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空间设计可持续理念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空间设计可持续理念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空间设计可持续理念的应用

[摘要]可持续理念在空间设计的应用经历了相对简单的生存与适应到更加复杂的微缩与持续等多个渐进过程,而内涵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丰富并扩展。将可持续理念应用于文化空间设计不仅具有强化教育的作用,也有助于发挥文化传承作用。而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除了应当兼顾实用性与教育性,也需要兼顾本土化与外部因素的吸收,同时结合历史与现代,形成统一与长期战略。

[关键词]可持续理念;文化空间;设计;应用

可持续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简称,最早出现于二十八十年代的自然保护国际联盟组织IUCN。其后,由联合国主导,世界主要国家相继派出科学家与官员共同组成联合调查委员会,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系统性研究,形成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就可持续发展给出最终定义:“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这一概念着眼于针对环境质量的投入及其相关活动,以及此活动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收入的作用。五年后,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主题为“环境与发展”的全球首脑会议,颁布了名为《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报告,从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了可供具体操作的指南。

1可持续理念在空间设计领域的演进过程及主要内涵

在空间设计领域引入可持续理念是一个从相对简单到逐渐复杂的渐进式过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园林设计师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生存与适应的基本目的,意在说明空间设计领域中的可持续理念包含的内容为满足生存需要和改变人类及自然的双向调整达到双方的互相适应。与此同时,建筑师索勒里则在其出版的《阿科桑底:城市实验室》一书中提出了更加复杂的“微缩-持续-自容”原则,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可持续理念指导下的空间设计并使其更加复杂化。这一原则中不仅涉及到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能量资源与时间与空间等更加精心地充分利用,也包括充分兼顾其他事件和事物的变化,并不断延续时间与变化的维度,而集中化则是这一原则的具象化展示。而在两位前辈的设计思路基础上,设计师埃姆巴兹则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城市”理念,也就是将曾经只作为附属与陪衬的花园与绿化融入空间设计的主体部分,使自然元素成为与空间主体密不可分的组成。

2可持续理念在文化空间设计的应用价值

2.1强化教育作用

从可持续理念在空间设计领域的发展过程与内涵变化不难发现,具有先见之明的有识之士不仅通过著书立作阐释自己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见解,而且正在不断努力通过设计活动的实践让更多公众与受众理解、认同并接受自己的主张。因此,无论是以文字形式还是以设计作品的方法向公众传达,可持续理念都是一个需要由少数人向多数人展开教育与引导才能逐步在整个社会形成共识的教育结果。从这一角度讲,文化空间设计活动不仅是纯粹的技术劳动,同样具有文化教育作用。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应用可持续理念也是具有强化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先进思想观念的教育作用。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国家”的美誉。这不仅是指新加坡在物质环境层面的一尘不染,也指新加坡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自觉。而新加坡因为极为狭小的国土面积而成为最早也最积极践行可持续理念和绿色城市理念的国家之一。比如,新加坡每座高层建筑外墙都被不同品种和尺寸的绿色植物所覆盖。在面积相对较大的阳台转角处往往种植着常绿乔木或灌木,而楼层之间狭小的空隙则被诸如爬山虎之类的攀爬类藤本植物密实地遮盖,而在面积更大更平坦的楼顶则无一例外地种植着装饰用绿植与易生长的蔬菜水果。正是由于日常生活目力所及之所皆是绿色与自然元素,新加坡人才从小形成了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才能自觉自愿地践行生态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2发挥文化传承作用

文化空间设计的着眼点既有空间也有文化,既要在空间设计活动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又要以文化彰显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与艺术美感。而这类设计不仅是要满足使用者的客观实用要求,也是为了提升设计面向不同年龄层受众时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而就在越来越多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空间设计的文化性不断提升认知与理解程度时,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代际间的传承,这也就是文化的传承过程。显然,当可持续理念应用于文化空间设计活动时,相同的文化传承作用也在不同程度地得以发挥。这既是以可持续理念不断丰富空间设计活动文化性,也是通过文化空间设计活动进一步发挥可持续理念的文化传承功能。

3可持续理念在文化空间设计的应用策略

3.1兼顾实用性与教育性

无论是否附带文化属性,空间设计的原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使用需求,文化性是在使用需求基础之上的叠加。因此,将可持续理念应用于文化空间设计时首先不能脱离其实用性的本质要求。但可持续理念在定义中既已明确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共同需求,因此,这一实用性要求还需秉承够用原则,即避免不必要的修饰或过度装饰。例如在展览馆或图书馆等文化空间设计时只需满足展品陈列要求即可,毋须添加额外装饰品。这既是为了全力突出展品的中心地位,最大程度避免非展品分散受众注意力,也是为了减少一切不必要装饰的资源消耗,从而实践可持续理念的主旨倡导。同时,文化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及其对可持续理念的应用也需要贯彻其对公众负有的教育职能,也就是在实用性基础上发挥教育功能。比如在需要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隔断材料选择上,传统设计模式常见大量金属、混凝土、实木或矿物质等形成的不可移动隔断材料。一旦出现需要调整区域划分的情况时,这些固定装置多半会被彻底损毁。由此不仅造成大量珍贵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原有空间的重新布置造成难以估量的时间与资源消耗。可见,使用轻型、可变材质组成的移动式隔断更加符合可持续理念的要求。这其中以绿植装饰较为适宜。选择绿植装饰的优点首先在于其可选择种类极为丰富,比如既可以是相对大型的常绿乔木或灌木,也可以是中小型草本植物;既可以是自下而上的盆栽,也可以自上而下悬挂垂落。其次,绿植装饰移动性极佳,无论是盆栽还是悬挂都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重新规划设置。再次,绿植装饰既有助于营造贴近自然因素的环境空间氛围,又有利于改善人造环境的空气质量,这些都对公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教育作用。

3.2兼顾本土化与外部因素的吸收

自大航海时代起,人类便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固然使人类社会实现了越来越多资源与文化的交流互动,加速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然而,伴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往往也是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破坏乃至毁灭。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外来物种入侵。比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百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物种入侵中,我国就已发现了五十种。这些外来物种入侵不仅给各行业造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同样给维护生物多样性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阻碍。因此,在文化空间设计中应用可持续理念还需要秉承本土化原则,充分选择和使用本土原生的资源与素材。一方面,本土化设计也是可选择目标最多、原材料价格最低和运输时间最短的设计。另一方面,立足本土的设计往往也是最易获得受众认同与接受的设计。这是由于本土化设计中的各项要素通常经历了长期生产生活的检验,具有更高的文化融合性与契合度。比如中国园林设计就存在极为典型的地方特点。北方以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为主,南方则更多以文人墨客私家园林的婉约秀美见长。立足本土固然在取材、降耗、增效各方占尽优势,但从博采众长的创新角度考虑,对外部优秀设计因素的吸收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采用双层玻璃隔热保温的理念;采用不规则外形实现全方位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理念;以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外墙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的理念等。这些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与设计师多年来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的新思想与新方法都可以用在现代文化空间设计中践行可持续理念。

3.3结合历史与现代,形成统一与长期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也不损害未来人需要,这种思想显然具有更加漫长的时间性特点。将这种时间性融入设计,同时应用可持续理念,这就是结合历史与现代,形成统一与长期战略。这一点在拥有历史遗迹或遗存元素的文化空间设计中更加重要。比如全国各地古建修复领域遵循着“修旧如旧”原则。一方面,古建筑承载着漫长历史文化发展形成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积淀,需要后来者全面继承并弘扬。另一方面,除了部分用于博物馆展览用途的古建筑修复可以相对弱化其使用功能,其余仍有不少需要满足现代人居住的现实要求。因此,具有相似特点的文化空间设计就应在尽可能保留历史文化原貌的同时补充具有现代实用性的材质或器具。而为进一步满足实用性与安全性的潜在要求,这些设计还应适度预留管线或通道类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设计的统一并可长期发展。

4结束语

传统模式下的空间设计往往相对侧重于实用性、装饰性等相对功利层面,即便涉及到文化也仅限于人类自身的消费需求,而对于环境及外部世界的保护或发展有所忽略。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对环境的过度索取与破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制约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诱因,这也是促使人类对过往生产与生活方式加以反思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文化空间设计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是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顺应,也是以科学发展观应对环境与发展危机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理念本身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之间存在高度契合,是新形势下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而在文化空间设计中应用可持续理念不仅有助于设计思想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趋势,而且有助于设计实践以生态视角为主导实现全面优化,进而发现一条更加符合区域实际又高度个性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津奕,张建.可持续理念在文化空间设计的研究[J].城市规划(增刊),2019(33):30-31.

[2]勒路明,卓景龙,罗瑞章.可持续理念在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9(3):8,1.

[3]闫利雅.可持续理念基础上的文化空间设计:空间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9(8):21-22.

作者:王琳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