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初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初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初探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存在一定误区

高职的学生由于地区、家庭背景不同,学习背景比较复杂、学习能力的差别性比较大,大多数学生属于学习的“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一般都学过会计理论知识,一部分学生虽然曾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习《会计电算化》产生畏难情绪;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本身对计算机比较熟悉,但是由于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中,学生被动地依照实验资料,按照教师“无错化”的演示,在操作中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课程学习内容难度大,学时短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和深化而形成一门课程,所以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涉及会计理论,而且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专业跨度较大的理论知识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实验业务量大、时间长,学生会在实验的过程中碰到许多具体的疑难问题。但由于学生上机学时有限,加之教材没有提供直观而详细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效果。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验的角度来看,《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相当难度,学生一般较难在规定的学时完成。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方面,就教学内容来说,对于操作部分和基本核算部分,由于时间有限,教师讲得较少;系统分析部分,由于受到学生计算机知识的限制,只能教授基本的简单的核算功能模块;而对于管理、决策支持部分,由于缺乏案例,教师很难讲透,只能简单带过,不了解学科前沿,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厂矿企业对学生实习由过去“热烈欢迎”变成“拒之门外”,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机会接触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限制。

二、关于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求他们学会操作财务软件。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员,一开始就应该让他们从最基础、最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做起:如何开机、关机,如何输入,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而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则要求他们学习在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梳理,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储备后劲,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一章)、各个子系统设计原理、工作流程(第二章—第九章)、会计信息系统的前沿研究(第十章—第十一章)。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前六章,并在讲授第二章系统管理、第三章帐务处理系统、第四章报表处理子系统、第五章固定资产系统及第六章应收、应付系统与后面实验内容相结合,介绍会计软件的初始化及操作使用。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教师也可将更多精力投入新软件使用和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的学习中,从而跟上学科的发展。

(三)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法,即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中心和情境现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知识融于项目中,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程度,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来选取适合他们的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遵循的原则,我们在整合过去资源的同时,开发了基于财务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料,在内容设置上按照:(1)情景设置;(2)任务驱动;(3)教师示范;(4)学生实践;(5)项目回顾。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巩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知识落实为关键。

(四)重视实验、突出应用

高职高专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和能力为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能力素质教育,故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应该是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而非理论型、科研型、设计型人才,因此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应强调“实践性”,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没有足够的上机实验,学生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了一部分理论知识之后,一定要保证他们有充足的上机时间;其次,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以往教学的案例是让学生独自一人完成一个月的业务,并从事所有会计岗位的工作,这样固然能使学生全面地学习会计工作知识,但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混淆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所以,笔者在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岗位实践要求,拟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扮演不同职位上的会计角色,体会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工,共同完成一个会计案例。以上步骤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全面的知识,同时又体会了不同工作岗位的区别,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协作精神;最后,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写实验报告,能够使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总结,同时也能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有“双轨”运行的要求,即要求使用会计软件的企业用手工做账和用电脑做账必须同时进行,而且运行的结果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可靠性,最终允许甩账,独立实施电算化。因此,在实际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学习之后,随即开设会计模拟实习的操作课程,让学生进行手工做账的练习,与此同时开设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的手工实训相结合,比如和基础会计手工实训或者中级财务会计实训采用一样的实验内容,或者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同时进行,这样学生可以采用手工和财务软件两种方式练习同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意义有更深刻地理解。

(五)建立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学习效果

1.精心编制《考核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考核方式和学习方向。在考试方法上,实行过程性考核,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考核内容分为四部分:①态度:纪律和团队表现,占总成绩的20%,采用小组评价方式。②任务: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③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占30%;采用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④知识:期末教考分离的网络化考试,占总成绩的20%,系统自动判卷,给出理论知识成绩。每一次评价或测试都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2.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实现“课程考试”与“认证考试”合二为一。为全面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国家相关部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加大社会教育和社会考试的力度,财务及管理软件应用证书是财务软件产品应用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操作能力的证明。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会计职位的人员时,均要求应聘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应用软件。另一方面,MICROSOFT、CISCO依靠各自在自身领域的权威,推出了“微软工程师”、“系统工程师”资格认定考试,逐步形成了行业内事实上的认证标准。开放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笔者粗浅地认为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完全可以和劳动技能认证部门、国内有实力的财务软件供应商合作,借鉴“微软”和“思科”的教育战略,在改革会计电算化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最终达到“课程考试”和“认证考试”合二为一的目标,从而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作者:辜明华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