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群与牙菌斑生物膜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口腔健康越来越受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大众重视。口腔是一个有700多种细菌共存的生态环境,不同细菌作用效果不尽相同。牙菌斑生物膜(dentalplaqubiofilm)是黏附在牙齿表面一细菌为主体的微生态环境,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微生物组群随着口腔环境和菌斑内环境变化而变化。研究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群与牙菌斑生物膜关系,对于分析龋病发病机制,防治龋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试分析不同龋敏感人群牙菌斑生物膜维生素组成多样性。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1月,参照第四版龋病诊断标准,筛选某封闭式幼儿园、小学体检儿童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病者纳入25名,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11岁、平均(7.5±2.0)岁,高龋儿童2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12岁、平均(7.8±2.3)岁。纳入标准:①除龋病外物其它口腔疾病;②无家族遗传性口腔疾病;③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④无口腔用药史,近个月未服用抗生素;⑤年龄5~12岁;⑥本地社区居民,近1年内均在本地居住,封闭式幼儿园上学。
1.2方法
正常饮食后2h取样,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收集口腔唾液,刮取牙面菌斑,高龋者刮取邻近健康光滑牙釉质表面的菌斑。以EP管处理,冰浴,-20℃冰箱保存。送实验室检查,采用HOMIM技术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细菌种系
无龋病与高龋病者种系型各门细菌种系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龋者数量范围在34-52例,中位数39,高于高龋者30(2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与龋病相关的细菌在牙菌斑检出情况
高龋组拟杆菌、红棕色单胞菌、昭和弯曲杆菌、戈登链球菌比重低于无龋者,韦荣菌属、奈瑟氏菌属比重高于无龋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重视,儿童龋病可影响其长远预后,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龋病病因学一直是医学研究热点,牙菌斑生物膜形成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1]。调查研究显示,牙菌斑有500多种微生物,各种微生物在龋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次研究显示,单从种系数目来看,无龋病者与高龋组无显著差异,提示无论是否有龋病许多微生物均广泛存在。从人均检出的种系数来看,高龋病者检出数下降下降为30类低于正常者39类,提示龋病的发生确实伴随着口腔微生物组群变化。微生态学认为,口腔环境的改变,形成病理性组合,导致生态失衡,最后引起龋病,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龋病的发生与某种组群产生竞争优势有关。研究还显示,韦荣菌属、奈瑟氏菌属可能在龋病发生中产生竞争优势,拟杆菌、红棕色单胞菌、昭和弯曲杆菌、戈登链球菌竞争优势下降。目前,关于龋病病原学研究中较透彻的菌属主要为乳杆菌属、韦荣菌属等。乳杆菌属曾被认为是龋病致病菌,但近年来研究证实乳杆菌黏附力低,在菌斑检出率低,故致病作用较弱。韦荣菌属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处中间产物,其对牙齿表面黏附力较强,有报道称其在细菌聚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激发大多数优势产酸菌代谢,与牙菌斑中产酸菌相互协同。目前,关于不同种属菌群在龋病发生、进展中的研究仍较少,尚缺乏大规模体内外实验研究。本次研究纳入患者有限,下一步研究有必要扩大观察对象数目。
作者:肖一春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卫生计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