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特征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特征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特征浅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消费文化的扩展,城市中可供人们观看的空间属性被极大地发掘和使用,原本过程性的空间也被从幕后移至前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以独特的展示方式来吸引观看,与之配套的展示设计也进行了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逻辑的迭代。因此,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实体空间和线上的虚拟空间,成为展示设计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服装展示设计为例,不仅需要在适合的空间中更好地呈现不同款式服装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还要在卖场中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与购买欲望。霍美霖撰写的《服装展示设计原理与实践》一书,不仅从理论建构方面讨论了观看与被观看、场域与受众的问题,还通过具体实践将展示设计划分为具体的若干项目加以阐释。

《服装展示设计原理与实践》一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从展示设计的角度介绍了服装展示设计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则提炼了在服装展示设计中具有规律性的原理。作者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人在展示空间中的相关问题,并对于服装展示的“定位”和“定场”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三章从服装展示设计实践的视域,梳理了设计的流程和条件,突出前置规划与设计材料。第四章讨论服装展示设计与空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性将空间分为平面与立体两类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艺术手法的运用问题。第五章讨论了服装展示设计的色彩问题,包括设计的原则与若干技巧。第六章讨论了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服装展示空间——橱窗,从风格的角度讨论模特、道具、照明与色彩等问题。第七章讨论了服装展示陈列设计的相关问题,特别是服装展示的动态陈列。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讨论了照明设计与道具设计相关问题。

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特征,是展示设计师与观者通过服装及其他配饰进行交流的一种空间形式。而展示的对象也不限于服装与配饰,还包括空间本身和为了烘托氛围而使用的道具和灯光等。作者认为服装展示设计空间不仅与建筑空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还具有“象征和表现主义的雕塑精神”。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为服装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设计手法。从交互设计的角度看,空间中更加灵活多样的结构为服装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从概念上讲,当下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特征与传统的服装表演拉开了差距,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这一领域,将会出现一个空间可以随着时间和对象不断做出改变的视觉形态。

所谓展示空间,空间的使用是为展示目的服务的。展示与空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展示空间是展示设计的重要发生场域。服装也是对于人体的空间形塑,因此书中谈论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时着重强调了对于人体工程学知识的运用。此外,服装展示设计空间中存在两种空间,一种是物理空间,是由服装本身、展示道具与展示区域构成的空间;另一种是感知空间,也就是观众能够感受到的空间。这两种空间就如同住宅的建筑面积与使用面积一般,但是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心理学层面上对于陈列、色彩、材质和灯光的感知,这些都会对空间最终的呈现产生影响。而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并不总是被人们主动关注,空间需要主动地结合服装所要传达的价值理念吸引观者。因此,把握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特征显得尤为重要,空间的扩散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服装展示设计的呈现方式。

服装展示设计空间不仅包含服装的展示空间,还包含了交流空间、休息空间与带有管理属性的过渡空间。因此,《服装展示设计原理与实践》一书从统筹整个空间出发,将服装展示空间划分为外围空间、陈列空间、销售空间和演示交流空间,同时又提到了共享空间(过渡空间、通道空间、休息空间)和服务设施空间。这其中的部分空间虽然并不涉及到对于服装的直接展示,但是在设计手法上也有营造出连贯的视觉氛围与分割方式。作者基于上述划分方式提出了空间规划的原则,即便于消费者自由出入空间、便于服装的管理与销售,与服装展示的有效性。因此,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特征体现在对于服装消费者和服装管理者的两种流线的设计,这其中既有相互重合的地方、又有相互分离的功能要求。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对于空间的划分主要还是基于商场、直营店铺、展会等商业场所,而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也十分多元。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等非营利性机构对于服装展示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举办的展览“中国:镜花水月”,就涉及到古代文物与现代时装的并置展示;海南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和举办的展览“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在展柜内复原了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女性服装。因此,对于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而言,外围空间、陈列空间与交流空间应该是核心部分,销售空间并不是一个必要的空间组成部分。但是作者从整体性的视角讨论问题,特别是注意到了共享空间也是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的一个规划内容。但是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共享空间往往是在建筑设计的阶段就已经完成,服装展示设计空间只能与共享空间进行协调。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特征体现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功能属性,同整体的建筑空间要相互协调。

“整体统一、互为呼应、引领导向、风格鲜明”是服装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设计要求上要注重功能性、审美性、精神性与时效性。风格鲜明的原则与时效性的要求,表明服装展示设计空间需要随着潮流进行变化。例如时尚界会选择春夏与秋冬进行新的服装设计发布,服装展示设计空间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精神性”的要求,则需要设计师具有艺术家的思维,从技术感性的角度进行空间设计。此外,通过以上作者的概括可以看出,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的总体特征是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即被分割的整体空间中不同元素会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进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所以在设计上要注重对于不同元素的归纳与整合,注重借鉴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以明晰尺度。作者对于服装展示空间设计要求与原则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商业空间,除此之外的非营利性公共空间还要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明确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特征十分重要。

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的突出特征是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因此设计手法的使用要着重塑造空间的艺术气质。书中列举了九种具体的艺术处理手法,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

实景空间手法要具体地模拟某一画面或场景,既可以表现一种瞬时性,也可以表现一种共时性。对于这种空间的设计目的在于让观者从中感悟到具有叙事性的情节,用较为真实的画面让观者触景生情。借景空间手法需要巧妙地寻找空间种物体的相似性,结合视觉心理学引导虚拟空间的生成。其常用的设计方式主要是借助投影、镜面等媒介,使用开窗、全透、掩映等方式对空间加以局部改造。共享空间手法往往用于大型空间的设计,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手法可以与借景空间设计配合使用,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共享空间艺术效果的实现,主要使用色彩渲染和造型叠加的手法,对空间进行开合与围闭的处理方式,并且把室外空间引向室内。错视空间手法利用了人们的“视错觉”强化内心感受,如颜色的收缩与扩张性、形状的暗示性与象征性等;设计师要深入理解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对于艺术与视知觉的研究,注重空间中各元素之间的平衡、运动和表现。拟人空间手法的运用比较特殊,书中列举了象征、幽默与夸张三种文学修辞的方法作为空间设计的手法,使用图形暗示某一意向,营造出戏剧化的效果,从而引发观众的联想。动态空间手法主要是借助动态化的陈列设备,实现带有表演性质的效果。但是动态空间手法并不等于讲解、表演等动作,而是要将动作的发生与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提到的“活态空间手法”与错视空间手法、动态空间手法多有重合,但是更强调使用具有如光线、音响和悬垂物等物体对空间进行分割,让空间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增进生动活泼的效果。母子空间设计手法要求对于空间进行大小与功能方面的区隔,从而具有领域感与私密性,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迷幻空间手法追求让观众不同于往常的幽深、神秘感,使用扭曲、倒置、错位等方式挑战观众的日常经验。这种处理手法往往配合具有实验性与个性化的服装设计,比较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从这些多样化的艺术处理手法来看,服装展示设计空间具有很多可能性,几乎可以容纳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设计手法。

在设计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服装展示空间特别值得关注。例如对于通道的设计往往被认为与服装展示设计无关,但是作者会关注人们在入口、试衣间等容易造成拥挤区域的设计。正是因为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特征具有融合性,因此从整体效果出发对于空间中的通道进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作者从内空间联系、内外空间联系与空间渗透的三种角度,对于观众视线的流动性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观者在开放式空间、半开放半封闭空间与封闭式空间中的心理感受。服装展示设计空间要能够让置身该场域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自由地关注不同区域,这体现出最大程度减少视觉障碍的空间特征。而对于这一类空间的处理方式,可以借鉴建筑设计对于“灰空间”的研究。从照明的角度来看,作者又从整体照明、重点照明与装饰照明的角度,从空间的动态到静态的转化进行了讨论,从对于灯光物理性质的分析扩展到对于光影艺术效果的呈现上。在有限空间向外不断地延展中,照明设计也需要统一的服装展示空间语境当中。

当下中国服装业正进行产业升级,世界服装品牌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二者之间的交流、重叠在今天是如此得明显。而基于服装与空间视角的展示设计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服装展示设计原理与实践》一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将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除室内空间设计思维之外,还关注到了人体工程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识别空间特征的重要工具。书中描述了翔实的空间设计细节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阐释,便于读者理解服装展示空间设计的方法。该书对于服装展示设计空间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激发创新意识,为当代艺术理念的引入创造更大的空间,为设计理念更快、更准确的传递提供新的可能性。

作者:马飞 孙伟 单位:北京吉利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