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刍议学前教育机构植物的空间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刍议学前教育机构植物的空间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刍议学前教育机构植物的空间设计

1空间尺度的设置策略

1.1适宜的生理尺度

一切功能在特定生理尺度的空间中才能被发挥出来。现今学前教育机构植物空间设计中,植物营造的空间尺度普遍都是以成人的生理尺度标准为依据,使学龄前儿童在使用中发生了很多不便,如屏障作用的植物种植过高,而对孩子产生压迫感;分隔作用的绿篱间隔太大以致失去空间向心感;观赏点设置过高,导致孩子无法获得植物的美感等。在设计中,应当针对不同的活动空间和设计意图,根据学龄前儿童生理数据调整设计元素的尺寸标准。常考虑的尺度有学龄前儿童的视线高度(包括站高和坐高)、学龄前儿童的伸展范围(包括步幅和臂长)。在植物构成的空间中,视线是形成空间感受的最基本元素,植物景观需要适宜的观赏距离和视线高度。在立面设计中,设计者要结合学龄前儿童好动的特点,设定不同植物立面尺寸来确定空间形式的开合或视觉焦点位置,不仅考虑学龄前儿童的站视高度、坐视高度还要空想或假设儿童走、跑、登、爬等活动时的视高。李秋英,邹志荣在植物空间设计时,从儿童视觉极限考虑尺度的把握,将理论上的视觉焦点与实际发生的视觉焦点重合,更好地实现了设计意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设计视高是在90~105cm之间。植物种植的平面尺寸的设计则要考虑学龄前儿童的步幅,以控制空间是否可达。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臂长则可以设计植物的枝下高度,当设计者希望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及其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时,应将植物设计成高于视线的绿墙的形式,并且使孩子们踮一踮脚或拨开树枝即可看到绿墙的另外一边,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又如通过在草坪转角或边缘种植较大面积的“地被+灌木植物”组合,可以强化空间感,易于造景并组织学龄前儿童活动路线,以避免学龄前儿童跨过、穿越、进入等活动对草坪的破坏。

1.2舒适的心理尺度

植物空间设计中,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对审美的需求影响着设计的尺度。3至6岁以后的儿童就开始学习群体关系。这需要学前教育机构的设计者通过构筑符合学龄前儿童审美的愉快亲切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条件。研究表明,儿童的亲昵尺度为1m以内,公共距离为1~3m,都比成人要小得多。所以在用植物营造亲切舒适的氛围时,枝下空间为1m左右的乔灌木就可以为儿童提供感觉亲切的尺度,可以形成玩耍、休息的功能空间;大灌木或小乔木围合的3m见方的范围即可成为一个儿童群体活动的空间。并且我们要考虑到必须要保留一定的通道和缓和空间,同时为孩子们创造或提供多种交往形式的活动机会。由此看来,自然式的“疏林草地+花境”的组合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提供较大且活动空间,通过低矮密植的小花境和围合较紧凑的乔木形成较小的亲切空间,更大的空间由外围较分散种植的乔木限定,形成疏密有致的审美区域,且该空间整体的视线仍然较通透,有亲而不挤,疏而不远的尺度。在这种设计中,植物种植的绝不能破碎,可以使用四角种植的方式,既明确限定了空间,又留出了中央充分的观景空间和活动空间,景观效果与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中不宜有道路穿过而破碎草坪空间,宜将道路设置于的地形后或林下,给孩子营造起伏宽敞的户外活动空间。

2体验场所的营造策略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植物空间自古就是人们对童年的主要记忆场所。为天天呆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孩子们设计一种近乎自然、充满野趣的植物空间,让他们在其中游乐,能够为他们留下深刻而美好回忆的体验场所,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2.1营造自然野趣的体验

结合起伏的地形,布置层次多、变化多的密林,种植种类丰富乔灌藤草,创造逼真的自然景观,吸引鸟类和昆虫,引导学龄前儿童感受物种丰富的自然、“探索”自然。例如,道路两侧设置花带、花坛、花境等装饰性小景,用低矮易触的花草的引起孩子们触摸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设置草坪,用少量遮阴乔木组织空间,点缀草花,创造一个引入阳光,让孩子们仰望天空,追逐白云的自由活动空间。此外,设立室外植物角或设置展示牌,其上对相应植物的叶形、叶色、花型、花色、果实、树形进行简明易懂的图画表述,丰富孩子们的植物知识。可由教师或家长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2.2丰富感官体验

将植物种植在方便孩子们观赏和感触气候现象的范围内,让孩子们观察花草在风雨中摇曳凋零的姿态、大雪压弯枝条的景象、感受狂风暴雨的威力、聆听雨打芭蕉与荷叶的声响等等。还可结合孩子们爱玩水的特性,在浅水池、小壁泉、小瀑布和跌水旁栽植雨久花(Monochoriakorsakowii)、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黄菖蒲(Irispseudacorus)等可在浅水区生长的植物。此外,可以适当采用“痕迹保留”手法造景把一些年代久远的玩具与植物造景相结合,如将弹弓、鸟窝等设置在树上,比如在植物丛中上留下小手印、小脚印;在植物围合的空间中绘制“跳房子”游戏的方格,这样不仅能增强学前教育机构的文化内涵,也能让来此接送孩子的家长回忆起童年的快乐往事,成为家长与孩子共同认知的、有归属感的场所。

2.3创造变化空间

植物空间的设计需要以“步移景异”的变化带给人们长久的观赏兴趣。由于植物和其它景观元素不同,它是有生命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形态、色彩不断更替,又具有时间上的变化。因此需要设计者在综合考虑学龄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空间变化进行多角度的展示。一是注重层次的变化。模拟自然界从密林至林缘的生长模式,乔灌木布置中间紧,两头松,产生自然的景观效果,并以类似的组合方式使两种植物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谐统一。布置简单的背景树种,凸显植物主题。借助林缘较稀疏的植物配置,引入光线,使不同层次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影的变化。二是考虑植物色彩的变化。学龄前儿童从家庭熟悉、安全的环境,融入到一个相对开放、陌生、繁杂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冲击与适应冲击的过程。所以在这些学龄前儿童活动的空间内,植物色彩首先应能稳定孩子的情绪,浅绿色系的植物就有这种作用。其次植物色彩设计应符合儿童的性格特征及观察世界的方式,色彩宜纯度较高并鲜艳,富有营造欢快、活泼的环境的作用。将开花的植物的花色设计成这些颜色对培养学龄前儿童乐观进取、奋发的心理素质,培养坦诚、纯洁、活泼的性格有益。例如,橙色、黄色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与和谐,所以设计中可采用该色系色叶树种或草花,如银杏、南天竹(Nandianadomestica)、金鸡菊(Coreopsisbasalis)、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等。也可以向儿童画学习色彩的搭配,以符合孩子们幻想中斑斓瑰丽的美好世界。

3适宜植物的选择策略

在学前教育机构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其安全性。不应选用的植物包括四种,一是带有毒性的植物,如夹竹桃(Neriumoleander)、凌霄(Campsisgrandiflora)等;二是有过多飞絮的植物,如钻天杨(Populusnigravaritalica)、垂柳(Salixbabylonica)的雌株、悬铃木等;三是有刺激性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如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等;四是极易招致病虫害的植物,如乌桕(Sapiumsebiferum)。对于有刺植物,如枸骨(Ilexcornut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野蔷薇(Rosamultiflora)等,发出难闻气味的植物,如苦楝(Meliaazedarach)等,以及果实为浆果的植物,如桑树(Morusalba)、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等植物,可适当考虑设计成由成人引导认知的区域,让孩子体验自然中的不良情绪,增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应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天真好奇特点,选用具有奇特形状和鲜艳色彩的叶、花、果、干的植物,以引起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尽量采用乡土树种,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低维护并且生命力强。

3.1乔木的选择

通过对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走访调查,学龄前儿童对于传统造园过程中高大乔木的注意力不大。因此上木不必刻意选择高大乔木,最好选用夏季能遮阳蔽日、冬季不遮挡阳光的阔叶树种,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如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e)叶形奇特,秋季落叶为学龄前儿童拾获,可引起儿童关注和学习;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其果落在地上,可成为孩子的玩具,深受孩子喜爱;银杏(Ginkgo)的根际萌蘖力强,长在“地上”的别致树叶,可以使孩子们不用攀高就可以观察银杏的叶子。

3.2灌木的选择

由于灌木的尺度相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更为亲切,也更便于观察。根据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园区部分草坪上,一些灌木通过修整,成为简单的几何体、动物形象、童话人物形象或卡通形象,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些具有美感、艺术性、情趣性的景观节点,对于学龄前儿童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些人造景观植物造型,大多也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室外环境中的标志物。此外,设计中可以选择春观其芽,夏观其花、秋观其叶果、冬观其枝干的四季可赏的灌木植物。同时要求树形、花色、叶色、习性等方面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物征。最理想的是给学龄前儿童留下深刻的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的植物材料,突出表现植物景观的同时,增加感受、认识自然的机会。

3.3地被的选择

孩子们热衷于一些小型的植物,不同色彩、造型的小型花草往往是学龄前儿童好奇的焦点。如荷包牡丹(Dicentraspectabilis)、蒲包花(Calceolariaherbeohybrida)、金鱼草(Antirrhinummajus)等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草花,还可布置由蒲公英、狗尾巴花、猫尾巴草之类无毒无刺又生命力强的野生植物绿地,更便于学龄前儿童在其中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

4结语

明代袁宏道曾云:“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而无往而非趣也”。学前教育时期,学龄前儿童活动并未达到充分的自觉,但他们通过不自觉的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也将作为其终生的认知。因此,应先充分了解主要观赏对象——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再在运用传统的孤植、群植等种植方式和框景、借景等造景手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考虑植物空间尺度、植物配置层次等,重视植物空间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构成具有整体性的小生态环境。通过优良的植物空间设计,最终形成学龄前儿童在户外自由自在地观察、采集、捕捉昆虫、追逐嬉戏等的活动场所,为他们营造植物种类丰富,景观优良的成长空间。

作者:杜春艳 张万荣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