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牙根纵裂发病原因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牙根纵裂发病原因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牙根纵裂发病原因探究

本文作者:任常群、周剑虹、李丽 单位:解放军第180医院

由于“咀嚼硬物习惯”在国际上尚无现成的标准,文献中也未见提及,我们参考相关资料试制定如下:(1)“硬物”的界定:指进食咀嚼时需使用咬合力在30kg以上的食物,常见的有槟榔块、动物软骨、炒蚕豆、炒黄豆、牛肉干等;被调查者是否有“咀嚼硬物习惯”的认定:平均每周咀嚼硬物次数×平均每次咀嚼时间(min)×咀嚼硬物年限,若被调查者上述三项的乘积≥60,视为有咀嚼硬物习惯;若乘积<60,则视为没有咀嚼硬物习惯。将所有的调查表汇总后,按照1:2配比法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5],计算χ2值、比值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

本研究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偏倚:减少选择偏倚:所有的患牙均在拔除后或行锥形束CT检查后确认诊断无误;对照者来自两部分,除与病例同一天就诊的非牙根纵裂患者外,还包括病例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等,代表性较好。减少测量偏倚:全部病例和对照者的筛选均由同一名研究者完成,而所有的调查工作则由另一名研究者进行,调查者在调查时不知道被调查对象属于病例组还是对照组(盲法),避免调查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少信息偏倚(回忆偏倚):将智力有缺陷或文化水平低下、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排除在调查对象之外。(4)减少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混杂偏倚:采用配比法进行研究,每个对子内性别相同、年龄相近。

纳入研究的活髓牙牙根纵裂患者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48.25±7.31)岁。患牙25颗,患根分布以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最多(18例),占72.0%;其次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6例),占24.0%;另外1例为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4.0%)。2.2资料整理与分析见表1。

活髓牙牙根纵裂的发病原因仍不甚清楚,目前多数认为慢性持续性创伤牙合力对牙根纵裂的发生起重要作用。1997年,Chan[4]发现所研究的46例、51颗未进行过牙髓治疗的根裂牙均为后牙,牙合面严重磨损,患者均有长期咀嚼硬物(如槟榔)史;据此Chan认为,活髓牙牙根纵裂是由于牙齿长期、反复地承受过大的牙合力,使牙根部组织产生疲劳,若超出了根部牙本质和牙骨质的疲劳阈值,就可造成组织逐渐被削弱,最终发生纵向断裂,并率先提出了“疲劳性根裂”的概念。高义军等[3]发现27例活髓牙牙根纵裂患者均有长期嚼槟榔史。王青等[6]认为牙合力过大、牙根受力不均是导致牙根纵裂的主要原因,而牙根形态、根管形态和牙根的牙本质厚度是牙根受力不均的解剖形态学基础。但迄今为止,尚缺乏咀嚼硬物与活髓牙牙根纵裂的发病关系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

本研究通过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咀嚼硬物习惯与活髓牙牙根纵裂有着显著的病因关系(P<0.01),OR值达7.00(95%可信区间为2.40~20.41)。此外,本研究病例组中大多数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患病部位多在咀嚼时承受牙合力最大的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或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所有患牙牙合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其中8例为重度磨损),这些特点与其他相关报道[3-4,6]相符,从一个侧面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当临床上遇到牙冠完好的“不明原因”的咬合痛患者,尤其是有咀嚼硬物习惯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到牙根纵裂的诊断,如常规牙科X线片检查仍为“阴性”,有条件时应行锥形束CT检查,以避免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