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效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效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对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医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30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按照病历单双号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观察组65例。采用常规治疗技术对对照组患者予以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观察组予以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牙槽骨吸收量为(1.64±0.57)mm,牙槽骨高度为(9.85±0.61)mm,牙槽骨宽度为(8.75±0.40)mm,美学效果评分为(82.23±6.85)分,观察组的牙槽骨吸收量为(0.80±0.17)mm,牙槽骨高度为(11.38±0.79)mm,牙槽骨宽度为(10.45±0.41)mm,美学效果评分为(93.77±5.94)分。观察组的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美学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针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十分确切的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美观

在人体组织中牙齿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牙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消耗和磨损,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牙齿缺损,极大地影响到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1]。现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术针对牙齿进行修复治疗,在口腔种植治疗中种植的效果受到了牙槽骨吸收水平的影响,而牙位点保存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牙槽骨吸收问题,因此在口腔种植中牙位点保存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为了对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30例口腔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现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30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按照病历单双号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观察组65例。本次研究上报了本院伦理委员会,获得了其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确认。对照组中共计有35例男性,30例女性,年龄在24~岁,平均年龄为(39.2±6.3)岁;观察组中共计有34例男性,31例女性,年龄在26~55岁,平均年龄为(40.8±5.9)岁。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技术对对照组患者予以治疗,首先予以常规消毒铺巾,针对患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完成之后分离牙龈,同时拔出缺损牙齿。然后将牙周膜切断,通过分根法拔出患者的牙根,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口腔软组织的损伤,同时还要将牙槽骨完整性保留好。在拔牙之后对其予以常规处理,通过无菌棉球对创面实施压迫止血[3-4]。在此基础上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观察组予以治疗,将Bio-Oss骨粉填充到其拔牙窝内,在确保填充好拔牙窝之后,再选择Bio-Gide胶原膜充分地覆盖其拔牙窗口表面,同时对胶原膜予以有效固定[5]。上述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三天到一周的消炎药物口服治疗,并且在6个月后予以复查,将种植体置入拔牙窝内,然后予以无张力缝合[6]。

1.3疗效评价指标

在拔牙6个月之后,通过锥形束CT来测量两组患者牙槽骨吸收量以及牙槽骨高度、宽度,并予以比较[7]。对两组患者的美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美学效果评分主要内容为种植体和牙龈的颜色、牙槽骨缺失情况和软组织颜色等,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患者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好[8]。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与分析两组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美学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口腔种植修复是治疗牙列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是利用对患者进行种植体的植入来恢复其咬合功能,进一步实现治疗目的[9]。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的口腔种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种植位点的骨量水平,而拔牙之后的患者普遍存在牙槽骨骨量缺失的问题,同时其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也会有所降低,进一步导致患者的口腔治疗效果受到影响[10-11]。所以要想保证患者的口腔种植修复效果,就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在患者拔牙之后尽可能快地干预其拔牙窝点,有效地降低牙槽骨吸收量[12]。在拔牙之后,将Bio-Oss骨粉填充到其拔牙窝中,可以有效的引导牙槽骨的再生,对于患者拔牙窝点骨质的再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还可以弥补牙槽骨吸收减少的骨量;在拔牙窝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可以建立一道屏障,促进拔牙窝内骨质的再生[13-1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美学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李雪[16]在研究中发现,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治疗组治疗后的牙槽骨高度为(11.23±0.89)mm,牙槽骨宽度为(10.12±0.81)mm,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10.19±0.78)mm和(9.08±0.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针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总之,本次研究证实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优越性,并且为口腔种植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未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弥补这一点。综上所述,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针对口腔种植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十分确切的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波,黄鹤,李巧梅,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5):48-50.

[2]张新风,王鹏来,牛文芝,等.拔牙位点保存延期种植即刻修复一例报道[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7):65-67.

[3]赵丽萍,詹雅琳,胡文杰,等.不同测量方法评价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1):126-132.

[4]李景辉,杨瑛,张方明.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8):816-818.

[5]冷春涛,刘晓旭,袁媛.口腔种植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9):36-37.

[6]李雨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S2):957-958.

[7]姜虹,孙鲁雁,王耀钟,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4):7.

[8]徐庚池,牟兰,葛振林.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5,31(3):310-312.

[9]康立勋,高艳宇.两种材料复合用于犬前牙拔牙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7):25-27,34.

[10]梁向新,余晓波,黄媖.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23):3628-3630.

[11]魏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32):167,169.

[12]王汉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35):49,55.

[13]张少成,张琦,张恒,等.研究并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2):89.

[14]董文豪,付羽婷.对牙列缺损患者进行口腔种植术时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1):79-80.

[15]朱旭,宋君.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105-106.

[16]李雪.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75-76.

作者:熊黎 杨进 单位: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