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会计审计质量差别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会计审计质量差别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会计审计质量差别分析

1定义的差异分析

1.1会计审计定义

按美国会计学会(AAA)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的定义: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这一定义指出了审计的本质,即审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一个国家存在多种经济监督活动,涉及多个经济管理部门。在我国,财政部门履行财政监督职责,以确保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规性;税务部门履行税收监督职责,以确保纳税人纳税的及时性、完整性。但财政、税务和其他经济监督都存在着内在的弱点,突出表现为对外不对内,难以监督本身的违规违纪问题;而且都具有单一性,局限于本身的业务领域。而审计监督则是一项专门的工作,本身无经济管理职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综合性,能对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和评价。几点说明:(1)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是审计的对象,也是审计的内容,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代表着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或有效以及是否真实公允的一种看法。(2)证据用来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审计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鉴定、综合、利用和评估证据的过程。(3)客观性是指不偏不倚、实事求是。(4)所制定的标准是审计工作的依据,是判断审计活动有效性的尺度,如国家颁布的法律、规章和标准,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企业制定的各种消耗定额、计划、预算等。

1.2质量审核定义

GB/T19011-200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中将质量审核定义为是收集、分析和评价审核证据的过程,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的过程,是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分析:GB/T19011对质量审核的客观性要求不严,具体表现在获得的审核证据上,也就是说获得的审核证据可能是主观的(如:谈话记录等),也可能是客观的。这和质量管理要求是一致的,因为质量管理包括对人的要求,在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时,其中可能含有主观的评价,如:领导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记录中也许只有谈话记录“领导的质量意识较强,能重视质量”等类似的主观评价等。而经济管理仅仅是对经济活动的账目、实物的要求,没有对人的要求,因此,会计审计要求必须是客观的证据,个人的谈话记录、认识等只能作为一个线索而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分类的差异分析

对会计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作出不同的分类,这有利于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组织各类审计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对质量审核一般进行简单的分类,对分类没有什么目的性。分析:从表1中看,GB/T19011对质量审核的实施时间分类上有一定困难,因为质量管理在事前没有可以操作的、详细的审核办法,而且风险分析目前使用还不广泛,事前审核的效果没有足够的判定依据。在实践中,组织可以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事前审核,以确定组织的风险并加以控制,使组织的流程更好地运行,提高组织的效率。

3目标的差异分析

3.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包括存在和发生(existenceandoccurrence)、权利和义务(rightandobligation)、估价或分摊(valuationoralloc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表达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等5个方面的认定。

(1)存在与发生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确实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与费用在会计期间确实发生。

(2)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资产确实属于公司所有或被公司所控制;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负债确属公司应履行的义务。

(3)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所谓“适当的金额”是指这一金额的确定不仅遵循了一般公认的会计准则,而且在数学上的处理也正确无误。

(4)完整性认定是指所有应该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交易和项目都确实列入了。

(5)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各项目分类正确、会计原则选用适当、信息披露充分。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因为这些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制定审计程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是否有理由和根据。为获得审计证据以证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审计人员必须针对每一项认定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一旦为实现审计具体目标取得了足够的证据,审计人员就有理由确认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是合理的。表2给出了每一项认定对应的具体目标,即实存性、权利和义务、准确性、分类、截止、详细匹配、可变现价值、完整性、表达和披露九项。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当局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更详细一些。

3.2质量审核目标

质量审核的目的是确定审核应完成什么,这些目的与受审核方密切相关,而与其他方面均无关系。分析:质量审核的目标较之会计审计目标有较大的不同,尤其在实存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质量审核本身要求所有证据的实存性,但不要求一定是客观的证据。完整性要求在质量审核中基本上都会被忽视,这与质量管理要求一致,因为质量管理中要求识别过程,但没有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过程均详细记录。经济管理中为避免严肃的规则被践踏,明确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交易过程均必须翔实记录。由此,我们可以在质量审核中引入部分完整性的要求,如要求对一些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完整性记录等。表达和披露在会计审计中是有相关要求的,在质量审核中要求比较含糊,不同的审核人员表达和披露的同一个实例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质量审核表达和披露的标准和要求。其他的不同方面,由于经济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同情况,无选取的必要。

4证据的差异分析

4.1会计审计证据

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而获取的各种凭据。每一个审计结果都可以被看作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其中包含了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而收集的各种信息。取证工作包括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它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审计工作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按证据的来源可分为:

(1)内部证据。是指由被审单位产生和处理的审计证据,例如,职工的工时记录卡、收货单等。因为它是由被审单位制作、处理和保存的,一般说来,内部证据与那些有外部实体参与处理的证据相比,证明力要低一些。原因在于两种审计证据的客观性不同,后者比前者更客观,更不容易为被审单位所歪曲。

(2)内—外证据。是指由被审单位产生,但需要通过外部单位的活动加以处理的证据。内—外证据的证明力比单纯的内部证据强。但两者都产生于被审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被审单位。

(3)外—内证据。是指始于外部单位,然后由被审单位进行处理或保存的证据。外部单位的参与增强了此类证据的证明力。然而,这类证据经过了被审单位,也有被篡改的可能性,从而削弱了其证明力。

(4)外部证据。是指源于外部单位,并且不经过被审单位系统就直接被审计人员获得的证据,这类证据的证明力最强。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环境证据、口头证据。这里对口头证据进行讨论比较。口头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从被审单位员工或其他有关人员那里得到的口头答复而形成的一类证据。口头证据实际上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向被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的各式各样的询问。比如,询问其会计记录、文件等的存放地点、特殊会计政策使用的理由、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等等。通常,这些答复所形成的审计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其证明力并不大,往往仅作为旁证资料存在。然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口头证据发掘出一些重要线索,从而有利于对某些需要审核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以搜集到更为可靠的证据。也就是说,口头证据有着提供线索、启发思路、节约时间与精力的作用。对证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以及它们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进行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异常变动和差异,为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提供线索,至少是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作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日益受到各国审计人员的重视。

4.2质量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可以通过文件的方式得到,也可以通过陈述的方式(面谈)或现场观察的方式获取。分析:由于管理上的特殊性,质量审核一般均只有内部证据可用。由于内部证据的证明力比较小,在进行质量审核时一定要仔细分析,以排除和降低不良信息的不利影响,让质量审核更有效。对口头证据,由于质量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应尽量坚持采用描述性的口头证据,并且坚持尽量使用大样本的方法,即交谈人的数量要大,范围要广。除此,别无他法。对证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是会计审计中分析数据的特殊方法,质量审核也有借鉴意义,可以通过对被审单位质量趋势的观察、分析,为进一步工作提供指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审计工作底稿与质量审核记录的差异分析

5.1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开始,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应做好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具体程序、进行的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各种资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编制和获取审计工作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审计程序的实施、证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过程。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资料具体、详略得当、结论明确、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

5.2质量审核记录

质量审核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审核人员进行评价,得到审核发现,结合审核目的后得出审核结论。审核记录要求: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分析: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相关工作记录在会计审计和质量审核中都有特别的作用。对审计和审核人员的能力、个人素质、业务技能、实践经验及水平都需要相关工作记录来证实。由于质量审核没有如会计审计一般需要更多的数据,因此,分析判断就显得不是很充分、明显。会计审计的意义较广泛,需要提出审计意见。而质量审核的意义仅针对被审核方,因而不一定有审核意见,而质量审核必需的审核发现也仅仅是可以识别改进的机会。在这方面,实践中可以提出较多的具体要求,以充分显示质量审核的强大作用。

6计划的差异分析

6.1会计审计计划

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从总体上明确审计的预期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大致措施和策略,使注册会计师心中有数,对整个审计工作起到预先规划的作用。安排适当的工作进度,进行人员配置与协调,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并有利于与被审单位合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实施审计计划,注册会计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通过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可以对审计小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考核和评价。

6.2质量审核计划

是对一次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须形成文件。质量审核单独提出审核方案来策划、组织、实施必要的活动。分析:会计审计计划在风险的评估上有相当重要而突出的作用,这和会计审计的责任要求是一致的,会计审计的法律责任和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审计计划中突出了风险的评估。在实施审计前对风险进行评估是有重要意义的。从理论上讲,在风险评估后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抽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量、抽样组织方式、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称为样本设计。在进行样本设计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总体和抽样单位、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可信赖程度、可容忍偏差、预计总体偏差和分层。在抽样方法上由于质量审核中没有太多的涉及,本文不多讨论。质量审核也有风险,但与会计审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实践中可以粗略地采用一些。例如:先根据经验估计被审核单位的质量管理状况,然后估计审核的样本大约是多少,从而确定抽样方案和样本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