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会计文化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会计文化是会计领域共同价值取向的深刻体现,对会计从业行为的引导、从业人员价值观的形成、信息质量的改善等都影响深远。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其未来要向着适应云环境、向着国际化趋同积极主动的融合式发展。
关键词:会计文化;时代性;国际化趋同
0引言
纵览“琼民源”、“绿大地”类屡见不鲜的会计舞弊事件,不觉反思以“客观、真实、诚信”等作为执业基石的会计是否还能秉承初心,映射会计本质和涵养的文化是否需要关注和发展。2017年11月,“新时代,新会计”、“智能云财务,共享云管理”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第十届会计文化节陆续在北京、南京等多个城市正式启动。会计文化节是一个专属于广大财会人员的盛大节日,数十载的坚持和圆满举行,凸显了社会民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逐渐认可和重视,也说明会计行业对会计文化的日渐认同和关注,这无疑为会计领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会计群体提供了自由丰富的交流学习平台,为会计文化的沉淀和升华提供可靠的平台。
1会计文化研究现状
文化,是长期社会前进道路上积淀而成的具有人文特征的产物。会计文化,即可认为是会计领域之文化,是会计执业人员在恒久执业活动里凝练而成具备会计行为特征的文化,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源自于经济社会环境的精神积淀。关于其界定,刘开瑞(2011)概述了以往研究中三个典型的定义,一是以“文化”的物质与精神的综合性为依据,演绎出会计文化定义,即会计领域物质与精神二元层面的财富沉淀;二是基于“文化结构”,认为会计文化也涵盖物质、制度、精神等,继而又有学者加入行为因素由此提出“四层论”;第三种是仅就其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性阐述。关于会计文化的学术探索,国外,1986年美国以“会计与文化”为主线举行会计文化研讨会,此后,欧洲、亚太等地区相继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普遍认为以刘开瑞学者为开端,后续学者逐渐涉及会计文化史、中外对比、会计文化建设或重构、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等关系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或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新时代特色会计文化等多个议题。从数量变化来看,1990年CNKI检索的共计5篇,随后20年间增长较为缓慢,自2011年开始迎来快速发展,仅2011年一年,共计搜索70余篇,并有一定数量的硕博论文出现。至2012年财政部网站专设“会计文化”专栏,并于2012年发起围绕“会计文化”的征文活动,一时之间,“会计文化”一词被各行各业各层次财会人员屡屡提起和商讨,其建设与探讨自此便不绝于耳。研究质量方面,近几年,随着国际化趋同和云时代的到来,学者们结合时代特色不断深入探讨会计文化,多有优秀论文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参考、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
2会计文化作用
会计是集核算与监督为一体的信息系统,也是行之有效的经济信息管理活动。文化是群体意识的反应,是汇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支撑,因此,会计文化自然具备涵括会计作业特征的文化功能,是集物质、制度、精神为一体的多元体系,是维系经济领域的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机制。2.1引导和调适会计目标和行为。一方面,会计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本质作用,对会计行为取向和目标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养成和价值观的树立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良好会计文化氛围通过对会计从业内容、从业习惯、从业精神等方面的不断协调适应,在会计从业者之间,会计与企业、会计与会计信息接受者之间发挥着有效的调适功能,为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相处舒缓心理适应,创建舒适的氛围。2.2约束及激励会计执业人员。一方面,会计人员为大众提供可靠会计信息的使命和诚信的道德底线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道德的牵制,会计文化自身的文化属性从道德机制上对会计行为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其通过影响会计准则、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从制度上对会计行为起到规范和纠正的硬约束。另一方面,会计文化内含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充分认可、尊重、理解,为其提供了感性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使得会计从业的主观能动力和鲜活的热爱被充分调动起来。2.3凝聚及辐射作用。一方面,文化的渗透性、向心性和汇聚力,使得会计领域行为之间、成员之间长期沉淀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导向,将整个群体拧成一股有力量的绳,圆一个美好的会计梦。另一方面,文化形成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长期影响,反过来又将会影响经济社会氛围、企业管理等多个层面,从横向和纵向反映和影响社会其他文化因素。2.4改善会计信息质量。不管是会计由静态的单一的“单式簿记”演进到严密可靠的“复式簿记”,还是会计由独立重复的手工操作逐渐现代化,进入“大智移云”时代,伴随着物质和行为文化的演进会计信息日渐改善;不管是会计文化下形成的软约束,即道德约束,还是硬约束,即制度约束,都体现了会计文化积淀下,依据会计目标而对信息质量形成的巨大的精神和制度约束。
3我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3.1广泛性。一是影响范围广,其是在广泛的会计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逾千万的会计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庞大的从业大军和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会计文化具有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波及面大的普适性等特征。二是涉及内容广泛,作为一种行业文化,不仅仅涉及会计人员精神层面,还涉及整个从业环境中的物质、制度和会计行为等层面。三是内涵知识广泛。会计文化就知识层面来讲,既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又融合扩展至经济、政治、哲学、组织行为等。3.2政策性。中国的会计文化深受政治背景的影响,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政治背景的。会计文化势必要以党的重要思想和原则为思想基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全局性特征,更加注重集体观和一致性特征,尊重且不得违背国家利益。3.3传统性。从古代商周利用甲骨文的“十进制”记录、“单式簿记”、《管子》的“审数”、明清的“会计录”,到近现代伴随工商业出现的“复式簿记”,可见不管是对会计文化的根源的追溯还是其动态的演变,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中国传统的习俗、习惯对会计的记载文字或符号、载体、目标、行为方式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会计文化的形成源自对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与交融。3.4时代性。会计文化是会计活动的反映,是伴随着经济变化和市场规律而不断转换的,既有对传统的会计价值观的继承,还有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新的创造、条件整合和改善。从生产工具来看,随着石器、机器、电子、机器人等生产工具的不断演进,会计物质载体由结绳记事至现代财务共享;从劳动对象来看,会计行为重点也由农业向工商倾斜;从生产主体来看,会计方式也由手工逐渐向人工智能发展。会计文化与特定的生产相联系,伴随着会计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要求,物质载体的变更和劳动力的不断解放升级,使得其内涵文化也不断革新。因此,时代的不断革新要求会计文化要有先进性和时代性。3.5冲突性与兼容性并存。共性与个性的冲突与兼容,会计文化来自广泛的不同的年龄、民族的会计主体行为的积淀,反过来又指导和影响个体行为,既有个体和集体利益的的冲突,又有个性与共性的调适机制,使得个体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管理职能。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兼容,中国传统文化扎根于儒家文化,重诚信、贵礼仪,会计文化源于传统积累,以诚信为基石,又在此基础上适应社会潮流不断演进,随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推进不断调整,向着传统与先进性统一。国内与国际的冲突与兼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决定了会计文化也具有国内与国际求同存异的特征。
4会计文化发展方向
从其时代性来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渗透塑造着新的会计环境,培育着新的会计文化。社会文化对社会经济进步发挥巨大的潜能,时移势易,在“大智移云”的时代主题,对会计从业提出全新的要求与希冀,推进会计执业方式的变化,重塑会计管理模式,增强着会计人员的知识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新的透明高效的文化涵养。时代的转变对会计行业提出艰巨的挑战,更优的管理方式、制度法规和精神载体召唤着文化的改变,变则通,云环境下时代化变换要求其秉承诚信底线,挖掘优势,时刻保持其先进性,与时代同步。从国际化视角来看,向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2014年博鳌论坛中总理提出加强与各国经济和信息交流。2017年,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对会计准则发展及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探讨;同年,在第九届“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赵鸣骥提出我国会计准则要继续推进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亚大地区要共同谋划,推进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会计作为公认的普适性的商业经济用语,在高频次贸易往来和国际交流合作中打破自固的文化壁垒,正逐渐由闭锁往开放包容发展。国际准则顺利趋同的基础是中西方会计文化的融合和兼容性发展,把会计文化置于国际趋同和融合中,积极的科学的实现国际化趋同的中国化转化。综上所述,会计文化的形成和演进对会计领域甚至整个经济社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其广泛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未来将向着符合时代路径和国际化融合的兼容文化取得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开瑞.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和核心观点——基于CJFD1990—2008年的数据分析与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07):103-108.
[2]杨世忠,马元驹.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文化建设的路径与重点[J].会计研究,2014,(06):17-24+96.
[3]殷树军.我国会计文化特征及体制建构解读[J].财经问题研究,2014,(S1):74-75.
[4]杨仕鹏,柳辉,王潇,陈永兴.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路径选择:传承与弘扬[J].会计之友,2015,(05):131-134.
[5]崔亚琳.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初探[J].当代会计,2017,(10):10.
[6]解爱军.云环境下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探析——以华晨汽车集团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8,(19):77-80.
作者:郝坤杰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