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空间设计中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空间设计中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空间设计中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应用

【摘要】地域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独有的艺术瑰宝,作为现代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正发掘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保护地域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通过倡导文脉与场所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深入论述地域特色文化如何在现代空间中结合设计和传承运用,为地域性场所的建设提供一些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地域文化;空间设计;文脉传承;展示空间

一、地域特色文化的时代成因和美学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共同组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因其独特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亚洲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域性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延续的过程,通过建筑遗址、花纹图样、文献史实的记录,可以在设计中体现地域的历史人文背景,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多样化的时代造就了不尽相同的美学价值内涵,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晋文化、仰韶文化等都是独有韵味的历史沉淀。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空间设计中的文化环境日趋完善,空间作为文化的载体,只有与参与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可以说这个建筑是有灵性的。在雄伟壮丽的黄鹤楼上登高望远,能切实体会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送别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引发人们对江心寺高耸入云非凡气势的向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

二、地域特色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最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空间设计是展示空间类设计,城市规划馆、博物馆、美术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展示空间既是人文历史的精神寄托,又是对外沟通的窗口。我国已建成众多文化展馆,展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属性和风土人情,大部分的空间设计能够根据其发展需求建设符合自身的展示空间和空间布局。近年来,在文化场所的建设中,逐渐出现了“大杂烩”“崇洋媚外”等不良、趋同的现象。针对设计手法千篇一律、空间形式孱弱、文化表现模糊等不足,提升空间还很大。

三、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现代空间设计

(一)符号学领域符号化和抽象性的建筑元素是地域文化的变形概括,是连贯古今的标识性视觉信息。将信息作为符号,进行有机规划建设,既需要民族的审美,也需要时代的创新和表达。保存连片的民居村落,混合有文脉传承的新创造,为保持地域乡愁的新型城市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现代空间设计可以从作品名称、色彩设计和材质选择上赋予建筑象征性意义,呼应设计主题,与空间实际去对话。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是对事物的提炼优化,在建筑的物质材料和精神象征方面建立了若有若无的联系。现代空间环境建设是具有整体性、开放性、传承性和互动性的多种空间要素的集合,本土的地域文化与空间的特征和功能相匹配,才能推动和促进地域文化和展示功能的实现。

(二)场景性设计情景再现的设计手法在展示空间中应用比较普遍。相比于平铺记述,叙事类的表达手法更能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本土文化,有更加真实的参与感。南京博物院的民俗馆就通过还原场景来定格历史,这里有火车站、邮局、中药铺等可履行实际功能的实体店铺,商贩和戏台的设置也丰富了感官体验。其匾额、器具等均是征集来的民国文物,每一个实景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对建筑场景或者生活形态的真实描述,再现当地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交融的实时画面。加上灯光、声响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参观者完全沉浸在该馆所营造的文化意境里,实现人与环境的交互式体验。

(三)材质类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大都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在现代空间设计中也在逐渐寻求与地域文化和思想融合的平衡点。我国文化空间的建设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细腻且有张力的建筑材质是对自然人文的具化表现。王澍主建的富春山馆通过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文化的创意利用,对中华文化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在建筑本身的整体构筑中呈现了近山、次山、远山互相照应的空间表现手法,打造了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格局。通过复杂的倒模工序和巧思设计,使墙面充满了纹理感和力量感。富春山馆的设计重现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所表达的人在自然中栖居,在山中亦在馆中,在眼前亦在天边。

四、结语

地域特色文化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传承创新,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是有一定功能性的地区文化窗口。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内涵,结合现代化的审美,提升空间的历史厚重感,推进城市形象的建设。在社会建筑发展趋同的大环境下,强调设计语言,超越区域局限,不断完善回归本源的设计范畴,使中华优秀文化在空间的承载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徐菲.地域元素在现代展示文化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109-115.

作者:陈华新 王芳惠 顾恬恬 刘万萌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