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安置型工业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安置型工业社区公共空间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安置型工业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安置型工业社区通过长时间的投入使用,其公共空间在适民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在居住过程中显现出来。以城市化进程下安置型工业社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调研、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结合地区发展规划,总结城市化进程下安置型工业社区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设计实例归纳出合宜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为日后社区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安置型工业社区,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旧有民居建筑拆迁,安置型社区纷纷出现。农村居民生活习惯被打乱,村落制度走向社区制,加之社区在规划过程中模式化复制,未能完善地考虑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其规划出合理的公共空间[1],使得在住居民缺乏沟通交流,忽略文化传承,导致后期投诉多、安置难等问题的出现。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艺术更好地服务全体公民,使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生活,还需要创造一个更易获得归属感的公共空间。

1研究背景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社区居民进行共同交互,举行各种活动,包括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方言等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2]。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一个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可以使居民恢复原有的交流,生活文化,享受新生活带来的便利,快速地融入城市化生活都需要在一个以社区文化为载体的公共空间里进行。本文笔者以社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处于生活模式更替下的居民其心理特征及对生活场所的居住需求。通过归纳分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案例,设计规划出一个具有归属感并保留自身生活习惯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再设计让居民在过上舒适生活的同时,传承自身的生活文化,增强居民城市主人公的身份转换意识,增强居民的沟通交流。

2安置型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2.1未能深挖旧有的居住民俗文化

调研数据表明,居民很少参与到社区空间的主要原因是硬件设施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对空间存在陌生感,处于居住模式更替下的居民虽享受着社区带来的便利,但生活方式和之前仍存在较大差异。居民之前的生活方式为村落单位制,活动性较少,社交活动简单,产生交集互动的区域主要是集市、观影广场、田间地头等。日常生活中,村民以务农为主,农耕文化是他们熟悉的生活习惯,多数居民都拥有着自己的土地。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居民可在自家院落耕种瓜果蔬菜,孩童也在院内活动。这种生活方式,使邻里交往紧密,来往频繁。在休闲娱乐方面,集体观影是村民在一起小聊家常的重要沟通形式之一,因此,剧场及观影空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赶集,这种较为原始的买卖交换场景,也是居民获得生活必需品和日常交流的主要场所。此外,居民生活中还有许多节日来进行庆祝,这仿佛是居民的小假日,居民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深挖旧有的居住民俗文化是解决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问题,记忆重构就是方法之一(如图1所示)。

2.2未能全面考虑不同年龄段行为主体的需求

笔者通过调研,居民更倾向于寻找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归属感。社区建设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实地探索及针对性研究,如社区居民的使用感受,先前的生活习惯及需求等。现有社区的公共空间不能全面满足所有人的行为需求。中老年生活节奏较慢,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量变小,导致大部分老年人固定在经常活动的区域,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交往圈。他们需要与亲人邻居产生互动的场所,参与社交互动及身体锻炼。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孩童运动量较大,且有聚群的习惯,寻找群体归属感,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较强,适合寓教于乐。他们需要感受社会认知、聚群的公共交往的休闲娱乐场所。年轻的家庭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时间较为零散、紧凑。他们需要工作之余的放松休闲,亲子活动及文化摄取的环境,舒适、安静是其主要功能需求。社区其他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及外来临时等候人员,他们需要临时的休息、交流和工作访问空间。

3安置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1设计原则

3.1.1以民为本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宗旨就是为城市化进程下居住模式更替的居民服务,整体的功能布局及室内设计应符合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延续记忆是表层目的,而深层指向的是族群认同[3],如集市的设计,商场和赶集的场景有很大区别,因而带来的购物感受有很大的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应针对居民的生活习性来改进,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使设计符合居住者需求。

3.1.2生态性农耕文化是对居民生活影响最深的文化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应思考整个环境的生态性,让老人重拾农耕文明,让儿童接触和亲近农耕文化,将功能融入到自然之中,通过农田等绿植景观引入,满足社区空间绿化,营造生态性的文化场所。

3.1.3文化教育性文化创新,文化进步,是在文化重建进程中不能丢失的发展特性[4]。社区公共空间除了要满足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也需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空间营造,促进居民学习知识,获得外界的讯息,提升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动社区精神文化的发展。

3.2设计方法

3.2.1选择适宜的场地选定的场地要作用辐射整个社区,尽量在社区内部解决,减少外出带来的不便。便利的交通、合宜的自然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都是选址的衡量因素。场地规模要满足居民的基础活动区域及实际建筑面积的需要。

3.2.2文化摄入居民的公共场所设计需结合农耕文化,也就是有农模式的引入。文化摄入作为场地活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性是融入的重要理念,强调社区的天然性,体现社区特有文化的针对性。交通在规划时,应避繁就简,增加可使用面积,室内外结合,减少转弯次数增加活动面积。

3.2.3软硬装搭配软硬装方面,需考虑规划功能区的特点,在老人及儿童使用较多的地方减少尖锐硬物的使用,多使用亲和感强的材料。软装注意空间特性,颜色,功能等因素。阅读区域可考虑木质地板铺装,增强舒适感。公共区域多运用防水性和易清洁、易安装、经久耐用型材料。

3.2.4多种绿色植物在绿植方面多选用可供食用的农作物及瓜果蔬菜,这也是有农模式引入的表现之一。其他植物的选择,应以芳香植物和藤蔓植物为主,增加空间氛围,营造自然有趣的生态空间,同时可使用无危害性的灌木等进行功能区域划分。

4沣科花园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4.1场地概况

沣科花园社区位于长安西部沣渭新区,北邻咸阳市,东接未央区,南依雁塔区,西靠沣河之水。先前居民所住村落资源丰富,以务农为主,曾建苗木花卉基地,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本设计规划于沣科田园城市板块这一特色功能组团(见图2)。目前,沣科花园社区正在积极建设中,原始村落居民正在搬迁。政府在功能组团的规划中学校、医院、居住等城市功能要素布置齐全。但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并不理想。结合网络材料分析、现场实地调研、社会公共空间分析及相关设计理论原则查阅,总结出设计思路(见图3),并结合沣科花园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实例进行验证。

4.2设计理念及策略

安置区的居民作为新入城市的一份子,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居民居住模式更替,生活习性改变,但属于他们的特有生活文化习惯应被传承,以当地文化特色作为设计元素,以叙事手法建构设计思路[5],这是居民获得居住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设计理念见图4。

4.3功能分区及配套设施

我们依据不同行为主体的需求进行区域划分,结合居民的生活场景进行室内氛围的营造。结合功能需求及建筑要求共分为三层区域。一层是居民日常生活主要空间,这里兼顾居民的日常赶集生活,供人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也承担着三层有农模式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满足居民基本的自给自足。观影空间设置专业的舞台区,舞台达到室内外的互通,满足居民的生活娱乐及沟通交流。特定的休闲区域,满足了儿童,老人的基本需求,丰富业余时间。二层阅读区域,室内开有天窗,将景色融入室内,居民可以阅读,可以观赏景色。同时兼具文化展示的功能。三层有农屋顶,满足居民传统的农耕文化,帮助儿童的植物认知,基本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及观赏。这里锻炼孩童的认知新事物能力,重温农耕文明。一层区域:集市场景、观影舞台空间、儿童及老年人的特殊区域(见图5)。二层区域:图书空间,观景区域(见图6)。三层区域:顶层农场。根据居民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区域,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都市生活。二层与三层通过天井产生了联系,增强室内自然氛围(见图7)。

4.4有农模式策略

图7屋顶农场有农模式社区是一种新型城市农业景观类型,它将园艺果蔬与社区绿化相结合,运用生态学、农业科学、建筑技术科学等专业进行综合应用,协调建筑、人与生态的关系,促使社区内部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在维持社区景观观赏性的同时,满足了居民对农业活动的需求,成为集观赏、服务与体验于一体的景观[6]。社区有机废物、废气、无机物等的输出经过农产品的作用进行循环利用,可以弱化废弃物的影响,转换为食物,能量,商品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污水及雨水的影响,帮助减轻雨水的冲击速度,缓解场地热效应,减少夏天的制冷成本。

5结语

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不可或缺,在空间里居民重温记忆,享受城市便利,对于居民归属感的营造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下居民居住模式更替中行为习惯、居住民俗及对场所的需求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设计探索,解决社区空间存在问题,为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敏,张元洁.浅谈新型社区的文化工作[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蔡燕敏.浅谈新型社区的文化工作[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6):89-91.

[3]乔治,范文鹭,马军.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文化传承及创意系列化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8):141-150.

[4]方明,董燕芳.新农村设计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乔治,马军,黄镜帆.乡村旅游地域文化创意元素提取及品牌重塑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4):95-103.

[6]陈晓艺,覃婕,郑永杰,等.“有农社区”发展模式调查研究[J].现代园艺,2017(17):21-23.

作者:乔治 黄君怡 张新平 张震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