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思考(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迫在眉睫,事业单位不断出台新政策和新规定,会计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经济核算、预算控制、信息披露、成本考核和绩效评价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会计核算基础、核算原则、科目设置、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报表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一、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宏观条件
国务院在2011年3月1日发表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表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发展比较落后,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没有提供足够的公益服务,而且公益服务供给形式单一,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没有较为完善的公益服务政策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这些都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要有计划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稳中求进,实事求是求发展,完善和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当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需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革。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情况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1997年由财政部颁布,并在1998年1月1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通过规范和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是由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医院、科学事业单位和测绘事业单位等会计制度共同构成,并且逐步确立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行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自身的经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事业单位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和自谋出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由原来的资金收付记账法转为使用借贷记账法,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对象由最初的三要素更改成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大要素,而且会计原则更具有可比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可理解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还规定了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在经营性收支业务中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采用了收付实现制,《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以及《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近年来,众多事业单位遵循《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建设会计核算,并且基本建设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此外,权责发生制被众多的事业单位引入会计核算以及成本核算。
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当前众多的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首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范围不明确;其次,整体会计目标定位模糊;最后,众多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界定不明确。(2)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当前众多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配比原则,也不能使实际资产与债务情况得到真实的反映,各项报表本身列报的项目和内容不科学、不完整,使本期的收支费用核算不合理、不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债务和资产情况。(3)会计科目设置混乱。目前,众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混乱,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严肃性,没有统一规范,不能提供合理的成本数据,不能为制定决策、实行监督和预算审批提供依据,不利于促进事业单位会计高效管理。如:应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专门核算外来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的子科目,避免因账目处理随意而带来的混乱。(4)无法满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需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事业单位纳入了更多社会资本,促进了事业单位新业务的增长,部分地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因此,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修订迫在眉睫。由于会计报表的称谓与事业单位向外提供文字信息的内容不一致,不符合事业单位提供的附注和财务说明书,比较容易引起误解,因此,可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改为会计报告。(5)基建会计游离于财务会计核算之外。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是收益,也不能少计负债或费用,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基建会计游离于财务会计核算之外,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信息的完整性,不利于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违背了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
四、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
(1)以适应市场化需求为方向。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当前,众多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必须创造经济收益,因此,必须要规范管理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修订。(2)以经济实用性为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法则,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的制度构建也要以经济实用性为主导,事业单位的经济利润是在改革后通过会计核算反应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和使用效率来衡量。(3)完善会计报表格式,健全会计报告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事业单位领域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要体现预算执行的实际支付阶段,还要更好地体现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明细项目要方便上级对事业单位所发生的公务费和业务费进行考核,尤其是非公益事业单位所发生的业务费占事业支出的比例比较大,其业务报表要对业务费进行明确分类。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样化,事业报表要满足各类使用者的需要,比如当前由预算收支表、业务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基建投资表构成的报表,简化通用,满足了不同层次投资者的不同需求。(4)科学管理事业单位的公有资产。事业单位必须保证其正常运转和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定》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从事股票、期货、基金和企业债券不能使用财政拨款,其对外投资必须要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科学合理地确定资产价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立足于实践,实事求是,积极借鉴国外会计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建立科学、完善、符合国际化要求、满足市场化需求和以经济适应性为导向的会计制度,满足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春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亮点及思考.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9).
2.敬海斌,于润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重点、难点释义.中国卫生经济,2013,32(8).
3.刘红艳.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研究.中外企业家,2014(4).
作者:孙中芝 单位:兰陵县财政局
第二篇:如何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问题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制度的全面建设是我国开展新的一轮的政府会计改革的重中之重。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看,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要素确认、报告披露以及科目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工作的工作水平,也间接的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政府会计改革;现存问题;解决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措施的实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尤其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愈加重要的今天也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能力,提高其财务预算与财务管理的能力,促进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良好的运转等。我国现行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201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4年的时间。在这4年的时间里,这项“新制度”促成了不少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显著提高,同时也在渐渐的暴露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首先对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效益进行了分析,然后辩证的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新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效果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与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使我国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更加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事业单位、政府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2013年实施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建设与会计工作的实施。新的会计制度针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修改与完善,更加明确的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系统如何建设、应该包括哪些部分、会计工作要如何实施以及会计工作实施过程中怎样监督等。二是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与财务管理的能力。新的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建设与会计工作的实施、监督等,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流程更加明确、公开,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水平和能力,保障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与财务管理的工作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三是新的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政府与国家。新会计制度推动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以及与会计工作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预算等工作的顺利运行,单位财务公开、透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能力。虽然新的会计制度从开始实施起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也就无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问题。
三、新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货”科目设置的问题对于新会计制度中存货科目设置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存货科目的涵盖内容过于广泛,核算的内容与层级也过于繁杂;这就容易导致账户间归集、结转的混乱,造成资金核算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来源于新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工作活动过程中一切为使用而存储的材料、燃料、装置、器具等均纳入存货科目中进行核算,并且尚未排除那些不合格的机械、器具等物品。二是新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随买随用的存货可以暂时不计入存货科目,直接做为支出;对于随买随用的存货和应该纳入事业单位核算内容的存货,事业单位容易出现人为的变动,如不能确切的记住资产的使用时间、原因以及使用数量等,从而导致核算不精确,导致存货项目登记错误或缺失等问题的出现。2.非流动资产项目核算的问题新会计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长期投资等资产项目作为非流动资产,并且规定事业单位应该依据相关的规定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以及设立四种非流动资产的明细科目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长期投资等资产项目进行核算。不仅如此,新会计制度还规定了四项非流动资产相互结转中采用各类资产与与之相对应的净资产作为对应账户的处理核算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强调各类资产预期占用资金的对应关系以及资金的来源与占用情况,但是却忽视了资产转变过程中两种资产相互转换的种类,即是没有明确将什么资产转换为什么资产以及没有理清资金的使用与实物流转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资产与资产、资金与实物之间的转换,使得事业单位的很多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从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四、解决新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减少存货科目的内容和层级。本文作者认为,新会计制度可以将存货科目下的第二层级提高为第一层级,作为总账科目设置使用;同时也对下属的一些不必要的层级进行修剪和合并,以减少存货科目的层级。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还可以结合事业单位工作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存货科目的内容进行删除、修改,剔除那些不符合存货科目要求的存货内容,对一些相似的存货内容进行合并处理,以此来减少存货科目的内容。不仅如此新会计制度还应该对随买随用的存货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求相关人员记录好这种存货的各类信息,以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减少存货科目的存货层级与存货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新会计制度可以加强对资产、资金各自变化状况的了解,以充分了解到资产与资产、资产与资金、资金与资金是如何相互变化的,是变化为何物的,这样更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要素。不仅如此,新会计制度还应加强对资产、资金流动的控制,明确资产、资金流转的原因、时间、数量等要素,实现对资产、资金流转的实时控制与监督,避免出现流转中资产减少、资金缺失等情况。了解其流转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利用资产和资金,提高事业单位资产与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用。这样也能为事业单位核算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保障核算工作更有效的开展,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辅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一些思考[J].财会月刊,2013(21).
[2]崔伟.基于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4(7).
作者:罗江容 单位:长江江津航道处
第三篇: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固定资产购置日渐增多,金额也日趋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固定资产诸多的管理问题,如:管理制度滞后,落实不到位;采购制度不规范,调拨手续不齐全;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等等。本文就事业单位实施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新的会计制度后,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国有资产定义、管理、购买、处置等都有很详尽的说明。并在2012年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有了很明确的定义,对固定资产要计提累计折旧有了要求。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1.在梳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过程中,出现家底不清,账实严重不符的现象造成有些固定资产买重、买多,存在严重浪费,有些固定资产没有入账,有的入账但找不到实物,没有固定资产卡片;有些固定资产已经报废但是找不到报废审批流程和报废处置相关手续,也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固定资产,到底有多少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多少报废,损坏的固定资产未进行报废流程,造成账实严重不符,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2.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相关单位一再强调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但仍然有很多管理人员不重视,没有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度的基础上制度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未及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梳理,对于固定资产清理盘点过程存在问题置之不理,未看到固定资产调拨单,却按领导授意把资产调拨事后也未补齐手续,有些固定资产已购入使用,因管理人员懒散迟迟不入资产帐,甚至有单位存在固定资产多人管理,随意调拨资产互不通气,还经常更换管理人员等情况,说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十分不健全,有些单位虽建立了制度但都是流于形式,完全不按照制度办事,人员责任心不强。根据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程》(财办[2013])52号等有关规定,有些单位已经在当地财政局的要求下进行了部分固定资产卡片登记,但是工作比较滞后,录入工作不及时,对管理系统操作不熟练,以及对管理系统操作内容理解有偏差,都有可能造成资产信息错误,不能真实反应资产情况。有些资产随意编号,有些资产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去归类、管理等。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只是简单的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登记。在给固定资产贴标签时也是不认真,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不符。与财政部提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程》相脱节。
3.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目前固定资产的管理看,主要是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财务部门很被动,往往是财务部门推着资产管理人员工作,造成工作不及时,账物分离或者账实不符。而且没有专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固定资产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所以固定资产也往往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二、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新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做更全面的诠释。对于有些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使用年限也可能长也可能短的产品,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也很难把握和认定是固定资产还是存货,因此财政部门应该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对于固定资产目录也应该细化。这样才能使资产得到充分管理。
1.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纳入资产监督管理的工作范围以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为基础,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评价内容、指标和方法,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以及收入上缴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客观评价,首先由相关部门进行自评,然后由单位组织相关的评审团进行考评,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造成资产损失、流失或者资产管理不到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并督促其改正。这样才能促进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2.通过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是强化预算管理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年初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并编制预算,审批部门严格审核计划的合规性并控制购置标准;二是在执行预算时,通过政府采购进行控制,对于政府采购目录类的资产应做到应采尽采,并通过政采监督资产的购置需求是否符合履行职能的需求,做到资产不重复不盲目的购置。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根据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程》(财办[2013])52号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输入电脑的固定资产信息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得固定资产的信息数据共享,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使得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生命周期信息能够在电脑中很直观的反应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
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首先得加强会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不断的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方法。增加固定资产的盘点次数,原来的定期盘点,一年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对盘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流于形式,需要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同时参加,互相监督。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标签管理,一物一签,盘点的同时及时核对标签,对固定资产做好定期核查工作,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形成预案。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毕雪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07(2).
[2]谭琼.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内容及影响分析[J].财政监督,2014(29).
[3]乔元芳.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八项主要突破与创新[J].新会计,2013(02).
作者:戴晶晶 单位: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卫生所
第四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
[摘要]当前,事业单位不仅要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效率,而且还必须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适应新时期会计制度,从而推动单位会计工作顺利运转。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部控制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
(1)资产方面突出了计价与入账管理。通过创新性的方式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科目,有助于系统揭露单位资产整体变动,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高效性,实施全方位把控,从而使国有资产始终处于安全状态。(2)负债方面突出了分类管理需求。严格按相关标准分别设置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等科目,对于职工的薪酬,通过工资、地方津贴补贴等科目来明细,这样不仅能够维护职工的个体利益,而且还促进了单位补贴核算措施的规范化。(3)收支得到细化,专项资金核算得到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如财政补助收入等过程中如果存在专项资金,那么就要开展明细核算工作。如果单位存在事业支出及其他支出时,那么就要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下开展明细核算工作,从而实现专款专用。优化调整财务报表结构及其体系,在进行报表编制过程中,应细致解说财务报表中各项目及填列方法,以揭露单位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情况,为各方提供有利的信息依据。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内部控制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当前,仍有一些事业单位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对单位的发展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正是由于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工作过程中,单位负责人认为财会部门就是管钱的,而会计人员的职责是付钱、记账,无权干涉单位的重要决策以及业务管理工作,无法及时掌握决策过程及决策结果,仅仅开展日常账务处理工作,严重阻碍了其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内部控制如同摆设。(2)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比企业的简单,但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和企业基本一致,如此一来,单位内部控制就和会计核算工作难以有机匹配。由于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不高,无法第一时间找出存在的财务风险,核算实践操作随意性大,多数核算缺乏应有的审计与监督权。虽然有的事业单位构建并实施了内部控制体系,但该体系不够科学、全面,运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由于缺乏系统性,最终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全面发挥,当出现违纪违法的不良行为时,才清楚意识到内部控制有多么重要,忽略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3)内部控制人员缺乏职业技能及正确的职业态度。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均不够了解单位现行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并且自身也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水平与业务能力,更有甚者非专业出身,最基本的专业能力都谈不上。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其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执行积极性不高,实践工作中也没有发挥分析、预测及控制作用,完全按领导的意愿行事,工作态度较差。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内部控制策略
(1)增强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要想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增强单位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财会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高效性,加快推动内部控制有序运转。增强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确保其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首先突出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各级财政部门应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定期开展由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组成的研讨会,主要研究讨论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必要性的认知度,从而使其全面掌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建言献策,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切实提高单位发展水平。(2)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为切入点,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遵循不相容原则,明确各科室的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将财产保管和会计核算进行分离,将经营责权和会计责权相分离,并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落实预算管理目标,对预算间存在的差异予以有效控制,制定风险管理系统,促使全员在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业务处理工作,加快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操作内部控制制度。此外,对内部人员实施岗位轮换制度,对资金保管员及做账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严防一切不良行为的发生。(3)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及职业道德。内部控制要想成功运行,就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企业全员必须有上岗证书、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基本功,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工作要求;②开展专业的职业培训,强化内部控制人员掌握先进的财务内部控制中的新知识、新业务及新方法,与时俱进;③落实岗位轮换制,以增添有关人员的新鲜感,避免他们长期从事一份工作感到厌烦,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其竞争意识,调动其内部潜能和工作积极性。落实相关制度,促使内部控制人员自主学习新知识,以胜任新岗位工作,提高业务水平;④强化内部控制人员的政治学习,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内部控制人员,在进行不断的政治学习后,清楚了解自身具有多高的职业道德,并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荣誉感,树立主观能动意识,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4)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新会计制度的落实,事业单位必须突出内部审计监督的功能优势,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强化自律性。单位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审计单位的整体经济项目,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法、审计领域,明确审计员的工作任务。通过内部审计将单位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严格遵循并落实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监督原则,促使各部门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监督。除了各部门间要互相监督做好内部审计外,各部门岗位间也必须做到有效的互相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及时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5)构建完善的流程监控机制,强化建设项目管理。事业单位应构建一套完善的项目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议事决策机制、审核机制,严格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项目招标,结合审批单位制订的投资计划与预算落实各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将所有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促进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6)促进程序管理的规范化,强化预算控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管理岗位,清晰划分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将预算编制工作、预算审批工作、预算执行工作等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构建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等工作内容,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要及时、内容要完整、数据要精确。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对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事业单位应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及手段,尽快构建一套适应于新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贯彻落实到实处,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苗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院校报,2014(1).
[2]牟善岚.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作者:管淑娟 单位:诸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