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空间设计中文化意向的表达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建筑界传统建筑文化异军突起,园林艺术堪称一枝独秀。在现代经济社会,如何将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现代版的诠释,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应提上议程。文章通过分析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取景、材料以及色彩的选择等方面,配以图文,折射出深入其血肉的传统设计文化中形和神的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建筑;材料;色彩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常利用曲折变化的路线串联园林中的空间,核心空间是庭院,被用来组织和联系其他空间,目的是创造园林中独特的景观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园林的庭院在建筑工业化盛行时期曾一度消失,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庭院重新受到重视,人们将其广泛引入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中,以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的框景等构景手法被广泛运用于私人住宅或者酒店等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了独特的景观空间,提升了消费者的品位。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说:“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吸取这种精神并在现代活用才是继承传统的真意。”无疑,他强调的是神而非形。在空间设计中,对文化意向的表达策略应提上议程。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它堪称经典。展厅多处巧妙运用了框景手法,主庭院是苏州园林艺术精神的延伸,但它不是古典园林的简单复制,而是将中国传统神韵展现在现代形式中;它对苏州园林的布局和构景手法进行了一次现代性表达,既符合当代审美,又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了传承。
1传统园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1体现苏州园林的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是中轴对称的,中国传统园林则以功能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穿插不同形式的空间,旨在延长游园者在有限空间内的游览时间。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它对现代建筑尤其是苏州地区现代建筑的直接影响就是其极有特色的建筑布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平面布局能明显地看到苏州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子,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外围的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传统建筑艺术,整体建筑群又与苏州市区的道路规划相协调。其在内部构造上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和分配,产生了多层空间的效果。比如展示空间东西两侧皆有,功能上体现出轻重缓急,参观者也有聚有散;除了主体建筑内部的室内展厅,室外的庭院中也有展厅,给参观者一种“天外有天”的感觉。
1.2效法苏州园林的空间序列
合理组织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效果。苏州园林的空间多,视点也多,而且具有连续性变化的特点;精心营造空间,可以赋予该空间内各个区域的景观以新意,如同一幅画中有画的山水画长卷。苏州园林非常善于划分和组合空间。如用主体建筑区分出前后院,用院墙、回廊和假山在大空间中分割出小空间,以求空间利用最大化。又如,门外有洞,洞中有窗,透视可以延伸有限的空间。苏州博物馆新馆在空间设计上运用了具体的门、墙和不具体的几何形状,将其内部空间划分成为几个相关联的“子序列”——入口部分是用具体的门和墙划分出来的空间,呈环形的中央大厅部分和起到串联和中心辐射效果的西部展厅部分是用不具体的矩形和八边形等几何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划分出来的空间;观赏路线似有似无,凸显了距离感,塑造了视觉上的亲和气氛,让人感到空间的延伸。这里成功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式空间序列形式。
2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2.1入口大门的古典与新意
苏州园林常运用框景手法,即以建筑中的门窗作为框架,将园林中的优美景观收入其中,可以从多个层次限定和延伸空间。虽然园林内的景色本与整个园林合一,但被收进框内之后,因为部分被墙体阻挡,而核心部分得到了凸显,就只展现其自身魅力而与外部环境隔离,并且产生了距离感,作为天然镶边的框是使空间产生变化的根源。苏州园林中常见有月洞门,透过月洞门可以看到远方墙体上的窗,框中有框,形成了虚实结合的空间,达到空间延伸的效果。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入口处是一座沉稳对称的自动门,外方内圆,自动门里边是大厅;透过自动门看大厅时视野开阔,可以直接看到大厅顶端的玻璃幕墙,将极远处庭院中的景色收入。这里就是采用框景手法,而且框中有框,层层渗透。框景手法所构造的景色是变化的,与直接观景的效果明显不同,不但深远,而且韵味无穷。可见,将传统园林的构框手法运用于现代建筑,可以增加其文化内涵(图1)。
2.2主庭院中亭子的古典与新意
中国传统园林非常重视庭院的作用,通过庭院的合理布局,在园林中进行室内外空间穿插,能够将园林中的建筑与景观联络起来,浑然一体。常见的形式是在建筑群落之间设置庭院,用亭台楼榭等元素将庭院景观与建筑糅合在一起。古典园林的庭院中常见亭子,面积较小,有顶无墙,既可点缀园林,又可供人休息避雨。庭院这一核心空间在现代建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亭子也备受青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有静态的水面,水上及水边有各种景色,相得益彰;以此为中心,四周环列传统建筑群与现代建筑群,形成了内聚格局;而位于水中央的亭构成了一个视觉的焦点,再一次形成了向心力。主庭院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精华,内外环境协调,建筑风格是苏州园林的延伸,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现代版诠释(图2)。
2.3片石假山的创意表达
因为苏州园林的造园者多是文人士大夫,苏州园林很明显受到了文人山水画的影响,假山便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山体可以分割园林空间,分别布置景物,充分利用空间,正符合苏州园林建筑布局的精神。传统园林假山取材于太湖石——长时间受到侵蚀的石灰岩,晶莹剔透,形态各异,富有天然之美,非常适合用于布景。不同于苏州园林,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设计是几何图案式的简洁风格,所以在假山设计上没有采用皱、漏、瘦、透的太湖石,而是以大小不一的石头排列堆砌的,前方是水面,后面是墙体,呈现出层次和轮廓。片石同样取自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用水阻隔人与石,游人不能参与其中,保持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气氛,远观的意境更妙。这里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继承,形神中更重视神,是一种现代的创意表达(图3)。
3材料的现代选择与色彩的历史延续
3.1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融合
传统建筑材料包括切割打磨的天然木、石和取土烧制而成的砖、瓦。木不但亲和,而且能够再生,反映了传统文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石有较大的自重和较强的硬度,很长时间都不会失去自身特点,常见于陵墓和其他纪念性建筑中。砖以承重为主,瓦用来防水,较之木、石,人为干预更多,因而更有形体姿态之美,被成功运用于秦汉。这些材料都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版的苏州园林中。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较多且很成功的现代建筑材料是钢和玻璃,但其也巧妙地结合了传统建筑材料。苏州博物馆新馆摈弃了中国传统的木质梁架结构,采用钢结构,这样便克服了木材料容易遭虫蛀的缺点;再用优质木材镶边,便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主建筑的屋顶上有遮光条,玻璃材质的顶棚天窗带有几何图案,阳光照射进来会形成树影效果,有一种在室外的感觉,框景手法在这里又一次得到运用。苏州博物馆新馆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结构的样式,又结合了新材料和新工艺,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便有了与众不同的美感[3](图4)。
3.2用材色彩的延续——黑、白、灰
色彩构成建筑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多元,审美心理有异,颜色不同,含义也不同。在中国南方民居和古典园林建筑中,黑瓦、灰砖、白墙是最普通的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气息,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黑、白、灰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主体色彩。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主黑、白、灰三色,与中国传统园林和苏州传统民居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屋面采用了具有现代气息的黑色花岗岩石材,而非传统的黑瓦。花岗岩石材被加工成菱形石片,铺砌起来,不但立体感极强,而且在色彩上体现出了技术的进步——因为其黑中带灰,所以雨天呈黑色,晴天呈深灰色。设计者考虑到南方天气的特点,在色彩设计上相应改动,便达到了一材两用的效果。墙底端也是这种材料,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结语
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贝聿铭先生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苏州传统建筑,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充分吸收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和构景手法,赋予其古典美;并根据时代环境进行调整优化,在建筑材料选择和色彩定位上寻求现代表达方式,并且重构了苏州传统梁架结构的营造法式,传统的“神”洋溢在现代的“形”之中,正印证了安藤忠雄所说,真正继承了传统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布局、构景、选材等设计艺术影响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风貌。在现代空间设计中借鉴传统的设计手法,进行新的诠释,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优化。古为今用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包括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内,大量优秀的本土建筑范例以崭新的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繁简,主旨都是唤醒大众的审美,有意识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而在其中起到作用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求实作风。
参考文献:
[1]沈禾薇.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式酒店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5(2):76-78.
[2]刘宇霆.浅析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原则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建筑的影响[J].居舍,2017(8):74-75.
[3]胡玉然.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J].美丽时代(城市版),2019(1):19-20.
作者:程学四 单位:上海坤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