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会计核算研究论文(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分析
我国的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带动了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但是在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医院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医院资产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使医院财务的真实情况得到反映。为此该文主要围绕目前我国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医院中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
医疗行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其内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院第一,在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可以保证医院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让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对医院的全部固定资产份额了如指掌,可以帮助医院相关负责人利用医院里现有的固定资产份额对医院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第二,医院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使医院的发展更为稳固,相关人员利用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了解到目前医院的实时情况,例如在哪一方面较为薄弱,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医院可以均衡健康地发展。
2现行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常出现的问题
2.1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并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会计标准中,出现一些与医院固定资产的现状及管理需求不相符合的地方。第一,依据我国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医院的固定资产指的主要是在500元价值及以上的设备,或者是价值在800元及以上,同时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形态基本不变的专有资产。但是随着这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已与目前的医疗状况不相符合,特点是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价值已大为提高,因而如果继续沿用这个标准,将给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诸多不便。第二,相关的财务标准还作出了以下规定院尽管单位价值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与要求,但是如果耐用时间达到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当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及管理。在这个规定与标准中袁野大批同类物资冶没有具体的标准,因而给确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同的医疗在进行野大批同类物资冶确认的时候,标准也存在差异,部分医院有可能把数量十件以的设备确认为大批同类物资,也有的医院可能把数量20件甚至更多数量的设备称为大批同类物资,因此出现了可能在不同医院中,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不相同,使医院无法满足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统一化的要求[1]。
2.2医院并未进行精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摊提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来分析,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摊销规定了一定的使用年限。然而存在一些医疗设备并不能与实际的应用相符合,使得这些医疗设备的应用频率非常低,使用的期限也非常短,然而在进行折旧摊销的时候,参考的使用年限比实际使用年限大很多,导致了实际使用中出现报废或者停用等情况时,并没有在帐面对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折旧摊销。目前大部分医院选择用平均使用年限法摊销内部的固定资产,在摊销的过程中也不对残值率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部分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医疗设备[3]。
2.3医院对于固定资产引入使用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不完善
从采购固定资产开始,医院要对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维修维护工作进行一系统的管理,但是就目前我国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来说,管理的过程缺乏系统性,使得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价值缺乏可追溯性,医院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资料并没有起到供参考查阅的作用。
2.4账目存在混乱的情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规模相对较大,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而医院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为医疗机器,部分医疗机器并没有进行定时的检查,相关人员仅仅是完成了盘点的工作,对于一些需要维修与报废的机器并没有在账面上进行记录。加上检查时并未对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而仅仅对数量进行了清点,一些需要报修甚至报废的设备仍然存在账目上且其实际状态没有得到应有记录。加之工作人员不主动告知财务人员这些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造成医院固定资产账目混乱,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2.5分类不灵活
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大部分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分类较少,同时缺乏灵活性,也没有足够的折旧项目。例如目前每家医院都拥有很多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固定资产,但是关于这些分类并不明确,甚至没有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4]。
3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3.1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修订
对于目前我国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确认时,相关标准的僵化问题,必须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的修订,使得标准与我国目前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需求相适应。第一,必须使医院提高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规定及标准,因为目前医院在固定资产确认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与规定,因而使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与单位必须根据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确定与广大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标准,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确认与医院的现状相适应。同时不同的医院在进行具体的核算时,除了根据国家的相关会计标准进行固定资产的确定,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与该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与符合的标准的制定,将固定资产在国家确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使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得到有效的加强。第二,现在我国的相关会计制度的单位价值尽管还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对于耐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记作固定资产管理。但如上文所述,大批同类物质的确认标准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而使医院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时难免会出现问题。所以,应加强对大批同类物质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明确标准[5]。
3.2加快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于医院固定资产方面的核算更为严格,要求其更加规范、及时与可靠,这些要求使得医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固定资产变动、登记、库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避免或者减少进行资产的重复购置,医院固定资产资源的调配与利用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地规避了过去医院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的产生,节省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3.3加强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及医疗行业的发,对我国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要求,也就是要求相关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因此医院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求相关的医院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医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明了对自身在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权利。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自身信息素质跟上时代的发展[6]。
4结语
在医院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核算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可以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具体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此方面的核算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固定资产的反映有失真实性。因此,相关部分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不断改进核算方法,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佳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财务处会计室
第二篇: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
事业单位作为经济社会组成部分,其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自然离不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虽然早在一九九八年,我国就已经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范围不断扩展,类型越来越多,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为了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全国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的实施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产生着巨大影响,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事业单位应积极针对新的会计核算环境,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会计核算质量。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区别
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能,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非事业单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提供各类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我国多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继行政机构和国有企业改革后,事业单位从性质上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过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旧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已经不能完整反映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规范事业单位经济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1]。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于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很大帮助。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涉及内容更多,信息量更大,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科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涉及到负债类账户核算、净资产类型账户核算、收入类账户核算、支出类账户核算、资产类账户核算、财务报告等众多方面内容。其中资产类会计科目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有十一个,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扩展到了十七个。而负债类科目从原来的八个增加到了十一个。负债类科目最能够反映事业单位状态,十一个负债类科目能够更详尽的反映事业单位状态。净资产类科目由六个变为了九个,使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基金也能够得到体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适应了财政改革需要,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体系使用说明,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核算、预算编制更加规范、细化[2]。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事业单位应积极适应新的会计核算环境,针对新制度带来了影响,采取改进措施,保障会计核算质量。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对核算范围的影响
通过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发展了变化,核算内容调整很明显,外部投资核算更细化,不仅涉及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大内容,同时又增设了累计折旧,取消了拨款会计科目设置,消除了行政管理特点。会计核算范围的变化,使得事业单位常用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无法适用,很多时候不能保障核算质量,所以事业单位就需要改变会计核算方法。此外,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短期投资中收到短期投资现金股利时,持有的短期投资获得的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处理,认为是当前利润的增加。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短期现金股利收益不做财务处理,收到的现金股利只是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只有短期投资转让时才确认收益[3]。这种变化将对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发展变化,影响核算结果,增加核算难度。
(二)对核算过程的影响
由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报告变化,报表内容重新界定,这就会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产生影响。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和依据,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对财务报告要求更多,所以核算过程也要随着这些要求而变化。例如,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报表并不公开,其主要功能是向拨款单位或上级单位进行财务汇报,使相关单位能够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和财务状态有个详细了解[4]。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走向了透明化、公开化,所以编制难度更高,核算内容要求更细化。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的对策
新经济环境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新的会计制度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生着转变,事业单位应积极去适应新的会计制度环境,针对这些影响采取相应对策。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的对策:
(一)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新的会计制度环境下,核算范围和内容已经改变,内容更多,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已难以保障核算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在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正在逐步向企业会计核算模式靠拢,所以事业单位应积极借鉴和吸取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利用多种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
(二)加强风险控制
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发展情况下来,事业单位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事业单位转型,必然要面对财务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资产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财务风险控制[5]。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开展中,要结合事业单位特征,构建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科目管理,降低事业单位资金风险,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遏制虚假会计信息,保障资金安全。在不久的将来风险管理必然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三)做好会计报表应用实践研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受到影响后,报表内容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个变化,事业单位应做好会计报表的应用实践研究,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使报表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报表透明性、公开性、对比性,使社会全体及相关部分能够通过报表更准确的了解到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及负债实际情况,从而避免会计造假。
(四)对报表编过程进行监督
为了保障核算质量,发挥报表职能,必须保障报表有效性。因此,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报表要求,对报表编制过程进行改革,加强编制过程的监督与审核,规范整个编制过程,降低错误率,提高编制水平,使其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情况,以便于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此外,为了提高报表编制效率,应积极融入信息技术,从而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走向信息化。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规范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不容忽视,事业单位应积极适应新的会计环境,进行会计核算改革和创新,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保障会计工作有效性。
作者:代方舟 单位: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
第三篇:会计主观性对现代企业会计的影响
我国会计法第18条明确规定各单位不得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但法律赋予各单位自行选择适合其经营状况的会计政策。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可自主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正因如此,现实情况下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披露往往都带有一定的会计主观性。然而,另一方面又要求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等必须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否则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有失公允。本文从资产的公允价值、权责发生制等方面入手,揭示现代会计主观性对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披露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一些措施以应对会计主观性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1客观性原则下会计主观性的含义
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认为,会计的客观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如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有真实的凭证、合同等依据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真实、可靠性;第二个方面表现为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应当符合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比如,在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其折旧的计提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年限以及预计净残值率。其中“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率”都需要通过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进行合理的估计。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过程中通常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因此,会计主观性在企业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时就显得颇为重要了。会计主观性[1]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核算损益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报表列报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对缺乏完整而客观的证据以及难以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事项,利用会计的职业判断和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人为估计和判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会计主观性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会计政策、法律环境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等,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主观性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以及报表列报时的消极作用,通过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约束、控制,是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必然要求。
2会计主观性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体现
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往往首先体现在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进而又影响到会计报表的列报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营运状况的判断和分析。
2.1会计主观性对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实务工作中,通常是由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会计人员对公开交易市场上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行业规范的熟悉程度及其主观意向因素的影响,都会使其在公允价值的判断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公允价值往往会受到公开交易市场上的信息影响。首先,从信息收集的方面来看,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公开交易市场上信息披露并不够完善,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就会影响到会计人员对某项资产公允价值的主观判断。其次,不同行业对其行业资产价值的认定也不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要建立在对该行业信息和业务流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把握对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最后,出于利益驱使,会计人员若被授意高估某项资产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中就会致使其总资产的虚增,而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就无法获得该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影响其对该企业规模、经营效果以及盈利水平的分析。
2.2会计主观性对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影响
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对合同进度以及本期业绩水平进行考察。在实务中,企业利用这种方法在会计核算中确认收入、费用时的可操纵性非常强。运用完工百分比法很容易造成估计数与实际数的偏离,进而影响到各期成本和收入的正确性[2]。用完工百分比法衡量完工程度经常采用三种方法:成本法、工作量法以及实际测定法。其适用条件之一是交易的完工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这需依靠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分析测算完工进度的技术和对相关行业状况的了解,只有在对该项工程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把握工程的完工进度,而会计人员在此过程中不能只作为旁观者,若无法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进程和安排,就无法选择适当合理的确认收入、费用的方法。另一方面,企业可能会通过人为操纵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企业可以将预付工程款、发票已到但货未到,或是货物虽到却暂时并未使用,其货物所有权仍应当属于供应商而不应计入工程项目的部分计入了成本,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使得成本虚增,企业通过此种方式以达到人为调增完工百分比的目的,并相应地确认收入、利润。
2.3权责发生制下实施会计调整中的会计主观性
在我国,会计准则实行以原则为导向,企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权责发生制下的应收项目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比如某些上市公司会利用“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会计舞弊或是粉饰其财务报表,企业出于利益需求可能会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通过人为操纵应收及应付项目,以此调整收入、费用确认的时间来虚增利润或虚减成本费用。以微软公司为例,其在1996~2002年间,通过将符合规定应当资本化的研发费用确认为期间费用,少列报159亿美元的利润(见表1),并以此摆脱与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官司,收入的递延使微软在2000年左右其行业遭遇高科技泡沫时,通过将前期递延收入确认保证了其收入的稳定性。[3]
2.4会计单位所处的环境也会加剧会计主观性
会计人员与企业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使得其自身利益与企业相关联,其工作必然会受到单位负责人的影响,若企业负责人道德缺失或是出于企业筹资等目的,会要求会计人员利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的时间或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由于管理者为了自身薪酬和职位晋升等目的,会与企业的会计人员合起伙来弄虚作假,操控会计信息,由此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问题[4],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人员可能会在个人利益驱使下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采取不恰当的手段,以达到企业管理层对外财务报表列报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
3会计主观性对企业会计信息消极影响的防范措施
3.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以及权责发生制下收入费用的确认只是会计主观性对会计核算影响的一些方面,由于会计主观性在企业会计中的消极影响往往难以避免,不如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理论方面入手,细化会计准则。比如,对于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方面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方法以及报表附注中的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详细的指示,规范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及其在报表列报中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而对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的完善也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会计发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加强我国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3.2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
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的关键,因而需要建立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并不断完善,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一方面要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会计人员从事此行业的工作进行记录、考核,避免会计人员出于个人利益,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另外,提高、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要求,会计人员需每年参与继续教育,及时完善专业知识、技能,更新会计行业法律法规,严格遵法、守法,提升道德水平。
3.3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
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期的工作、学习积累经验,完善专业知识,提升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会计人员对所在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的把握。比如,工业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会计人员对产品生产环节了解甚少即会导致其对产品完工程度的误判,进而致使成本核算信息失真。因此,需要通过学习、参观等方式来提高会计人员对不同行业经济业务流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熟悉程度。
3.4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内部控制入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在财务方面做到权责分明,即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同时要避免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核算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的干预,并且在内部加强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需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流程熟悉、了解。二是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的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职能的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设与监管,注册会计师要对其所审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公允性负责。只有企业内部、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监督三方同时履行好监督责任,才能削弱会计主观性对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负面影响,提升我国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作者:王靖雯 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会计学
第四篇:预算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分析
1引言
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财政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息息相关。财政改革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需求的必然结果。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形成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主线,目前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完善现行部门预算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通过编制预算将财政性资金、单位收支纳入统一管理,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法编制,支出预算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
1.2普遍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建立下属单位的国库单一账户,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反映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单位收入通过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则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向个人、用款单位或商品供应商支付资金。
1.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规范政府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机制,实现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1.4完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质量。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化对现有预算会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视角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进,以期望提高预算会计信息含量,实现对预算及预算执行的全面反映。
2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预算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的目标是全面、真实地核算和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全面监督,确保预算执行按照预算计划,强化预算管理水平。预算会计为了全面反映预算及其执行情况,需要针对预算执行周期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确认和计量,正确划分预算执行的阶段和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会计核算更有利于实现上述预算会计目标。
2.2提高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合理性
按照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满足审计、行政管理及预算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而有效地避免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提高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合理性。(1)保障预算收支执行。按照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使得预算执行的分阶段信息更加详细,便于及时发现预算数与实际数之间的差额,并根据差额确定原因,督促相关单位完成项目收支业务。(2)加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将合同(或协议)、项目管理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将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与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结算等预算执行环节相对应,提供有关合同、项目执行的完整会计信息,强化合同及项目管理。(3)加强财政风险管理。这里所说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而这类信息正是风险管理最需要的信息。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向上延伸至预算批准,向后延伸至合同管理和财政资金报告,使得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跨度变大,核算范围拓宽,进而为财政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4)为预算编制和调整提供更有用的信息。预算编制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收支信息,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提供了有关项目的全部收支情况,更全面地反映项目结余信息,有利于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3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3.1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
目前,有关预算会计应当以收付实现制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的讨论并没有一致意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诸多缺陷,而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条件尚不成熟,预算执行周期的核算和收付可以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从而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于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3.2会计要素的设置
会计要素是有关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预算会计要素应当可以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会计要素之间满足勾稽关系,能够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用以进行会计计量。基于以上标准,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政府预算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其中,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并按照预算周期不同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和会计账户。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会计要素。同时,考虑到总预算会计及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上述账户进一步合并为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六个要素。为了与总预算会计保持协调,并减少单位预算会计的工作量,本文建议采用六要素模式。
3.3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3.3.1预算会计账户的设置
会计账户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在确立了“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后,下一步需要细化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即进一步确定对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使用预算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是进行核算的关键。一种方法是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设置,独立核算;另一种方法是设置同一套包含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采用第二种方法,即采用一套会计账户进行核算。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将讨论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在不同阶段的账户设置情况。(1)预算批准阶段。预算获得权力机关批准后,设置“计划收入”核算批准的预算金额,“核定支出”核算批准的支出金额,“计划结余”反映上述两项的结余。(2)承诺阶段。在合同签订或协议签订时,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账户,反映商品或服务的订购情况,进行借贷记账业务。(3)核实阶段。在验收入库或接受服务后,通过“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反映已经确认的由预算单位享有或承担的未来收入或未来支出。(4)结算阶段。设置“实际收入”反映单位实际收到的金额,设置“实际支出”反映单位实际支付的金额,设置“实际结余”反映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3.3.2预算会计账务处理
(1)预算审批阶段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收入计划借记“计划收入”,按照核定的拨款数量贷记“核定支出”,两者之差在“计划结余”核算。(2)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计收入”。(3)预算单位与客户签订合同或订单时,借记“承诺支出”,贷记“承诺支出准备”。(4)在购进商品、接受劳务后,验收入库并收到付款凭证时,借记“应计支出”,贷记“承诺支出”。(5)向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时,需要结转应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计支出”。按照实际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的金额,借记“实际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上述会计处理需要根据涉及的支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并在明细科目中进行核算和记录。(6)期末结转处理。预算收支相关的科目应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结转清零,这与预算编制要求的零基预算的要求相符合。
3.4会计报告及披露
会计要素及会计账户必须通过有效的会计报告形式才能反映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进而为绩效评价、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引入权责发生制后的预算会计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效率和财务状况。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表,如资产负债表、财务业绩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不可缺少的。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收支表(具体包括总表、收入执行表、支出执行表)也是必须提供的,其中,预算收入(支出)执行表的结构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单位工作来制定。
作者:魏鹏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第五篇: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分析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较为复杂,深化实际会计核算,有利于改善基本建设项目的状态,落实水利工程中经济建设的项目,发挥会计核算的优势。会计核算能够提升基本建设项目的运营水平,促使其达到规范的财务分配标准,体现出科学、合理的经济运行方式。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全面应用会计核算,为财务决策提供标准依据。
一、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账户设置、项目直接成本核算和项目间接费用核算三个方面,属于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部分。会计核算在基本建设项目中应该遵循预先设定的目标原则,由此才能保障核算方案设计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核算风险,同时为基本建设项目提供财务指标和决策,约束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投入[1]。会计核算在基本建设项目中参与了财务管理的问题,与经济项目存在直接的关系,目前,水利项目中的会计核算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点,成为会计核算发展的关键,依照会计核算在项目中的表现,加强会计核算的建设力度。
二、基本建设项目中会计核算的问题
基本建设项目中会计核算缺乏成熟性的表现,制约了项目核算的准确性,再加上会计核算特性的影响,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造成影响。例举基本建设项目中会计核算的问题,如下:
1.核算观念落后
会计核算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其在项目中的核算行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受到行政核算的干扰,引发连贯性的问题。不符合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需要,无法实行有效的核算,更重要的是不适合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降低会计核算的水平。
2.核算不能满足实际应用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应适应建设项目资金运动的特点,满足基本建设管理和核算的需要,以项目概(预)算中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和费用明细项目等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使建设项目实际发生的支出与该项目的概(预)算在核算口径上保持一致,实际基本建设项目中忽略了会计核算的应用。例如:会计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脱节。会计部门对工程情况不了解,对项目资金来源及应支付款项情况不清,对建设项目资金构成情况、项目总投资情况和签订的相关合同不了解,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了会计核算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统一性。
3.账户设置问题
会计核算账户主要是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工作者提供所需的信息,目前,基本建设项目会计账户并未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核算偏离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主体,引发诸多矛盾问题[2]。例如:某水利建设单位在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中,没有设置独立的账户,大多是在本单位经费账簿中统一核算,资金的拨付仅通过“拨入经费”和“暂付款”科目来反映,很难分清项目的资金来源状况,严重混淆了交易与清算账务,不能实行会计控制,导致内部核算失去效力,引发了较大的会计风险和账户问题,同时出现了错误的核算行为。
三、基本建设项目中会计核算的控制方法
结合会计核算在基本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按照水利工程的需求,规范会计核算的应用,进而提出实用性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核算意识
针对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问题,采取创新与管理的方式,改变会计核算中落后的意识[3]。例如:某水利单位领导不仅重视争取建设项目,更注重了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在项目前期就从财务的角度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工程开工以后严格执行合同及变更程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虚增支出。按照“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等基本建设制度规定,专户存储建设资金,单独设置基建账,规范核算程序和核算办法,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加强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应配合会计部门收集所有订立的合同资料,以便付款时予以监督,由此才能保障会计核算的信息准确。
2.规范会计核算的标准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要以经济业务的凭证为依据,遵循会计规范的标准。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建设内容,做好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基本建设活动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物资清查;会计核算在基本建设项目中需要达到完整、连续、系统的规范标准,禁止出现虚假的会计信息,准确的反馈基本建设项目的经济信息,体现出会计核算系统性的标准。
3.引进用友GRP-R9软件
用友GRP-R9是一项财务软件,能够辅助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构建符合基本建设项目实况的账户,集中管理项目会计核算的账务信息。用友GRP-R9软件可以在基本建设项目中设立账户,再设计核算选项,按照项目的分类执行会计核算,操作功能强大[4]。该软件可以自动生成账户信息,各个分项账户下的会计核算明细非常清楚,促使会计核算人员可以随时全面掌握项目核算的信息,推进会计核算账户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束语
基础建设项目中的会计核算与财务运营存在直接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该排除不利的影响因素,保障会计核算的客观性,为水利工程财务运营提供标准的管理指标,改进现行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核算方式,达到高效率的核算状态,落实准确的会计核算途径,达到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标准。
作者:张参 单位: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
第六篇: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实施多年以来,在解决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环节多、管理多头以及存放多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业务,无论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控制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为了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深入的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会计核算带来的具体影响,并调整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水平。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就是将国家的所有财政资金统一划归到国库中的单一账户,涉及到国家政策性的财政资金的支出等都必须由国库直接进行支付。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形势下,财政资金使用单位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自身单位的预算,并经由财政部门核准以后进行开支,而且不需要支出单位进行转账结算直接对供应方进行开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国库集中支付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科目发生了变化。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下,银行存款的核算内容转变为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同时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财政调剂收入”等相应的会计科目。
2.银行账户管理出现了变化。在银行账户管理上,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设置银行账户,主要有零余额账户、基本存款账户、基本建设账户、应缴财政收入账户以及处理党费工会费的其他存款账户。
3.账务处理发生了变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的账务处理上主要有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账务处理等几种账务处理方式。
4.会计报表出现调整。由于会计科目出现了变化,而且一些会计明细科目的核算内容出现了变更,因此会计报表的编制也需要进行调整。
5.会计监督职能进一步拓展。会计监督方面更加注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而且会计监督的内容逐步的转移到了会计内部控制上。
6.会计核算职能转变。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会计核算科目相比更加细化,业务范围以及业务量也有所增加,在会计核算的职能上,将更加突出会计的分析以及监督管理职能。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推行多年,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也日趋成熟,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内容。首先就是会计核算基础中收付实现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存在着较多不适应的内容,一些会计业务事项处理方式不合理,需要实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使用。其次,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中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账户设置以及管理等方面不规范,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不够严密谨慎,制约了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第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信息不够完整,报表的内容中会计信息过于简单,对于资产、债权、债务以及财务业绩等信息披露内容较少,不利于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全面的掌握相关情况。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建议
1.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普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虽然收付实现制能够满足预算收支管理的相关要求,但是只能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核算,而且侧重点是关注现金流,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收入和费用配比情况,不利于绩效管理,更难以适应公共预算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在会计确认上应该积极探索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对于收支类中跨期拨付业务、年终结转事项釆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根据核算事项的不同确定会计确认基础,以提高会计核算的适应性。
2.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随着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财务会计报表质量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应该增加会计报表的内容深度,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投资性资产等在会计报表信息中反映,并进一步改进资产负债的列示项目,增加现金流量表。同时进一步的改变财务会计信息模式,通过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两方面组成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模式。
3.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水平。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方面,首先应该进一步的对事业单位的零余额账户进行管理,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监管,并进一步简化账户的操作程序,确保零余额账户操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该确保账户设置的规范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设置,执行申请报告制度。此外,应该进一步的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设置,通过内部监督以及外部审计监督的结合,督促责任部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规范化水平。
四、结语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施多年来,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带来了新的变化,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应该系统深入的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任芳 单位:广饶县城市资产运营管理中心
第七篇:会计核算工作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需要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保证
为了科学地计划、组织和管理事业单位中的各项事务和项目工程,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必须利用事业单位会计对项目计划执行过程所体现的资金和资金运动进行科学的,严格的核算和监督,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使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2.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
利用事业单位会计来进行经济核算,可以掌握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来源及其使用情况,了解各项费用的开支情况和各项物资的消耗情况,监督事业单位严格执行有关预算和开支标准,节约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并考核其投资效果,从而保证以最省的投资、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增加最多的固定资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经济事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所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滞后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滞后,有的一级科目都没有,有时还要特地设置一级科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每年都会推陈出新,会计核算也在不断调整,然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却一成不变,滞后于企事业单位,随便找一些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资料,都是10年以前的。
2.事业资金取得和使用随心所欲
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一般要依次经过投资取得、投资使用和投资转销三个阶段。首先,在资金取得阶段,如果早投多投了资金,超过项目的实际需要,就会造成资金的积压浪费,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反之,晚投少投了资金,不能满足进度的实际需要,就会造成项目停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带来经济损失。目前事业单位要么资金很早就筹措到位,放在银行账上,每月付着高额的贷款利息,要么就是资金还在筹措中,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周转不过来,甚至严重的时候停工。
3.相关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不过关
一方面未对新进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并不了解,在会计工作中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这对于整个会计核算是非常不利的。此外,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人员大部分由财务部门的人员担任,会计核算专业的人员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工作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作用,阻碍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影响会计核算
目前财务部门一般不会单独设内部控制人员,即使设置,也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监督根本不到位,形同虚设,评价机制缺乏。比如:自用固定资产使用,由于事业单位是按照项目进行核算,项目从建立到实施最后竣工决算后,要经过几年时间,审计报告出来之后,就代表一个项目最终结束,为了图省事,很多事业单位对于自用的固定资产直接列支其他投资科目或直接列支管理费科目,这样就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登记固定资产,计入项目间接成本中,但是未通过固定资产核算,办公室对固定资产也不登记,不管理,这些固定资产丢失也不能及时了解。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措施
1.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改进现行事业基本单位会计制度,明确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制度和规定。会计科目应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设置,并设立往来账,便于以后查询资金支付情况。进一步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关注往来资金的合法性,对不合法、不合规的资金使用要使其进行办理合法合规后,方可核算。
2.事业单位事业资金使用和管理应合规合法
对于事业单位的相关资金的管理,首先,在资金取得阶段,为有利于事业资金的筹集并防止资金积压,事业资金管理部门应深入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了解其项目工工程的实施情况,掌握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应量入为出,分次地、陆续地将本单位的资金投入事业单位,分批进行贷款资金发放,既不早投多投,也不晚投少投。其次,在资金使用阶段,应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开支必须按标准,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项目,要立即收回所拨资金。同时,在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活动时,财务人员应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避免多报进度款的现象。最后,在资金转销阶段,审计报告出来之后,相应事业单位财务账套应进行成本的结转,及时清理相关帐目,对项目结余资金和材料,按现行财务制度,提出处理意见,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并入单位帐或进行清理结算,并将有关资料装订成册,纳入会计档案,统一管理。
3.健全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
健全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平时应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财务人员除了日常的会计核算处理,对会计、审计、经济业务分析、税务等相关知识熟悉之外,还应学习与本单位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加强对本单位事务的了解。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应该选择那些自身素质较高,适合会计核算的财务人员,同时还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因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其他不同的是,它还涉及到事业项目以及事业内容等。这些事业专业知识比较复杂,未学习过的会计人员不易掌握,对知识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
4.健全内部机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要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降低会计风险,监督很重要。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会计人员对于日常自用的固定资产要加强审查,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办理,并让办公室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登记,出具固定资产验收单,以便日后核实,避免固定资产的丢失。采用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价格不能高于市价。入账“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日常累计折旧,不能直接列支“管理费”科目。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外聘一些专家人员进行确认,保证资产有效使用。
四、小结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针对目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种种问题,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并且建立长效内控机制,从而使得会计核算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建玲 单位:秦皇岛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第八篇:电算化会计核算方法改革思考
一、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电算化的记账方式。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系统授予主管的权利,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期间,选用具体的核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并选择相关行业的配置会计科目,完成账套参数的设立后,就可以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方法。创立完账套之后,先核算出一些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即操作人员的选定,明确分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接着,科学的设计会计科目,创建会计核算科目的核算体系;最后,输入初始的余额,将已建立在电算化系统中的系统数据,进行会计核算,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集中发展。
2、会计报表的实现形式。在电算化系统中实现计划报表的形式,主要是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来实现的。将大部分的会计资料整理出来,区分出不同的会计对象,分别对会计内容进行监督,进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电算化体系。在形式上,使不同的账号或账页被会计科目表替代。在计算机的系统中,主要将设置的账户和输入的凭证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过程中,多个会计科目表构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它们的从属和交叉关系,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会计科目表。会计核算系统在处理内部数据时,将科目编码作为判断会计科目的唯一凭证,清楚的区分核算的分级模式。然后,在会计电算的业务处理中,填制凭证和登记账户,主要将会计档案资料用报表的形式登记出来。填制凭证和登记账户的核心是电算化系统的业务处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不同,使得填制凭证和登记账户的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电算化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方法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凭证数据的类型和范围得到有效的控制,键盘操作的笔误问题严重,检验凭证的正确性明显,电算化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范围进行汇总,加快了汇总速度和汇总的准确性,减少账户登记结果的疏漏。
3、会计电算化的对账过程。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账户生成过程中,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自动转账有两种转账方法,第一种是直接从转账数据中选取生成记账凭证,比如,结账期间的损益。第二种是利用比较复杂的函数运算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编制会计报表,首先设计会计报表格式,然后定义数据来源。这一阶段可以长期使用,它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结果、完成会计报表的设计,随时准备着纵向汇总和比较分析。会计报表软件的使用,编制出了许多详细的会计报表,为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得到了更加优越的会计信息。
二、电算化环境下的核算改革问题
1、会计软件的管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管理具有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的特点。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预测和决策,它主要对会计的核算进行预期的预算,决策相关的会计核算信息内容,控制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事后措施,加强对事后的分析。使得用户在进行核算时,能够更加高效、方便地使用软件,使用系统的集成技术,综合各个多功能的系统,建立一个强大的会计信息体系。
2、会计电算化的数据控制。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中,会计软件的预设置具有防止反复操作的程序,同时还能够减少操作的遗漏。它可以帮助会计操作人员及时发现错误的操作信息,更加方便地完成会计软件的运用,实现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一体化。采用会计软件预测企业的潜在风险,实现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对会计职能的影响。在会计传统核算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而步入电算化阶段后,会计职能逐渐朝着事中控制以及事前预测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自身的管理职能。与此同时,电算化环境下不仅提高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使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到日常管理之中。
4、对内控管理的影响。电算化会计核算可以更好的实现内控环境控制,为了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减少舞弊等现象的发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为了避免会计数据遭到更改、破坏或者数据泄密,更需要引进不同的核算方法来对计算机的会计数据和相关程序进行保护,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管理,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随着电算化环境中会计核算方法改革的不断发展,制定了各种监督机制,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会计软件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新。经济业务中进行的会计计算和记录,经过系统、连续、完整的调整,正成为现代事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为广大的经济管理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会计电算化环境的条件下,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也在逐渐地变化,形式、内容、要求方面都在不断的更新,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都更加有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发展和改革。
作者:刘靖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