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

摘要:随着当下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中碎片化状态的废弃用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用好这些废弃地是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案例,继而借以设计思维这一设计研究方法,思考探索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具体设计立意与设计思维,最终尝试以模块化单元的形式构建新型空间,以适应城市中不同尺度大小的用地,进而得到“一”系列与“二”系列设计模型,以期为城市空间废弃地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试图搭建起生态可持续性城市景观空间。

关键词:设计思维;微小景观空间设计;废弃地;模块化;可持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下城市实际可用地紧张,且成点状分散在城市各角落的现状,最终致使土地荒废弃置,无法得到统一开发。如何利用好这些分散的土地,使的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是当下所面临的一大困局。尽管就当下而言,这些废弃的土地是城市一大痛点,但不得不承认,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开发重点。由于其本身分散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整个城市,将这些土地合理运用,营造小空间设计,不仅可以使土地最大化利用发挥自身功效,同时也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肌理文化,由点及面,衍生发展。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提出的,由于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不同于原先的景观空间设计,因此借以设计思维这一方法媒介,从多维度、多向度切入,深入分析、思考、探索未来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路径。

一、概述

(一)微小景观空间设计

景观空间设计相较于景观设计,其更注重对空间感的强调。这是二者的最大差异。究其本质,景观空间设计就是对景观中的各“物”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营造一个功能合理、形式统一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空间效果。空间,既是观景的场所,也是交流的场所,更是互动的场所。本文所提出的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是基于当下城市可用土地稀缺且分布散乱的现状所提出的,一方面希望借以对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思考合理化运用当下一些被弃置的用地,另一方面也试图为长期压抑着的人打造一个景观视觉、情感体验、对话互动的自由空间。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相较于景观空间设计而言是景观空间设计的微缩版,抑或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小型空间再现。它可以只是一张坐凳,一盏灯,或者万千世界任一物品,它更强调空间的开放、自由,以服务人的需求,慰藉人的精神文化作为其设计出发的要义。

(二)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就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设计哲学,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形的思维存在。设计思维存在于每一个设计师心中,可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设计思维,只是有些设计师感受到了这种存在,并很好地利用这种存在,进而为设计服务,还有些设计师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一存在,但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设计思维作为一种设计中的思维意识形态,其思维类型相对多元,包括有创造性设计思维,联想性设计思维,换位性设计思维,逆向性设计思维,仿生性设计思维等等,这些设计思维方式共同组合而成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存在,不孤立也不独立,通常都是相对存在,彼此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实际设计要求、情况,综合考虑多种设计思维,进而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几种设计思维方式,整合互补运用到设计中。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开拓的存在,它有助于寻找设计的更多可能性,进而设计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三)国内外发展情况

当下国内对于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所提及的也大多是捎带而过,未做深入研究,对其的概述、认识也相对缺失。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阴帅可与杜雁围绕《园冶》所做的《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一文,将设计思维与《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相结合,继而进行解读与论述,为设计师提供方法上、思维上的指导,然其中对于设计思维的单独论述与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新西兰林肯大学景观学院教授麦克•巴特尔梅曾针对设计思维与景观设计作过一篇研究性论文,然其更多的是围绕景观设计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他强调学生应当注重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出设计思维对于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解决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设计思维本身的性质所局限,即设计思维相对而言更抽象,是设计的思想存在,其大多情况下不可见。另一方面在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式相对固化,景观设计师对于设计的思考也大多停留在对于景观元素的组合、拼贴设计,而不是从根本上思考设计的思想。

二、设计思维在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探索

如何在诸多设计思维中寻找到契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呢?笔者试图借以下三个与笔者所倡导的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主题性质有一定契合度的案例对每一个设计进行解读,当然这些案例并不相同,在各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包括概念性设计、能源性设计以及文化性设计。继而基于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索、分析,寻找真正适用于微小景观空间设计发展的设计思维方式。

(一)概念性设计——EscaleNumérique城市公共设施

“EscaleNumérique”作为法国设计师MathieuLehanneur的首个城市性质开发项目,设计以立体思维、仿生思维作为主要设计思维方式,强调对系统性整体的把握,由点及面,以多功能为要义,结合当下人们的需求,以亭子形式呈现,又区别于旧有的亭子,在外观、形式上进行创新,简约大气,经济实用,有助于遮阳避雨,实现以人为本的同时,也提升设计的实际可用性,使得其得以二十四小时为人服务,改善设计的时间局限性问题,实现多向度、多维度的统一。同时注重设计的空间感营造,脱离二维平面,从三维、四维空间思考设计,在亭子式屋顶下方,设计、配置有以混凝土制作而成的座椅,同时根据人性化座椅间距进行排布,使得座椅相互之间不受干扰,得到最大程度使用。且设计的公共座椅为方便人使用,还配备有迷你型桌板,以及可供人们充电的插座,大方实用,集多功能为一身。在中心柱位置还设计有一块电子触摸屏,以实时更新城市各类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天气,新闻以及城市文化、旅游类互动标识等等,实现智能化应用,方便人们出行。同时设计以生态为宗旨,在亭子上方以植物覆盖,使得设计在平视、仰视、俯视等多角度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增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美化周边环境,改善环境,提供新鲜空气。

(二)能源性设计——Solaris遮阳伞

Solaris遮阳伞设计作为一个智能型能源性设计,依托发散思维与动态思维作为该设计的思维方式,强调对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发散性思考,跳脱现实,大胆创作,其主要设计理念是根据光照感控遮阳伞的开合,最大程度收集太阳能,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应人们日常使用。设计伞顶由太阳能电池板组合而成,同时配备有光感控仪,以实现遮阳伞在日常阳光下打开,收集太阳能的同时,为人们遮挡阳光,提供日常手机、电脑充电服务,营造舒适休闲户外空间。同时结合时间、空间的动态性,尽可能实现设计的运动感,在不使用时,Solaris就会自动合拢,折叠成风叶状,利用风能进行电力储备,以作为城市供电来源之一,减少城市日常能源需求。由于Solaris遮阳伞使用方便,可拆卸,可组装,可移动,对空间要求低,且设计组合方式灵活多样,使得Solaris遮阳伞可轻易打造一个活动交流空间,适用于包括海滩、公园、广场、咖啡馆等等公共空间环境。

(三)文化性设计——厦门状元文化广场

厦门状元文化广场设计以收敛思维、空间思维作为该设计的思维方式,强调设计的收敛性,即最终回归到一点,表现在设计中就是设计可落地,因而,这一思维方式相对而言更多地注重对实际的思考,对场地的现状情况的挖掘,厦门状元文化广场设计基于厦门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结合周边的交通与商业环境,在尊重原有场地的基础上展开设计,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保留与创新为设计目的。同时也追求空间、场域的营造与设计,不仅是与人交流互动的空间,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场”的设计。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情况,其理念主要围绕打造一个商业互动、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借以缓冲周边的商业大环境,主要通过形如海浪又似中国卷轴的公共座椅设计加以展现。在实际设计中,结合场地中实际休憩需求,设计有高低起伏、不断变化的卷轴,在形态上赋予动感,以实现景观上的运动视觉效果。其中卷起的部分作为人们停留休憩的空间场地,可躺、可卧、可坐,结合植物的种植设计,活跃广场空间,打破城市压抑氛围的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功能与形式和谐并生的景观空间。且植物配置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阳光的直射方向及其投影关系,合理安排植物与卷轴之间的距离与位置,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在整体形态上,特以当地闽南红砖与深灰色花岗岩两种材料相结合作为铺装材料,将地面铺装设计与景观小品融为一体,宛若天成,突出当地城市特色文化的同时,实现统一中富有变化的景观设计效果。

三、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探索性思考

(一)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立意要求与设计思维选择

综合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特殊性,笔者结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内外部要求,提出契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立意框架(图4),试图重新构建起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模型。

(二)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模型构建探索

设计结合城市发展这个大背景,同时城市发展与树之生长之间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即萌芽,初生,繁荣,衰落,死亡,再生……反复循环,周期更迭。故而,探讨以树作为设计之脉,创新整合,有机再生。由于当下微小空间的尺寸不一,笔者特以这种结构组合、模块化的方式设计,以供不同尺寸的空间组合、搭配、再生。“一”系列与“二”系列,作为单体,模块之间可相互拼接,围合,进而构成不同形式的新型空间,同时也可两者之间相互拼接,创生空间,满足不同的人的需求。“一”系列,作为一个装置小单元,彼此拼接,相互结合,再生、发展……进而衍生出万千设计,既可围绕圆形设计,作为广场小舞台,抑或是会议交流小空间;也可模块之间成线性排列,作空间廊道,或穿梭其中,或小坐休憩,感受空间时间的变化发展,亦可作为道路景观装置,美化城市街道,方便人们生活;亦可以两两相接,首尾相连,彼此之间置一睡袋,便可休、可玩、可赏、可卧。同时,“二”系列中三角形树池与座椅作为两个孤立的单体,可拼接成为空间中的小装置,亦可拆分作为空间中的小单体,且多个三角形树池与座椅之间可随意拼接,任意组合,形成人们所想要的空间效果,或亲密交流,或互不打扰,通过空间的组合与应用,充分适应不同尺度大小的空间环境,包括有全闭合空间,半开放空间,组合式半闭合空间,组合式半开放空间,自由空间等五种模式化空间。五种模式化空间之间亦可彼此组合,随意拼接,进而打破旧有,重创适用空间,是一种可更新式设计,可适用不同人群、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不同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过往的许多景观设计研究忽视设计思维,进而造成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趋同化发展。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作为景观空间设计的微型表现存在,其提出与城市潜在的现状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景观空间设计的必然化趋势,重新审视城市地域问题,思考如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求得景观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是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根本要求,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论题。笔者仅以设计思维这一视角,以点探面,思考探索实现设计与自然之间最佳平衡的发展路径,重构可供人们暂时逃离城市的绿地空间。综合而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的设计,一种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设计,最终为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阴帅可,杜雁.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2(01):85-87.

[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02):61-64.

[3]翁威奇,林建飞.从接受美学出发浅谈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广府文化为例[J].建筑知识,2016(08):37-40.

[4]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7-29.

作者:郁吉玲 方善用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