进部分高水平专业人才,组建高层次专业梯队,更好地推动院系科研的开展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
2.3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更集中、更专业的办公环境和物质支持,也能将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院系专业团队、项目团队、企业技术团队以及技术服务对象等各因素综合在一起,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开发和科技创新,如一些产业园、校企合作产业群等。
2.4校企联合和成果转化
校企联合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方式,能够做到学校技术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宽范围、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对接和结合,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真正做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随着经济新常态环境的形成,科技创新对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科研创新一线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地位愈发显得重要,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以及技术服务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否则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下的科研创新需求。
3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改进策略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逐步稳定,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不断加剧,针对新产品和新功能的市场需求刺激却呈现出疲态甚至严重不足,依赖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经济已呈现疲态,创新需求和创新驱动则更显得尤为重要。市场需求持续弱化和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经济学供给学派认为,用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用技术创新使供给优化,以更多品种更多功能更加新颖的新式产品来刺激需求,以更优的系统方案更低的成本更便宜的价格来保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以更稳定的性能更高的质量更优质的性价比来赢得客户和保证经济持续增长。而我国当前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构成,其实是宏观经济的体系创新,目的是找到更优的经济增长点和确保科技创新的稳定发展,探索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内生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发展途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应当发展创新教育,进而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职工既要面对各种形式的水平评估、示范校评比等,又要忙于扩大招生规模、进行硬件建设以及学生就业实习等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创新教育。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基础和前提,成果转化和产品创新是驱动力,服务创新是有益补充,而科技创新广义上包括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高职院校无论是学生培养、项目实施还是技术服务等方面,侧重点都在于技术开发的创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其重心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经济新常态下,“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新体系作为最终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更应当需要多下功夫。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从动力层面看,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专家初步预测中国将在2020-2025年之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5-8年即我国“十三五”时期,世界总体上将处于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产业扩散效应之中,有可能带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出低迷,并进入复苏上升期。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准备和市场优势,可以说意味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创新体系的建立和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策略调整将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层次提升的契机和挑战,科技体系的优化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3.1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体系激励的持续性
制度本身具备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能够规范个体的行为组织方式,激励和鞭策个体不断进取。优良的制度和精细化的管理是科技体系本身建立和持续优化的前提和保障,是科技创新保持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的高效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一对矛盾体,高效性必将加剧创新的盲目性、发散性和不确定性,反过来不确定性的后果如果不加以管理和引导,会阻碍高效性的进展,所以必须建立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良好运转。从项目立项、实施、评审到结项,都应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不仅统计和评估科技创新的数量,更应关注其质量,对科技创新成果应该从成果的理论支撑、成果转化、应用实践、市场前景、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对科技创新的完成团队进行相应的阶段化激励。
3.2建立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平台,确保科技创新的高效性
信息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和材料,知识信息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创新成果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泛滥的信息资源充斥着各个角落,既提供了庞大的资源,也造成了鱼目混珠的混乱局面。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够高效地进行优质信息的筛选和分类,能够更高效地配置优质资源以满足不同需求,让科研人员及时获取有价值的资料,提升了阅读知识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效率,避免精力和时间的双重浪费。优质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是集知识信息上传、预审、归类、、检索、查阅、系统化管理、即时通信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优质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化,能够真正确保科技创新的高效性,缩短创新周期。
3.3建立科技创新专业团队,营造院系、专业、教师、学生一体化创新队伍
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是产生高效率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团队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各个院系和专业人才的技能互补、协同合作,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可以加快校企联合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开创更优质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专业化团队的建设要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导,由各院系根据总体部署调集专业对口人才,实现专业教师、优秀学生、科研项目、企业研发的一体化合作团队,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人才,具备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确保一定的技能互补,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交流,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和创新自由,形成自由之创新思想,独立之科研精神。科技创新团队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团队以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目标,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其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创新任务,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科研项目攻关。
3.4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确保创新体系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是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创新不单单是某个项目、某个团队所能推动和持续发展的,而是要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良好的生态系统。创新的生态系统由政府、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投资人、中介服务以及其他组织等共同构成,目的明确,分工清晰,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建设只是生态系统建设的保障和体现形式。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体及与创新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融合,具有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的系统。该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以促进创新持续涌现为根本目标,能够通过将创新投入、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应营造出容忍失败、崇尚创新、勇于冒险、敢于试错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技术成果的有效保护和奖励,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文化氛围培育和引导适合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提升科技创新的传播带动作用和扩散效仿精神。
4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十分必要的有益补充,是经济有序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市场创新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成果源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是创新科学发展的保障和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并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策略,形成更加优秀的科技创新平台,达成和谐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高效高质的发展。科技创新各阶段所呈现出和产生的价值具有一定的不可观测、不可度量性,所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和评估体系一定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和约束条款,还应适时地针对管理制度、创新平台、科技队伍和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修缮和优化,整个高职院校的创新体系和激励才能更好地展现正效应,才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者:李欢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