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介入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介入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旅游介入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摘要:“十二五”期间逐步兴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场所,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分析旅游介入下的水畈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通过对水畈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组构公共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分析公共空间设计,总结出公共空间中的空间形态、场所精神、行为活动定位的设计策略,为乡村建设起到了助力推进的作用,同时为其他乡村地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乡村中的公共空间是村民赖以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而旅游介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与传统村落不同,对于整个乡村发展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空间作为村民生产生活以及日常交往的核心空间,也是为游客提供参观本土文化、休憩娱乐、丰富乡愁体验的公共空间。旅游业介入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对于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如何实现乡村文脉延续,维护场所精神,营造出符合当下旅游发展的乡村公共空间,提高人居环境,带动乡村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1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公共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调研了岳西县水畈村公共空间,主要采用实地调研与访谈的方式。结合笔者自身走访情况,具体包括以下三点问题。

1.1乡村原有空间形态的破坏

旅游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媒介,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导致其空间形态比传统村落原有单一的生活空间更为复杂。通过调研了解到,空间形态上广泛出现的问题有,随意复制城市空间设计内容,运用到乡村建设中,造成公共空间千篇一律的效果(见图1)。大规模“拆旧建新”,与原有空间形态不协调,对本土特色也是一种破坏。同时,空间形态的建设如果不考虑村落原有空间肌理、生态环境以及建筑文化,将不利于乡村长久发展。

1.2乡土文化精神的遗失

原有村落经过旅游建设后,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以旅游活动需求为中心,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空间功能布局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要符合旅游开发的要求和现代化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工业化与标准化的生产在乡村并不适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却忽视了对乡村整体空间形态关系、乡土文化精神保护的研究,无疑使乡村失去了活力与本土化特色。

1.3游客与居民公共行为冲突

旅游人流量增加,游客带来的生活垃圾增多,相关公共配套设施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游客对自然环境以及农产植物造成破坏;由于没有对人群活动类型进行充分考虑,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致使游客与当地居民发生行为冲突。相关人员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时,游客与村民双方的态度与心理行为特征都应是考虑的核心问题。

2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乡村公共空间是指,存在于乡村地区,对外开放且能够自由进行交往,开展公共活动的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所。“空间”是其形的特征,“公共”是其质的特征。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的重要空间,对增加乡村社会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需从宏观角度组构公共空间内在关系,从微观角度分析公共空间设计。个体公共空间与整体公共空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公共空间制约着个体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存在形态;个体公共空间又影响着整体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和空间氛围。因此,需有根据地进行整体与个体公共空间的设计。

2.1从宏观角度组构整体公共空间关系

公共空间的组构关系是由活动广场、景观节点、街巷、村口等不同的独立公共空间所组成,由扬•盖尔于《交往与空间》著作中得出,“社会关系影响建筑布局”。由此可见,村落由于其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建筑肌理,可以映射出当时社会系统的组构关系,而建筑布局与之有着紧密关系。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所,如水井、街巷节点等空间一般分布在各民居聚集场地周边。村落入口空间是整个村的形象展示窗口,也是重要的空间节点,与文化空间关系十分紧密(见图2)。因此,通过宏观视角组构公共空间关系将有利于了解个体空间与整体公共空间两者的位置和作用。另外,不同的公共空间之间产生的联系,对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2.2从微观角度分析个体公共空间设计

在进行个体公共空间设计时,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空间组构关系,确定个体公共空间在整体公共空间或乡村中的位置及作用;其次,分析其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以及此空间与其他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整合乡村现有资源,根据活动类型的需要,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内容进行空间改造。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态、乡土精神以及行为活动研究等方面(见图3)。

3旅游介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3.1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

公共空间是指由实体空间所围合的或限定范围内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本文将结合空间设计要素探讨,从功能、尺度、材料、色彩和公共配套设施五个方面总结乡村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从功能角度讲,依据原公共空间不同的功能与布局,结合旅游业介入下的功能需求,根据本土化的特色,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的优势,进行空间功能转换的选择与定位,设计出游客与当地居民行为活动兼容的公共空间。既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又需保持原有的村落风貌以及其固有的文化印记。从尺度角度讲,小尺度空间由于空间类型包括井台空间、“点状”节点等空间,使用频率高,空间私密性较好,因此较容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具有人情味、亲切感的空间场所(见图4)。在乡村公共空间中,中尺度空间的数量占比较多,通常尺度范围约为5~15m(见图5)。空间类型包括景观节点、村落入口、中小型活动广场等“线状”空间。中尺度空间较为适合突出表现乡村建筑特色与文化氛围,但人与人之间交流活动的机会较少。大尺度公共空间属于“面状空间”,如村落民居外的农业生产区、生态区或村落中较为重要的文化建筑(宗祠、庙宇建筑等)附近,通常以乡村中特有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要素为主(见图6)。在进行大尺度公共空间设计时,应适当考虑中、小尺度空间的需求,合理进行统筹设计。从材料角度来说,乡村普遍有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黏土等。与北方地区不同的是,南方地区有着较为环保、实用的材料,如竹子、棉麻等植物。这些材料通过传统工艺的加工,在村落中可构建出与自然共生、具有乡土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同时,可通过材料的多种组合及表现形式的不一,根据材料的特性及纹理,有选择性地进行有机统一,设计出具有美感且实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从色彩角度来说,乡村公共空间从土生土长的自然环境中提取色彩元素,通常以棕色、绿色、土色等色彩为主(见图7)。需坚持色彩协调性、统一性、装饰性的原则,并结合材料的特性,运用到乡村设计中,既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又维持了乡土气息。从公共配套设施角度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游客人流量的增加,村落中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增多,如公厕、指示牌、休闲座椅、垃圾处理系统等。城市中这些基础设施较为标准化,如原封不动搬到乡村公共空间,会与现状空间格格不入,没有乡土特色。因此,需坚持“地域性、适应性、本土性”的设计原则,设计出充满乡村气息的公共设施。

3.2乡土精神的营造策略

随着当地人口迁移、外地开发商的介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乡村旅游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乡村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同时保存了许多村民的公共记忆,也是代表场所精神的客观存在。同时,要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在进行乡村建设时,通过挖掘本地乡村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来带动乡村发展。因此,应围绕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等进行公共空间设计,延续乡村活力,提高村民对其的认同感。只有保留并延续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旅游才能做到“适应”乡村的发展。将本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之中是现代乡村场所精神营造的另一重要手段。对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将材料进行有机结合,整合传统乡土文化元素,将其运用到现代化艺术表达中,营造创意性的高品质乡村公共空间,使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3.3乡村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定位

根据扬•盖尔的研究,集体活动或游戏是引人入胜的因素,人们会因此参与其中,从而相互认知熟悉。因此,探讨乡村旅游产生的行为活动如何适应乡村生活,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公共空间中,活动人群往往对空间活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乡村居民与游客的行为活动共同影响着公共空间的设计。在了解游客的活动类型及需求后,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通过民俗活动、乡村文化空间的交流,让两者能够有社会信息要素的交流。通过短时间的接触,让两者的深化交往具备可能性,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游客因乡村简朴的生活状态、自然风景与儿时记忆产生共鸣,去乡村中体验自然农耕、采植戏水等活动,这是一种游客行为活动,又是乡村自然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应围绕这样的行为状态进行空间功能布局更新、文化氛围塑造、完善公共设施,并考虑空间尺度的大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愁体验,同时也为村民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对乡村提升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

4结语

本文的整合策略研究紧紧围绕着旅游发展下乡村公共空间所需关注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出当下旅游介入下的水畈村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从而提出旅游业发展与乡村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通过宏观角度组构公共空间的关系、微观角度分析公共空间设计来分析乡村公共空间,总结出空间形态、乡土精神以及行为活动定位三方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同时,满足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乡村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体验性、文化精神性的整合统一,为其他乡村地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健.以旅游为导向的传统村落空间活化设计策略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郭秋萌.旅游开发导向下的北京浅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3]蔡玲,安运华.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22):26-27,44,4.

[4]赵琳琳,王雷亭.乡村旅游空间分析与空间设计研究——以泰山马蹄峪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07(05):89-91.

[5]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汪海燕.旅游经济影响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07):1008-1010.

[7]王勇,李广斌.裂变与再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7):112-118.

作者:周庆华 刘涛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