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验下的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探索体验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体验设计与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关联,进而研究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在体验视角下展开的设计原则和策略。以体验式设计的视角对多所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调研分析,研究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从交往过程中的多空间、多角度、多维度展开体验性设计建构研究。推导出其空间需求特性以及类型,最终提出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体验式设计原则。为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互动性;体验视角;环境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愈发强烈。对学校类建筑而言,其活动中心的设计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师生们需要“开放性”、“多样化”、“生态性”的公共交往活动空间来丰富课余生活。因此,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互动性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引起更多相关人士的关注。从体验设计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互动性设计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挑战和变革。本文将结合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与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目的,总结分析当代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特征,明晰当代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背景
(一)体验式设计理论概况体验式设计的主要宗旨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创造人性化的设计,是环境设计中所倡导的核心内容,并且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功能的体验、空间的体验、文化的体验和服务的体验等。如图1所示,在其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以及审美体验的概念和分类下,体验式设计拥有多种特征以及途径,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在当下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中需要认真考察目标人群的多方面需求,总结当下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参考内容,这决定了为师生提供什么样的空间体验,故体验式视角可应用于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设计中。
(二)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发展概况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统一认识是“礼堂”式建筑,建筑功能基本可以定位为“文化活动”的单一功能空间[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发展迅速,但同时由于这种建筑类型从教学内容上与其他建筑相比,发展时间和经验相对较短,而且在规划设计上,对于广大师生来说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支持,因此在现代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中更需要以体验式设计为手段进行[1]。
二、体验式设计与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关联性
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是承载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空间体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参与个体的整体心理诉求[3]。而体验设计一直是强调以人为核心,人是生活在具体环境之中的,不仅在空间环境中体验感受,而且具有体验特殊空间环境的需求,人的感受是最为重要的[4]。因此,设计从体验的视角出发,讨论现代高校活动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在于:将体验设计的理论与当代高校活动中心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关注在学校中师生和交往空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将二者和谐统一,达到便于师生使用,并增强交流的目的,平衡人与物的关系[6]。
(一)空间感知性在体验式理论下,针对高校师生的参与性质而言,空间的娱乐体验是师生被动的参与交往空间的内容,通过体验式的设计去被动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增加交往性,例如交往空间中的体验式展示空间的展板等设计,师生是想去“感知”。
(二)空间学习性空间的教育体验是师生主动参与并且吸收体验式设计中的知识,主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在空间内进行荧幕显示及墙面内容展示,将所授予的知识展现出来,人入其中体验整个空间的营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便进行了学习的吸收,师生是想去“学习”。
(三)空间参与性空间中逃避的体验是师生主动参与并且融入其中的,“逃避”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积极地态度,沉浸在这个体验式交往空间的设计中,短暂的远离自己不开心的事物,短暂地逃离枯燥乏味的生活,放弃紧张的工作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得到短暂的愉悦并进行知识的输入,师生是想去“参与”。
(四)空间向往性空间的审美体验是创造具有优雅审美的交往空间,让人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感受美与快乐,是体验者被动参与、主动融入的空间,是师生的“向往”。
三、结合体验设计理论对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探索
(一)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调研1.天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调研天津大学大通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新校区内,坐落在新校区主轴线的尽端依水而建,建筑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空间划分采用分散式布局。其中一部分为功能性空间,在分区上作为主体的艺术排练室和社团活动室被分在了学生活动中心的一层,少部分的空间设置在二、三层,在动静划分上,声音较为吵杂的各类乐团的排练室设置在集中而且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免干扰到其他需要安静环境的社团活动室。另一部分为公共交流空间,主要由一层的入口门厅,二层的陈列大厅、多功能厅和中庭等部分组成,门厅空间开阔,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通透、开敞、流通的集会场所。从体验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空间划分功能明确却又不相互干扰,使前来的师生在所处空间内有良好的感受。2.南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调研南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设计灵感源自南开大学著名的校花西府海棠花。在空间的划分上同样采用分散式布局,从右至左逆时针分布ABCDEF六个区域,其中“海棠花”的两个“花瓣”被打造成为一个279座音乐厅和一个801座大剧场。主要礼堂及音乐厅以及活动室独立分布于不同的建筑体量中。核心功能组织的首层景观庭院,结合两端环绕的内院直跑楼梯,串联起了一层到三层的公共空间和功能空间。从体验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划分和布局较好地利用了每个空间的特点,做到了空间利用与师生体验感受的最优化。3.多所高校活动中心室内空间分析同时团队成员对于北京大学、广西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活动中心也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的结果如(图2)。其中可以看到各高校活动中心的人行流线大多呈U形、分散式以及回字形分布,其环境特点以及空间分布也是主要考虑文化活动功能。现今各高校越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教育层面更是深入到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营造,但是在某些方面尤其是体验式交往空间的营造上仍然存在着不足。由此可见,在活动中心的使用中交流体验对于师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在高校活动中心设置体验式交往空间,强调空间的核心是师生,时刻关注师生的感受尤为重要。
(二)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需求1.自由舒适性需求交往空间的自由舒适性体现在“人人参与公共生活”,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动,独立且无外部压力的体验。空间上的体现是指容纳和鼓励交流活动的开放空间。而舒适性是营造空间的另一个必要条件,舒适自由的交往空间,可以提升师生在环境中的热情以及创造性,促进良性交往的形成。2.多层次复合性需求注重交往空间的自有舒适性是高校活动中心对人精神层面的一种要求,同时交往空间更要注重不同使用主体的多群体、多层次的需求。体验式的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到高校学生之间交往的行为特殊性,包括从私密空间到开放大空间的过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使交往空间更具活力,更加能诱发师生的情感与精神状态[5]。3.空间类型需求高校的交往空间是指在高校之间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自由交往、学术交流等活动空间。根据人的习惯、性格、处事方式不同,所需要的空间也不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一天中也会存在着不同的交往场所需求,并且交往的对象、讨论的内容也因人而异。所以这些都决定了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中主要包含:文化学术、社团活动、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服务管理、文化展览等。(1)文化学术: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活动中心是高校师生的“第二课堂”,在高校校园内有着丰富的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活动,这类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去获得更多更具有时效性的内容,因此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文化学术用途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2)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的学了丰富的知识文化学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较为感兴趣并希望掌握的技能和爱好,这也是学校学生去组建社团的原因,每个高校都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学生社团组织,规模、类型和数量都极为丰富,因此社团活动室用途的空间在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内也成为了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3)沟通交流: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是高校校园内几乎唯一的综合型建筑类型,其公共的空间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自由沟通的场所。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公共空间应结合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布置舒适实用的家具、具有创意性的展示设计,更好地激发了公共空间活力,设计出能让学生驻足交流的空间场所。(4)休闲娱乐: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较于高中时来讲会多很多,因此大学生在简餐、咖啡、电影等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大,在休闲放松的同时又相互联络师生感情,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因此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公共型建筑应设有休闲娱乐空间。(5)服务管理:当下,在高校中大多设有心理辅导、奖助咨询、票务办理、招生就业等服务部门,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内设置集中的服务管理空间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解决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事务,带动活动中心和整个学校校园的人性化关怀。(6)文化展览: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除了上述的功能组成之外,展示展览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展览展示空间学校师生和外来参访人员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学校的校史校情、师生的学术科研成果、榜样的先进事迹等,这样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心进行其他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参观展厅作品作为一种放松学习的方式,因此文化展厅的空间类型也是活动中心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
(三)高校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体验式设计原则1.互动参与性原则体验性以人为本,同时围绕着人的参与展开,所以互动参与性原则尤为重要,它是体验式设计的最根本特质。对于交往空间的设计而言,要更加注重体验性和人的参与,可以结合装置艺术等多种设计手法,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引导,让师生参与互动,从而进一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产生校园中交往空间中更加新奇的思想碰撞与不同层次的体验感受。2.授学教育性原则在各式各样的教学建筑中,高校的活动中心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多功能、多样性的建筑,其功能既与其他建筑有共同点,又区别于校园中的其他建筑。共同点在于活动中心也是校园历史文化以及多维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沟通、交流以及学习的场所,(如为校园的文化活动、历史活动、集体学习等提供大型空间)承载着校园特殊的意义存在,具有特殊的授学教育意义。体验式视角下的活动中心交往空间应更加注重建立教育氛围,遵循校园教书育人的原则,有意识的去强调,去展示校园历史、文化以及校园特色教育体系。3.场所精神性原则场所精神的概念源于古罗马,具有比场所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容,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特殊性。场所精神不仅局限于场所的概念,更是人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自觉获得的一种精神归属感,是更加具有意义的空间感的表达。而在高校活动中心这个校园的活动场所中,交往空间不仅是一种师生聚集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的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沟通交流的具有场所精神的交汇点。因此在体验视角下的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应该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感受的参与和表达,将校园空间与师生人文要素相统一,在此原则下,高校活动中心的交往空间才会拥有更加深层次的精神感受和体验,从而具有场所精神。
结语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的场所。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师生对高品质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强,同时对空间设计及布局的体验要求也逐渐提高。通过对现有空间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判,未来我国高校活动中心的设计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其中的交往空间应满足自由舒适、多层次复合的空间类型需求,将互动参与性原则、授学教育性原则、场所精神性原则应用其中,以提升高校师生在学生活动中心的参与感和舒适性。希望此文能为我国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使未来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能更加符合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方向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毅杰,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2]张念丽,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4.
[3]周腾,从体验设计的视角浅析当代展示空间的特征[J].艺术科技,2018.31(04):108.
[4]张婧婧,王渤森,关于高校图书NE.Ref馆体验设计的思考[J].设计,2018(11):46-47.
[5]唐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功能与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5.
[6]派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陈岩 张萌 胡沈健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