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析口腔伤的流行病学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对锐器伤发生时机、器具结合口腔医护员工的日常操作行为,针对性的对某些条目进行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准确的分析出口腔临床诊疗行为中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按照按调查对象的工作类别不同,划分为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学生(包括实习和进修)以及工勤人员等层次,每层的调查人数依据各层的总人数按比例分配后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通过查阅文献,估算出最小样本量约为医院总人数的30%。被调查者匿名参加答题。
1.2质量控制
由专职感染管理人员培训专职调查员人员下科室发放第一部分问卷,一对一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填写并统一回收,对发生锐器伤者发放第二部分问卷,现场填写后由专职人员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检查核对后密封,交给数据录入员。
1.3数据录入
数据由南京医科大学实习学生盲法录入,本调查研究者负责审核。使用SPSS14.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人数、例次数、构成比等统计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本调查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者向被调查者说明了此次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被调查者自愿参加并可随时退出。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医院共有员工469人,查阅文献,估算最小样本量约为140人,按照各层兼顾的原则,本次调查共发问卷169份,回收问卷169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8%;其中男43人,占25.7%;女124人,占74.3%;医生63人,占37.7%;护士44人,占26.3%;学生35人(包括实习生和进修生),占20.9%;医技8人(检验、药剂、麻醉),占4.8%;工勤17人,占10.2%,平均年龄为33岁。
2.2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构成比
调查结果显示,医生锐器伤涉及的前三项操作为手术缝针、根管治疗、尖锐物品穿出;护士锐器伤涉及的前三项操作为针头或器械传递、整理或清理物品、套回针头套。其余锐器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构成比情况。
2.3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及培训参与和报告情况
62.3%的被调查者(104例)参加过培训,35.9%(60例)未参加过培训,1.8%(3例)不确定。167例被刺伤人员中,77.2%的被调查者能采用“挤血+冲洗+消毒”的正确局部处理,但仅26例(15.5%)上报院感科,其中24例(14.3%)进行了血源性暴露源的检测,有2例涉及的锐器显示含有血源性传染疾病,检测结果为HBs(+)。
3讨论
3.1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特点
我院的平均发生率高达65.9%,平均频次为1.62次/(人·年),可能与口腔诊疗操作侵入性操作多,接触锐器频繁以及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有关。本次调查显示,护士、医生和工勤人员居报告人群的前3位。而在职业暴露的场所除了传统意义的高危科室如手术室和供应室发生率高外,也体现出专科的特殊性,比如牙体牙髓科也是锐器伤的高发场所,因为专科特有的根管治疗操作因为在操作中需要频繁的接触尖锐的扩大针(锉)等,也较易发生职业暴露。在护士发生的职业暴露中,针头或器械传递位居危险因素首位,说明不安全、不规范操作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建议通过有效地培训养成使用弯盘传递锐器的习惯。
3.2认知程度和培训效果分析
对锐器伤的危险认识不足,虽然有62.3%曾经参加过培训,77.2%的被调查者在受伤后能采用“挤血+冲洗+消毒”的正确局部处理,但仅有15.5%的医护人员刺伤后上报院感科。说明现有的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感染管理科每年应根据医务人员所处科室、工作环境、业务特点等不同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培训,培训的形式和手段应该多样化。还应该定期深入高发科室,现场督查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护工具使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指正,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本次调查所反映出的另一个特点是口腔科由于多数操作在门诊进行,大多数的暴露源是未知且难以追踪的。建议通过完善门诊日志,推行门诊电子病历等方法更好实现对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动态监控。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防护导则》,进一步强调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重要性。但就各个医疗机构而言,重视程度还远不够,口腔专业的医务人员由于其专科特殊性,面临较高的血源性疾病暴露风险,更应该加强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教育。通过完善管理流程、积极开展培训,改变错误的习惯行为,推荐使用安全器械,实施标准的全防护等措施来切实有效的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4小结
本次调查由于回顾性问卷调查本身的误差和匿名调查追踪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尚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追踪。
作者:梁睿贞 许莹 吴红梅 孙志达 杨建荣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