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经济变革下高职会计教育的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经济变革下高职会计教育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经济变革下高职会计教育的探索

摘要:在新经济变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输送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形式以及师资队伍的素质很难满足现代人才的培养。在基于大数据、“互联网+”、财务机器人的大环境下,重新塑造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师资队伍等,以实现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培养与时代接轨、与环境融合、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新经济变革会计技能立体化教学改革

一、文献综述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譬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德国的学习领域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合作教育”模式是美国的高职教育普遍采取的模式,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提供工作岗位,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到企业参加工作,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工作过程中,企业派技术人员辅导学生以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掌握相应的技能。德国的职业学院采取“双元制”教学模式,学制三年,其中一年半在企业培训。“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合作模式,强调以实践为主,同时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是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基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来设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加拿大是让学生与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结合,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积累有价值的工作经验的合作课程教育形式。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各具特色,其对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在实践的时间、采用的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职会计教育也得到迅猛发展。自20世纪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教育考评等核心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在教育理念方面,建议采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终身教育理念(何昊,2013),以及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化”的共同办学理念(刘臣,2005)。在培养目标方面,应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增强校企合作,强调实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张首楠,2012)。在课程设置方面,由“学科本位”“市场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课程设置的改进思路应当首先树立职业本位的价值观(沈美媛、张琦英,2006)。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刘国武,2005);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刘永泽、池国华,2008)。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强调采用英国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灵活教学方式(李晓慧,2009);美国的“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何昊,2013);澳大利亚由讲授、小组讨论与辅导、课堂练习与辅导三模块的会计课堂教学活动和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远程会计教育(周汉勇,2010)。在教学评价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田冠军,2009)。纵观以上国内外的会计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大力促进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它强调的是综合性的设计,过去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基本框架的讨论,而落到实处,可操作性不强。在现实的会计教学中,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到位、教学层次不清和教学内容重叠,很难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通识课程课时比重过高,在总课时受限的情况下,很难增加实践课时比率。存在着“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无法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和体制下,虽然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不同,但对会计人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梳理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问题以及成因,促使会计技能教育找到合适的途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技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会计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能力不足

在新经济变革的环境下,会计的转型已然成为必然,从传统的核算管理型向战略决策支持转型迫在眉睫。但是,传统的会计教育是基于课本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限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应用指南的教与学,忽视了经济业务在实际工作中的流转以及涉及的环节,缺少结合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与会计准则解读的结合。由此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识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摆脱传统的会计教育的束缚,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知识结构欠缺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对会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何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减少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的课程过于繁杂,细分过度,针对性不够,导致知识的传授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不仅没有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效果,反而浪费了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懈怠度。另一方面,从专业课的设置来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从表面上看,设置的课程具备了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但是完全理论化的知识与实践脱轨严重,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却是值得考量的。第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个学期就开始了方向选择,并开始方向教学,但是在分方向的课程上界限不是很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也大同小异,由此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际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三)会计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兴趣缺乏

如果学生对经济业务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述上,一旦到工作岗位中,面对诸多的票据、合同和原始凭证,就会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这也是很多会计毕业生的通病。要提高会计教学课堂效率,利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教学模式的更新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远程教育,等等,但是在会计教学中被用到的却很少。一方面与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资历、学习能力有关。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经济业务的描述用文字,对会计的处理用复式记账,对业务的讲解和处理也只是停留在处理结果上。而对经济业务的形成、流转、审核缺少解读和说明。由此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提到会计就觉得索然无味。另一方面,现代财务软件的不断更新,财务共享中心的快速发展,业财一体化的推出,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硬件更新的基础上,教师要实时跟进业界的变化和趋势,并将相关知识应用到课堂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另一方面,顺应新经济变革下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四)会计教师实践能力的缺乏导致指导不够

根据在其他高职院校调查统计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80%是从校门到校门,即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其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实际工作经验确实相当缺乏,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盲区。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显然是天方夜谭。有些高职院校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将新招聘入职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教师在企业里很难融入其工作环境,由于本身顶岗时间有限,对业务也不熟,所以,顶岗实习单位基本不会把重要的业务交由教师处理,教师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也是形同虚设。现在,高职院校都在倡导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的“双师”也仅仅是停留在资格证的考取上,而并非真正的双师。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导致教师的时间能力不够,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也就陷入尴尬的境地。

(五)会计教育考评的单一导致与社会脱节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育的考评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平时表现也会占一定比重。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虽然平时表现也占一定的比重,但是也是表示课堂表现“听话”的学生才能拿到高分,培养的学生成为典型的账房先生,而现实社会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懂得沟通、善于协调、灵活应变的能力,但目前的考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无疑是与社会脱节的。

三、新经济变革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财务共享中心、业财一体化等的不断出现,新经济变革环境下,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财务人员要从过去单一的核算走向管理,财政部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偏重于管理会计的培养。这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首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意味着放低了会计从业的门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财务共享中心的不断普及化,以及财务机器人的推出,纯粹的会计核算工作将由系统自动完成,或者由机器人代替完成,而财务人员则需要在大数据中收集整理支撑管理决策的信息。其次,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核算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性事务中来。要从大量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以满足战略决策之需。从单一的知识结构走向复合的知识结构,从账房走向市场,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以满足企业的制定战略决策的需要。

四、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模式探索

鉴于此,为培养适应社会能力、适合企业发展所需和应用能力较强的高职会计人才,高职会计技能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形式、实训教学、考评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立体化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

随着新经济变革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必须在充分了解就业环境和财务工作现状的情况下,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财务社会分工趋势已经逐渐明朗,未来,财务工作会趋向极端化,即基础的原始凭据、原始票据的分类与整理,大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和高层的公司战略决策支持需要人工支持,而处于中间层的会计业务的处理与核算将会由财务机器人替代。人才培养方案在分层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合适的基础课程体系、够用的职业技能课程、完善的职业素养课程、切合实际的实训项目课程,以建立立体化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立体化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关联。传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分层分类不明显,在高职会计技能的培养中差别不大,实用性不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识教育拘泥于基础学科的学习,专业课程界限不清,拓展课程实用性不大。设置立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基础学科的学习,在通识教育方面,要加强国学知识、文学知识、科学知识和听说以及交流沟通技巧的学习。其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循序渐进地引入与过渡。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在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在第二学期就开始中级会计的学习。这对于学生来说,跨度太大,无法接受。在第一学期从高中进入高校,从基础学科转到专业学科,本身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专业基础课程本身难以消化,直接过渡到中级财务会计就更加难以理解,学习的过程困难重重,在后期很多学生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学习,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在高职院校的会计技能培养过程中,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目前针对性较好的教材市面上基本没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自编教材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之后的第二学期,可以展开初级会计实务的学习,这部分与基础会计可以做到较好的衔接。到第三学期,可以通过自编教材,对中级会计实务的业务进行学习。自编教材,可以适当地避免在初级会计实务中重复的知识点,一方面是初级会计实务的延伸,另一方面是企业一些常见业务的拓展。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的学习,能够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会计职业和会计技能。第三,专业拓展课方面。目前的专业拓展课实用性不强,基本上是方向性的知识点的区分,例如,会计核算方向的会开设行业会计类的课程,税收管理方向的会开设税收政策与会计准则比较分析,财务管理方向的会开设财务战略管理,这些课程学起来枯燥,难理解,企业很少用到,对学生来说并不实用。专业拓展课的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让高职学生与企业就业做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开拓视野,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减少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成本。而设置的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入职之要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会计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会计报告与分析的撰写,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实务工作情景化的构建与模拟等,以提高学生入职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构建立体化的认识。

(三)教学形式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源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抓好课堂教学是首要任务。但是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与刻板让会计课堂的学生不活跃,思维固化,思想僵化。丰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归纳总结,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佐证理论,将教学生动形象化,加深理解。其次,借助多媒体、会计软件、互联网、开票系统进行会计教学。利用互联网将会计软件、报税系统、开票系统引进课堂,让学习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直接与实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建立感性的认识,增进理解和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实训项目的立体化

传统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实训项目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单项实训主要针对单个项目的实训,是对某个项目学习环节的再认识,一般会脱离文字的表述,更多的是以票证的形式提供相关业务信息。综合实训是建立在前期专业课基本修完的基础上的,一般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学期。它会涵盖一般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表达信息的形式主要是票据单证和表格。由于学生对业务立体化的认识缺陷,面对票据单证和表格缺乏识别的能力。由于表达方式与形式的局限性,学生无法突破传统教学的构架。为了培养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会计技能人才,实训项目要求设置岗位,规范岗位职责,明确业务流程,构建业务环境,搭建企业平台,全方位、全视角、360度立体化仿真企业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企业资金流、票据流、业务流的传递与过程,认识会计工作环境与工作过程。

(五)考评方式的立体化

传统的考评方式以期末期中考试成绩为主,以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以及实训环节表现为辅的居多。这种考评方式依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层分类教学以及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高职会计技能培养,应按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进行学生的考核评价。在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课堂作业与讨论、课堂回答问题思路的开阔性与条理的清晰性;课外,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外知识的拓展的深度与广度,知识的收集归纳与整理、学习成果的总结;实训项目上,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过程化的考评,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结合以期末笔试为辅的考评,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理论为辅的立体化考评方式。

(六)师资队伍的立体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到学校走上讲台。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实际业务的认知缺乏,操作经验缺乏,业务流程认识缺乏,由此,传授知识的形式也只能是书本对书本,理论对理论,甚至很多是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基于此,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没有生动形象的贴近工作环境的引导,在知识的接收上就更加难以理解。鉴于此,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需要走进企业,走进现场,更多地去动手做,动脑想,用心思考,让自己成长为教授知识的专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能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利于高职会计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的实现,既要着眼于适应新经济变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课程体系,切合实际的实训项目教学的建设,也要依赖于高效的教学形式、合理的考评体系,更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由此,方可实现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J

参考文献:

[1]汪榜江.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01):19-23.

[2]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海人民出版社,2010.

[3]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6-38.

[4]邹勇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张首楠.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2,(01):44-46.

[6]宋磊,吴景阳.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综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4,(5):130-134.

[7]何昊.基于美国教改经验的中国会计教育革新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01):119-120.

[8]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95.

[9]张海水,朱曦.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思考[J].商业会计,2014,(01):12-14.

作者:徐慧娥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