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口腔健康现状与护理(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口腔健康现状与护理(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口腔健康现状与护理(10篇)

第一篇: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焦虑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认知情况及焦虑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rah牙科焦虑量表(DAS)和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2008年版)对在社区就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DAS平均得分(13.47±5.16),社区老年人牙科焦虑症患病率为45.26%,中度以上检出率21.58%;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直接和间接牙科经历、对疼痛耐受程度、就诊时心情紧张程度、就诊次数、就诊原因、家庭人均月收入各组焦虑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和实施心理干预,树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洁治的观念,改善牙科焦虑患病率,提升口腔健康知识水平。

〔关键词〕口腔健康;焦虑

老年人因年龄、生活习惯和基础疾病等原因,容易患冠周炎、畸形等疾病〔1〕。因口腔护理保健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口腔局部炎症反复发作,甚至引起颌面蜂窝织炎、邻牙龋坏、牙列拥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并发症;同时,食物未经咀嚼或者咀嚼不充分,也容易影响食物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老年人牙科焦虑症对患者依从性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比较社区老年人牙科焦虑水平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及影响程度,分析牙科焦虑症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老年人牙科焦虑症、改进口腔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武汉市某连锁口腔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的1951例口腔疾病患者,男941例,女1010例,平均年龄(64.8±3.4)岁;城市1247例,农村704例。采用Corah牙科焦虑量表(DAS)〔2〕和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2008年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3〕。所有问卷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询问并核实,确保调查对象所填信息能正确表达其真实意愿和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1951份,收回有效问卷1951份。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定严格遵守DAS量表使用的有关规定,对调查对象的焦虑症状进行判断和等级评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等)、口腔健康认知(口腔卫生注意事项、牙科疾病基本症状、龋齿护理、口腔护理、口腔焦虑等)、口腔健康行为(刷牙方法、次数等)、口腔疾病就诊情况、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渠道和途径等。1.2.2DAS得分判定按照CorahDAS量表评分标准进行测量,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设有5个选择答案,每选择1个答案赋予1~5分。DAS得分≥13分即判断该患者为牙科焦虑,分值越高表示牙科焦虑水平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行软件t检验或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不同因素分组患者DAS得分比较

患牙科焦虑症的老年人有1068例,患病率为45.26%,其中中度以上焦虑症检出率为21.58%;DAS平均得分为(13.47±5.16)分。从表1可以得知:女性、直接牙科经历痛苦、间接牙科经历痛苦、对疼痛耐受程度较差、就诊时心情紧张(含很紧张)、首次就诊、口腔外科、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老年患者DAS得分较高,其中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DAS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牙科焦虑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直接和间接牙科经历、对疼痛耐受程度、就诊次数、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相关,其中,性别、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就诊次数对牙科焦虑的发生影响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讨论

中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人龋患率高达98.4%〔4〕。从口腔疾病患者的DAS得分情况来看,社区老年人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年龄、自身疾病和心理因素等有关。由于增龄,老年人身体各部组织渐趋老化,器官功能日趋低下,几十年咀嚼,牙面釉质大量被磨耗,生理牙尖磨平,牙龈萎缩,导致各种口腔疾病易发,从而诱导焦虑情绪的产生。崔翠等〔5〕、陈伊黎等〔6〕研究未将患者就诊时心情、就诊次数、就诊原因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指标纳入DAS得分的比较研究中,因此其研究结果也未能就影响牙科焦虑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对社区老年人前往口腔门诊就诊心理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对口腔医院拔牙怀有忐忑紧张甚至恐怖的心理,回避治疗的结果导致多种并发症出现,影响了身心健康〔7〕。采用微创拔牙可带给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微创,让患者更易于接受,提高了其依从性,容易配合手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拔牙的恐惧心理〔8〕。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说明在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时也要因材施教〔9〕。另外,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口腔教育时,要考虑经济因素对口腔健康行为和患者心理的影响,有的放矢设计口腔教育方案。对老年人而言,口腔疾病尤其是龋齿、牙龈肿大、牙齿缺失是慢性病的发病诱因之一。缺牙不修复易致牙槽骨萎缩。因此,政府、高校和公立医疗机构应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社区老年群体的口腔健康宣传和教育力度,可以围绕“爱牙日”等健康主题日定期开展社区健康课堂,动员家庭成员一起帮助老年人树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洁治的观念,这是降低牙龈炎和牙科焦虑患病率的关键〔10〕。在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同时,口腔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该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在遵守无痛原则的条件下,让其更多了解牙科治疗过程及口腔保健知识,以增强依从性和配合度,消除焦虑情绪〔11〕。

作者:刘舒萍 龚勋 程红平 朱乃庚 单位:江汉大学校医院

第二篇:老年人口腔健康KAP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因素,为深入开展老年人群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对海口市4个城区的800名65~74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海口市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调查显示,“保持口腔卫生是防治牙病的关键”的认知度最高,有832%;“爱牙日是哪一天”的知晓率最低,仅55%;态度调查显示,782%的老年人认为老年掉牙是必然的。323%的老年人认为牙好坏是天生的,与自身保护关系不大;行为调查显示,738%的老年人有饭后漱口的习惯,664%的老年人会早晚刷牙,28%的老年人过去1年内有没有看过牙;KAP总平均分为(1623(494)分,不同性别间KAP总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P=0277),不同文化程度和城乡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口腔健康KAP保健模式,改变口腔不良习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口腔健康知识;口腔健康态度;口腔健康行为;老年人

随着社会的逐步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口腔健康状况并未得到广泛重视。口腔健康KAP即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行为(Practice)理论(简称KAP模型)是口腔健康社会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多用于目标人群口腔健康状况的评价,发现目标人群中需要解决的口腔健康方面的问题,同时为制定合理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计划及评价其效果提供基线资料[1-2]。为了解海口市老年人口腔健康KAP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课题组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对海口市65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以期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海口市65岁以上,意识清醒,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的常住人口。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根据海口市城区分布,将海口市按龙华区、秀英区、美兰区、琼山区分成4层,每层随机抽取一个居委会;第二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抽中的居委会中,随机抽取1个社区;第三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每个社区随机抽取200人作为调查样本,总计大约800个样本。1.2.2调查方法采用依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案》设计的自制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表,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分为好中差3个级别,调查对象对自家经济情况的自观感受)、职业等,口腔健康知识(包括是否知道爱牙日,每次刷牙时间,正确的刷牙方式,对口腔疾病的了解等),口腔健康态度(包括是否及时就医,是否希望每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是否有定期洁牙的愿望等),口腔卫生行为(包括刷牙的次数,是否使用含氟牙膏,饭后是否漱口,是否使用牙线、保健牙刷等来维护口腔卫生等)以及口腔服务设施利用行为(就医行为)。本研究中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分别有14、9、9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即得口腔健康KAP总分,分数范围0~32分,分数越高口腔健康KAP现况越好。1.2.3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录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875人,其中男性368人,占421%,女性507人,占579%;65岁以上老年人中,65~69岁组392人,占448%,70岁及以上组483人,占552%;秀英区、龙华区、美兰区、琼山区分别占254%、248%、263%、235%。

2.2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对海口市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调查显示,口腔健康知识共14个条目,平均知晓率为4286%,“保持口腔卫生是防治牙病的关键”的认知度最高,有832%;“爱牙日是哪一天”的知晓率最低,仅55%,23口腔健康态度分析口腔健康态度共9个条目,正确态度平均持有率为633%,各条目正确的态度率.24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行为共有9个条目,正确行为平均率为522%,各条目的正态的行为率详见表3。25口腔健康KAP的单因素分析除了性别外其余因素不同水平对总分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组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3讨论

对海口市老年人KAP调查结果显示,616%的老年人每天刷牙的次数≥2次,高于广东、湖北、湖南、北京等地区[3-11];417%的老年人使用含氟牙膏,高于湖南地区,低于北京、深圳地区;11%的老年人会借助牙线来维护口腔卫生,高于北京、湖南、深圳等地区[4-7]。虽然,海口市老年人的口腔行为较部分地区略高,但对于“该如何去做”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老年掉牙是必然”的错误观念仍存在,正确刷牙方式的知晓率仅432%;而持有定期口腔检查、洁牙等积极保健态度的人不足50%;用牙线、保健牙刷来维护口腔卫生的只有110%和287%。总之,海口市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态度积极性不高,行为正确性欠佳,KAP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加大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及行为的干预指导。对海口市老人口腔健康KAP三者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说明只有掌握足够的口腔健康知识和具有正确的口腔健康态度,才能持有健康的保健行为,维持健康的口腔状况,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12]。知识要不断地累积才可使态度和意识产生改变,进而逐渐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仅靠口腔健康宣教还远远不够,要针对老年人行动缓慢、记忆力不佳等因素开启以社区预防为基础的老年人口腔健康新模式: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纠正口腔不良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推行社区口腔义诊活动,让老人清楚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明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给予专业性的建议和就医指导;免费提供日常口腔护理工具,推广爱牙日活动,宣传全民护齿。即形成一个以个人认真、自觉为主,辅以医生专业指导和社会关注支持的日常口腔健康模式。

作者:刘晓晶 王小丹 薄丹丹 高允锁

第三篇:农村小学一年级儿童口腔健康促进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促进学龄儿童掌握口腔健康知识的效果,为建立良好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广西15所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745名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口腔健康干预,以问卷调查方式评价其促进效果。结果口腔健康知识方面,刷牙时间、每天刷牙次数、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刷牙出血说明牙龈不健康、白开水最适合解渴、常吃甜食对牙齿有害等知晓率活动前分别为35.70%,37.99%,28.86%,54.50%,76.24%,78.39%,活动后分别提高6.98,23.35,27.38,12.88,13.56,10.07百分点(χ2值分别为7.62,81.28,114.26,25.98,48.57,36.25,P值均<0.01)。口腔卫生行为方面,早晚刷牙、每天刷牙2~3min、使用含氟牙膏等形成率活动前分别为25.91%,44.43%,23.62%,活动后分别提高了12.61,12.89,14.90百分点(χ2值分别为25.16,24.75,30.61,P值均<0.01)。饮食习惯方面,每天进食可乐或雪碧≥1次、每天进食饼干或蛋糕面包等甜点心≥1次、每天进食糖果或巧克力≥1次等形成率活动前分别为81.34%,77.18%,83.22%,活动后分别降低了4.29,9.26,12.08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16.05,30.87,P值均<0.05)。结论口腔健康促进活动使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明显提高,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明显改善。

【关键词】农村人口;口腔卫生;健康促进;儿童

口腔疾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高,涉及人群广泛,严重威胁和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广西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83.4%,农村达89.9%,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6%);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42.4%,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9%);只有约33%的人每天刷牙2次,50%的人每天只刷牙1次[1]。7~9岁儿童处于换牙期,一方面乳磨牙龋常见且高发;另一方面,第一恒磨牙和恒切牙已萌出,暂时性牙列拥挤较为常见,口腔环境复杂,口腔卫生不易维持。7岁是儿童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期,也是接受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培养终生口腔卫生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做好学龄儿童的口腔保健,对其一生的口腔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2]。国外研究显示,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在校学生口腔卫生知识水平,改进口腔卫生状况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5]。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及相关人群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6]。本文选取2012年广西农村地区一年级小学生为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口腔健康干预,现对研究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2年9月—2013年10月,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西经济较落后的3个县(田东县、天等县、大化县)作为目标地区,再从每个目标地区抽取5所农村小学,共15所小学,将小学一年级学生全部列为调查对象。共调查800名儿童,剔除失访样本55名,随访率为93.13%,最终共纳入儿童745名,年龄7~8岁。其中男生411名(55.17%),女生334名(44.83%);田东县225名,天等县318名,大化县202名。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由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参考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7]。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口腔健康知识(包括刷牙时间和次数、哪一类牙膏可以预防龋齿、刷牙出血是否正常、哪种饮品最适合解渴、常进食何种食物对牙齿不利)、口腔卫生行为(包括刷牙时间和次数、是否使用含氟牙膏)、饮食习惯(进食饮料、甜点和糖果等的频率)。问卷调查分别于学生一年级入学时和口腔健康促进活动1年后进行,2次问卷内容相同。问卷调查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由工作人员发放问卷,介绍问卷结构和内容,解释各注意事项,最后请班主任帮助读题,每读一题后学生自行作答。个别不理解的学生由工作人员单独进行辅导,最后检查无错漏后回收。1.2.2口腔健康促进调查人员使用多媒体配合讲解口腔专业知识,口腔模型示范BASS刷牙(水平颤动法);给每个班级粘贴“爱牙画报”,发放“爱牙宣传手册”及“口腔健康相关光碟”;学校定期组织播放口腔健康教育宣传短片。每6个月对学龄儿童进行健康教育1次,共计2次。每次活动都免费赠送每人1套牙膏牙刷。同时还对156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口腔健康促进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学校讲座、家长会、课堂学习等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并进行校对和逻辑检查核对,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学龄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影响

如表1所示,学龄儿童在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后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较活动前升高。其中刷牙时间、每天刷牙次数、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刷牙出血说明牙龈不健康、白开水最适合解渴、常吃甜食对牙齿有害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学龄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影响

学龄儿童在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后的口腔卫生行为形成率较活动前升高。其中活动后早晚刷牙、每次刷牙2~3min、使用含氟牙膏人数比例活动前分别为25.91%,44.43%,23.62%,活动后分别升至38.52%,57.32%,38.52%,分别增长了12.61,12.89,14.90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16,24.75,30.61,P值均<0.01)。

2.3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学龄儿童饮食习惯的影响

学龄儿童在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后的饮食习惯较活动前均有改善。每天进食可乐或雪碧≥1次、每天进食饼干或蛋糕面包等甜点心≥1次、每天进食糖果或巧克力≥1次的人数比例活动前分别为81.34%,77.18%,83.22%,活动后分别为77.05%,67.92%,71.14%,分别下降了4.29,9.26,12.08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16.05,30.87,P值均<0.05)。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儿童对每天刷牙次数、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的知晓率极低,活动后上升最快。对每天刷牙次数认知不足,可能与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儿童对含氟牙膏知之甚少,可能是由于含氟牙膏价格稍贵,农村地区倾向于选择不含氟牙膏。活动后有约40%的儿童能做到早晚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说明经教育后学生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时间和牙膏选择,但仍远低于我国2010年口腔卫生保健规划中农村中小学生有效刷牙率达到60%、含氟牙膏使用率达到70%的目标[8]。另外学生对刷牙时间、刷牙出血说明牙龈不健康的知晓率也都不高,但对白开水最适合解渴、常吃甜食对牙齿有害的知晓率均大于70%,且比活动前有明显提升。说明学生对饮食知识方面的了解比对口腔卫生方面的了解要充分。饮食习惯方面,学龄儿童每天进食各类含糖食物≥1次的比例均接近70%,且教育后无明显改善。说明虽然大多数学龄儿童了解含糖食物的危害,却无法抗拒含糖食物的诱惑。可能与农村地区学校管理相对不规范,导致学校附近售卖众多零食有关。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多,监护人多为(外)祖父母,口腔保健意识更加淡薄。研究显示,家长对儿童的影响很重要,言传身教会对儿童健康产生影响[9-12]。另外,本研究融入了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在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促进活动中有重要作用[13-15]。教师经过专业人员培训后可以通过各类途径,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使之持续进行。本调查最终结果提示,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具有积极意义。乡村中小学生成为广西学生龋病防治工作的突出薄弱环节,应切实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16]。应加强农村地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17]。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可短期改善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和某些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18]。应通过多方面长期合作,使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取得良好且持续的效果。

作者:马雪玲 刘秋林 陈柏霖 陈贝斯 曾晓娟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第四篇: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生存质量探析

摘要:目的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总体口腔健康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115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无牙周疾病的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进行调查,对两组口腔健康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健康生存质量。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在“吃什么东西都不舒服、在其他人面前觉得不自在、感到紧张不安、不能很好的休息、有过尴尬的时候”等条目方面有负面影响的个体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牙周炎病情程度患者的OHIP-14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生存质量低于无牙周疾病的人群,且牙周炎病情越严重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差。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口腔健康;生存质量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有牙齿脱落、牙龈退缩、牙龈肿痛、牙齿疼痛、口臭等,发病原因是一些慢性炎症导致牙支持组织被破坏,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3〕。临床多采用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标对口腔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防治效果进行评价〔4-5〕。本研究应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总体口腔健康生存质量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5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15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在该医院口腔科门诊做牙齿清洁且无牙周疾病的志愿者15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平均年龄(41.35±10.59)岁,其中男53例,女62例,汉族109例,少数民族6例;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13例,高中58例,大专20例,本科及以上1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2.03±8.96)岁,其中男74例,女76例,汉族147例,少数民族3例;文化程度:小学14例,初中22例,高中64例,大专27例,本科及以上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组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6〕将慢性牙周炎分为轻、中、重3度。(1)纳入标准:①患者至少有3个牙周袋探诊深度(PD)超过4mm,牙周附着丧失(AL)超过2mm;②患者意识清晰、语言完整,能独立完成生活质量调查;③与患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牙科治疗史的患者;②有全身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③有癫痫或精神病史的患者。

1.3问卷调查

调查员由统一培训的口腔科医生担任,采用当面访问方式进行调查,并由调查员统一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由质控人员审核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有效。OHIP-14量表进行调查,其包含7个领域:功能限制、生理性疼痛、心理不适、生理障碍、心理障碍、社交障碍和残障,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都有5个相关的答案,分别为很经常、经常、有时、很少、无,对应得分分别是4、3、2、1、0,总分为56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口腔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问卷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OHIP-14评分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Krusl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OHIP-14各条目负面影响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在“吃什么东西都不舒服、在其他人面前觉得不自在、感到紧张不安、不能很好休息、有过尴尬的时候”等条目方面有负面影响的个体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病情程度的比较轻、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OHIP-14评分分别为4(0.36,5.96)分、15(6.82,17.19)分和21(7.59,25.15)分,不同病情程度牙周炎患者OHIP-14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1,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评价,OHIP是最常用也是较全面的一个量表,其对患者的各方面健康水平评价可信度较高〔7-9〕。本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患者在5个条目方面有负面影响的个体占比高于对照组,提示口腔问题带来的困扰多集中在心理因素和功能障碍两方面。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后极易出现牙齿松动、牙龈疼痛甚至牙齿脱落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而且对患者面部各系统功能的维持和颜面部的美观等方面造成影响,给患者带来了一定心理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0-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牙周炎病情程度患者的OHIP-14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评分随着牙周炎病情程度的加深而升高,提示牙周炎病情越严重则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差,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15〕。综上所述,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生存质量低于无牙周疾病的人群,且牙周炎病情越严重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差,严重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应加强早期检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并加强牙周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

作者:马钧 常静 李罗玉 单位:昌平区医院口腔科

第五篇: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口腔健康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在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0%以上,是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受损所致[1]。糖尿病基本病理变化除了会引起各种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等并发症外,甚至会破坏牙周组织,加快损坏牙周组织,糖尿病现已成为牙周炎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2]。我们通过回顾目前普遍认同的糖尿病与牙周病双向关系机制,现将糖尿病患者伴牙周病变患者口腔健康临床现状综述如下。

1糖尿病与牙周病

1.1糖尿病与牙周病双向影响

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47慢性牙周炎之间存在互为影响的双向关系,2型糖尿病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牙周炎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会产生负面影响[3]。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并发口腔炎性反应时特别伴有化脓性炎性反应时血糖会升高,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反过来导致牙龈和牙周的炎性反应,两者恶性循环,相互影响[4-6]。糖尿病会引发患者体内大量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堆积,不仅会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与单核细胞结合后还可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改变患者全身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宿主对细菌及其产物的炎症反应,促进糖尿病患者牙周组织的破坏,使其处于牙周病的高危状态[7]。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牙周炎时,牙周炎症会作为一种应急刺激反应,致使患者血糖升高,进而使糖代谢复杂化,糖尿病不易控制。此外,有研究发现[8],基线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研究对象5年后出现牙周袋的相对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HbA1c<6.5%)。

1.2血糖控制与牙周治疗

牙周治疗有许多治疗方式,包括牙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牙周非手术治疗主要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RP),含或不含局部抗生素使用[9]。有me-ta分析已经报道经有效控制牙周感染后可以改善血糖控制[10]。Gaikwad等[11]发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或辅以系统地多西环素治疗能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况。Sun等[12]通过Meta分析证实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水平,有利于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的血糖控制。Bharti等[13]给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使用外用抗生素治疗牙周疾病,发现这种治疗方案能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血清脂联素,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况。

2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口腔保健现状分析

有统计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发病率约83.4%,超出非糖尿病患者2~3倍,一般会出现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病和龋齿等[14]。糖尿病健康教育人员在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同时要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牙周病的认知和口腔保健技能,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变得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控制。姚会军[15]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实施一系列的口腔卫生保健指导、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等,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循证护理后,糖尿病患者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有研究者对2型糖尿病并牙周病变患者进行6个月的家庭访视,发现家庭访视作为一种良好的宣教干预方式,在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牙周病,控制血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促进患者牙周病的好转,也对患者血糖控制有积极意义。

2.1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口腔保健知识

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和牙周病的双向关系性认知普遍不足,且在该关系中对牙周病危害的关系更为缺乏。在目前临床实践中,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并未完全关注到口腔保健教育,同时患者对口腔健康不重视,甚至养成不良的口腔卫生行为,以至于血糖控制不理想。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而言,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尤其是口腔疾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牙周认知程度,使患者通过学习,从自身做起做好口腔维护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设置口腔健康教育课程:由口腔科医师和护士共同合作,安排合理的口腔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有牙齿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概念及解剖结构,牙周支持组织的作用,牙周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效果、预后,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牙周炎预防方法等;糖尿病相关课程由内分泌医生讲解。口腔保健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糖尿病与牙周病相互影响,告知患者及家属,牙龈红肿、牙龈出血是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患者口腔出现牙结石、牙菌斑积聚,是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出现以上情况要尽早诊治。②指导患者选择刷毛较细、刷头较小的牙刷,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采用巴斯刷牙法(水平颤动法)刷牙。③指导患者早晚用温水刷牙,每次3min,午餐后可增加1次。④指导患者定期口腔检查,强调复查、复治、口腔卫生护理,增强疗效。⑤鼓励患者使用牙线。

2.2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口腔保健行为

现代口腔预防科学建议,患者每天至少刷牙2次并且使用牙线1次,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菌斑,而且牙医随访每年应该至少2次。有研究者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及行为调查中发现,3.8%患者定期牙科就诊(频率≥2次/年),34.3%患者采用竖式法刷牙,22.9%患者每1~2个月更换牙刷1次,12.4%患者每日使用漱口水,仅1.0%患者使用牙线。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较少会受到关于糖尿病口腔保健知识的教育,老年糖尿病患者能够维持刷牙至少2次/d、每年每次定期规律看牙医少于6个月的患者口腔健康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不能维持者。有研究报道,92例牙周病患者,经健康教育后患者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明显提高,口腔保健行为明显改善。

3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患者而言,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应包含口腔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尤其是牙周病的防治。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宣传,对牙周疾病本身及血糖状况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鼓励医务人员重视并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教育,这对提高患者对牙周病的认知及口腔保健技能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汤晶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

第六篇:刷牙时间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

[摘要]目的:统计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刷牙时长,检测不同刷牙时长下各项口腔健康指数的变化,探讨正畸患者最适刷牙时长,为正畸医师临床口腔卫生宣教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123例青少年正畸患者,通过统计《正畸矫治期间刷牙时间记录回执》的数据,将患者刷牙时长分为1~3min、3~5min、5~7min和7~10min4组,选取龈沟出血指数(SBI)、牙菌斑指数(PLI)、软垢指数(DI-S)和釉质脱矿指数(EDI)评价正畸患者1、3和6个月后不同刷牙时长对各项口腔健康指数的影响。结果:在1、3和6个月时,与1~3min和3~5min组比较,刷牙时长5~7min组患者SBI、PLI和DI-S明显降低(P<0.05);在1、3和6个月,刷牙时长5~7min组与7~10min组患者SBI、PLI、DI-S和E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刷牙时长5min以上可以有效改善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以5~7min为最佳刷牙时长,临床中应该建议青少年正畸患者刷牙时长在5min以上。

[关键词]刷牙时长;口腔卫生;正畸;龈沟出血指数;牙菌斑指数;软垢指数;釉质脱矿指数

正畸治疗过程中,如患者不注意口腔卫生,会使口腔卫生下降,引起龋白斑及牙周炎。正畸治疗过程中口腔卫生的保持一直是医生与患者面对的难题,也是导致患者对正畸疗效不满意的重要因素。研究[2-3]显示: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人数要远高于非正畸矫治人群。美国口腔医学会(AmericanDentalAssociation,ADA)在最新的致龋因素评估表中也将口内固定矫治器列为致龋的中度风险因素之一[4]。因此,如何促进患者在矫治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口腔卫生环境显得尤为重要[5-6]。日常的刷牙质量是影响正畸患者口腔健康的关键环节,也是正畸医师研究的热点。姜雨君[7]研究发现:通过使用新型菌斑显示剂并配合临床定期强化训练,能够使青少年患者更直观地认识牙菌斑,从而及时有效地清除牙菌斑,同时提高儿童的刷牙兴趣及效果,控制牙体和牙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达到更理想的正畸矫治效果。在以往对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中,要求患者刷牙时间在3min以上,但对于具体时长下的刷牙效果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在系统化口腔卫生干预下,刷牙时长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2~18岁,恒牙列;②无正畸史,为非拔牙矫治,初带固定矫治器的患者;③使用3MSmartclip金属自锁矫治器;④粘结矫治器前进行洁治;⑤实验开始时各项牙周指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牙釉质无脱矿,无口腔黏膜病史,无吸烟史,无口腔不良习惯;⑥患者承诺在实验进行期间不进行牙周洁治、氟保护漆再矿化治疗等口腔治疗;⑦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依从性好,可认真完成口腔卫生清洁,并能按照医嘱及时复诊。剔除标准:①实验过程中不符合入选标准者;②未按实验方案严格执行者;③因需要牙周治疗、中途放弃治疗等原因主动要求退出实验者。实验过程中剔除患者23例,实计纳入样本123例,中位年龄15岁。

1.2方法

刷牙方法: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后,发放正畸专用牙刷及牙间隙刷(上海益口佳品牌),对其进行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包括教授巴氏刷牙法及牙间隙刷的使用方法。向患者发放《正畸矫治期间刷牙时间记录回执》,要求患者早、中和晚3次刷牙后,在家长监督下如实记录刷牙时长。复诊时将前1个月的记录表回收并发放新的记录表并针对性地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评价方法:在实验开始后1、3和6个月复诊时,根据患者刷牙时长分成1~3min、3~5min、5~7min和7~10min4组,以每个患者的众数刷牙时长作为分组依据。每一项检查由同一名正畸医师操作,检查前先培训正畸医师熟悉诊断标准,并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5,一致性大于80%,结果可信。

1.3牙周健康指数

①龈沟出血指数(sulcusbleedingindex,SBI)。检查采用视诊和探诊,除观察牙龈颜色和形状外,须用钝头的牙周探针轻探龈沟,观察出血情况。评价标准分为6级,0级:龈缘和龈乳头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1级:龈缘和龈乳头呈轻度炎症,轻探龈沟后不出血;2级:牙龈呈轻度炎症,有颜色改变,无肿胀或水肿,探诊后点状出血;3级: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后出血,血溢在龈沟内;4级:牙龈呈重度炎症,不但有色的改变,并且有明显肿胀,探诊后出血,血溢出龈沟;5级:牙龈有色的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后出血或自动出血[8]。②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正畸医师用蘸有菌斑显示液的小棉棒涂于被检测者的全口牙面,滞留1min后清水含漱,无菌斑处显示剂被冲掉,有菌斑处牙齿表面显现蓝色牙菌斑。以Ramfjord指数牙(即16、21、24、36、41和44)为被检牙。近远中唇(颊)面作为被检查位点。以每个患者6颗牙共12个位点的平均数记录为该患者相应指标检测结果。采用Turesky菌斑指数改良法记录。根据菌斑量分为6级,0级:牙面无菌斑;1级:龈缘处有散在点状菌斑;2级;牙颈缘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级:牙颈缘菌斑覆盖宽度超过1mm,但在牙面1/3之内;4级:菌斑覆盖面积达到牙面1/3,但低于2/3;5级: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以上[8]。③软垢指数(debrisindex-simplified,DI-S)。采用Greene和Vermillion在1964年提出的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ralhygieneindex-simplified,OHI-S)的评价方法,只检查6个牙面:16、11、26和31的唇(颊)面及36、46的舌面,以DI-S最高的牙面代表全口情况。检查软垢以视诊为主,根据软垢面积分级记分,当视诊难以进行时,使用镰形探针自牙切缘1/3处向颈部轻刮,再根据软垢的面积按照标准分级。根据个体牙面软垢覆盖程度分为4级,0级:牙面无软垢或着色;1级:软垢覆盖牙面低于颈1/3,或牙面上出现外源性着色;2级:软垢覆盖牙面1/3以上,但不超过牙面2/3;3级:软垢覆盖牙面2/3以上。所有牙面软垢记分总和除以受检查牙面即为该患者的DI-S分值[8]。

1.4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及釉质脱矿指数

(enameldemineralizationindex,EDI)患者在1、3和6个月复诊时,使用Canon600D专业相机拍摄口内3张照片(前牙区1张,双侧磨牙区各1张),所有照片曝光参数前后一致,由同一名正畸医师进行操作。邀请2名牙体牙髓病专科医师独立对每张患者照片中16~26、36~46共24颗牙进行评价,在牙齿唇颊面以托槽或颊面管为中心分为4个分区[9]:近中、远中、牙合向和龈向,记录牙釉质脱矿的牙位占所在区域的面积及脱矿程度。釉质脱矿评价分为4级,0级:牙釉质表面透明、光滑,无病损;1级:牙釉质表面有轻度白垩色斑块,面积小于所在牙面分区的50%;2级:牙釉质表面出现中度白垩色斑块,面积大于所在分区的50%,小于100%;3级:牙釉质表面出现重度白垩色斑块,占据所在分区的全部牙面,或釉质表面出现龋洞[10]。按如下方法计算EDI:EDI=牙齿各部位脱矿程度记分的总和/牙齿分区数;牙齿分区数=被检查牙齿数×4[8]。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患者在1、3和6个月时的SBI、PLI、DI-S和EDI以x±s表示,进行正态性检验后,同一时间不同刷牙时长下同一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患者刷牙时长习惯

统计回收患者的《正畸矫治期间刷牙时间记录回执》,将患者刷牙时长分成1~3min、3~5min、5~7min和7~10min4组,实验开始后1、3和6个月对应不同刷牙时长的人数分布情况见图1。

2.2患者牙周健康指数

患者在1、3和6个月复诊时,根据刷牙时长分成1~3min、3~5min、5~7min和7~10min4组,检测各组患者的SBI、PLI和DI-S,见表1~3。不同刷牙时长的组间比较显示:在SBI1个月、6个月与PLI1、3、6个月以及DI-S3个月时,刷牙时长5~10min与1~5min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DI-S1个月时,5~10min与1~3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I3个月、DI-S6个月的结果显示:刷牙时长1~3min、3~5min与5~10min各组间的指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EDI患者

在1、3和6个月复诊时刷牙时长1~3min、3~5min、5~7min和7~10min组患者出现釉质脱矿的比率随时间的延长有增多趋势。见表4。患者在1、3和6个月复诊时,检测患者牙齿各部位脱矿程度并记分求和,除以牙齿分区数,得出不同刷牙时长组患者EDI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6个月时,刷牙时长3~min、3~5min和7~10min组与刷牙时长1~3min组间E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为避免因拥挤度不同的因素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本实验选择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即非拔牙矫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研究[11]显示:在矫治器初戴的0~3个月里,口腔卫生状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6个月时牙周炎症的发展可达到最严重,并在后续的矫治过程中维持在这一水平。因此本实验对正畸患者矫治过程中前6个月的口腔健康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亦符合ADA所要求的刷牙实验至少持续1个月的标准。6个月的实验时长防止了实验参与者短时间由于Hawthorne效应出现刷牙更认真、短期内口腔卫生状况提高的现象[12]。金属自锁托槽具有滑动系数高、摩擦力小、无需结扎丝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Pandis等[13]发现:自锁托槽与非自锁托槽在利于患者清洁、保护口腔卫生方面无差异,其原因可能是自锁托槽自身含有复杂的开关装置,提供了菌斑滞留的空间,复诊时自锁托槽的组件不能像结扎丝一样经常更换,复杂的结构又妨碍了清洁工具将菌斑、软垢及时清除。研究[14]显示:对于正畸患者进行牙周洁治、氟保护漆再矿化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本实验要求患者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以上治疗,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有研究[15]显示:正畸患者中弓丝下方的区域是牙菌斑易积累的区域,右利手患者在刷牙过程中对右侧的软垢菌斑清除效率不如左侧区域。巴氏刷牙法配合使用牙间隙刷的系统化口腔卫生清洁法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菌斑清除效率[16-17],在方便地清除弓丝下方的菌斑和软垢的同时又能避免患者在刷牙过程中单一使用右利手的影响。正畸期间牙龈炎的发生和进展除与牙列紊乱、矫治器的设置有关外,与患者的年龄、矫治动机、认知水平、卫生习惯和心理健康等也有密切的关联[18]。本实验纳入对象为12~18岁、中位年龄15岁的青少年,其依从性较差,要求在家长的监督下客观记录每日刷牙时长。考虑到早上时段的刷牙时间较为仓促,以及部分患者未养成午餐后刷牙习惯,因此记录时以每个患者刷牙时长的众数作为依据。PLI、SBI、DI-S和EDI是公认的口腔健康评价标准,本实验也予以采纳。PLI检查所使用的菌斑染色剂会影响龈沟出血情况的辨别[18],因此患者复诊时各指标的检查顺序为SBI、PLI和DI-S,最后在患者刷牙后进行EDI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1~3min组随着矫治时间的延长人数逐渐减少,而7~10min组尽管所占人数比例较少,但有增加趋势。说明随着矫治的进行,经过医护人员的口腔卫生宣教,患者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强。大部分患者的刷牙时长集中在3~5min,在6个月时,刷牙时长3~5min组与5~7min组人数基本持平,提示3~5min的刷牙时间患者可以接受,持续有效的口腔卫生宣教,适度增加刷牙时长是可行的。本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矫治时间的延长,1~3min和3~5min组SBI、PLI和EDI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趋势;患者出现釉质脱矿的比率随着矫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以上结果说明:固定矫治器在口内会增加口腔卫生清洁的难度,随着矫治的进行,口腔卫生情况逐渐变差,这与赵悦等[15]和徐瑛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此,正畸医师应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对于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的患者,应要求其行龈上牙周洁治,或者在日常的口腔卫生护理中建议患者配合使用冲牙器进行清洁[19]。DI-S在第3个月时达到最大值,且第6个月时出现减少。6个月时DI-S降低的原因可能与医护人员的口腔卫生宣教使患者的软垢清除效率提高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刷牙时长的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当刷牙时长增加到7~10min时,SBI、PLI及DI-S的结果与5~7min组比较呈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正畸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时,应建议刷牙时长达到5min以上,以5~7min为最佳时间。以往研究[11]发现:正畸患者0~6个月的时间里,牙周炎症的发展可达到高潮并维持这一水平。本实验结果显示:当矫治进行到6个月时,EDI在刷牙时长1~3min与3~10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由于釉质脱矿是口腔微生物缓慢作用的结果,矫治开始前几个月釉质脱矿尚不明显,6个月时才出现明显差异。因此为探讨后续矫治过程中不同刷牙时长对EDI的影响,6个月之后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在未来依然值得继续追踪。为了避免患者牙列拥挤情况对实验结果客观性造成的影响,本实验选择非拔牙矫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目前正畸患者当中减数矫治病例较多,针对中重度拥挤拔牙患者刷牙时长对口腔卫生的影响还有待后续研究。综上所述,随着矫治时间的延长,正畸患者的口腔健康指数会逐渐下降;有效的口腔卫生宣教可以提高患者的意识,改善口腔卫生;在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时,应建议患者刷牙时长以5~7min为宜.

作者:王特 包幸福 杨军星 刘少伟 于航 胡敏 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 吉林省牙发育及颌骨重塑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第七篇: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认知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徐州市敬老院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和行为认知情况,对其口腔健康状况和咀嚼效率进行评价,为提高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口腔临床检查和口腔保健知识问卷调查,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徐州市的老年人152名为研究对象,其对口腔健康和行为认知信息,同时测定咀嚼效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2名敬老院老年人中,患龋率54.61%,龋均4.08,牙周病患病率67.76%,牙列缺损率66.45%,口腔防治与保健知识知晓率37.97%。46.3%的老年人咀嚼效率处于低水平。结论所调查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咀嚼效率普遍低下,存在不正确的口腔意识及行为。实施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增强老年人口腔卫生自我保健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必要且急需的。

【关键词】老年人;敬老院;口腔健康;行为认知;咀嚼效率;徐州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徐州市区6个敬老院的老人152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名,女83名;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0.97岁。文化水平:小学105名,初中31名,高中及以上16名。在所在敬老院居住均超过三个月。

1.2调查方法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采用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自行设计口腔健康信息采集表和口腔健康行为及认知调查问卷,对徐州10个县市区近百个敬老院进行分层抽样,抽取6个有代表性的敬老院,每个敬老院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5名进行调查。调查人员以一对一的形式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行为及认知问卷调查。行为调查内容包括:口腔清洁卫生习惯、口腔疾病就医行为和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等;认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口腔疾病的防治与保健知识等。口腔科医生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口腔检查,详细记录结果。调查项目包括:龋病、牙周病、牙列缺损、楔状缺损、口腔黏膜病、颞下颌关节病等。在口腔健康检查结束后,对其进行咀嚼效率的测定。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培训,调查后剔除无效数据,采用2人双数据录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52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咀嚼效率数据123份,有效率80.9%。

1.3评价方法

1.3.1口腔疾病诊断标准所有口腔疾病诊断均参照《WHO口腔健康评价表》、《牙体牙髓病学》、《口腔修复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中的诊断标准和记录方法。1.3.2咀嚼效率测定对受检的老年人采用吸光度法进行咀嚼效率测定[1],具体步骤如下:受检者口腔充分漱干净后,取5.0g去皮且分瓣的花生米,咀嚼30s后吐出在烧杯内,漱干净口内食物残渣,一并吐入烧杯内。用蒸馏水将吐出的咀嚼物稀释至1000m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1min,静置2min。用吸管吸取烧杯内中上1/3处悬浊液5mL至比色皿中,待测定。调节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调节光栅分光光度计波长于590nm处,测定样品吸光度值。每份样品测定三次,取平均值。以吸光度值的大小来等价咀嚼效率水平的高低。吸光度值大的咀嚼效率高,反之则低。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口腔健康状况评价

结果显示,152名敬老院老年人总体口腔健康状况较差,其中患龋率54.61%,龋均4.08;牙周病患病率67.76%;口腔黏膜病患病率16.45%;颞下颌关节病患病率7.24%;楔状缺损和牙齿磨耗率为11.84%;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病率66.45%。

2.2口腔行为认知状况评价

2.2.1口腔卫生行为调查每天刷两次牙(含睡前)的占总人数的17.11%,每天只刷一次牙的占75.66%,且只刷一次牙的老年人中有81.74%的老年人仅在早上起床后刷牙;每次刷牙时间达到2min及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4.34%;采用竖刷法刷牙的占32.89%;在饭后进行漱口清洁的占69.74%。定期接受口腔检查的人数仅占3.29%。在未进行定期口腔检查的原因上,44.0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口腔没有太大问题,30.26%认为就诊不方便,23.03%因治疗费用高而放弃就诊;在出现牙痛、敏感、牙齿松动等症状时,仅有40.79%的老年人会寻求治疗,59.21%的老年人选择忍不了时再寻求治疗;在口腔疾患的诊治方式的选择上,63.16%的老年人希望有医生能定期到敬老院诊治。2.2.2口腔健康的认知调查被调查者中口腔防治与保健知识知晓率为37.97%。

2.3口腔咀嚼效率基本情况

以吸光度值的大小来等价咀嚼效率水平的高低。吸光度值大的咀嚼效率高,反之则低。将吸光度值A测定结果分为五个等级。

3讨论

3.1所调查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较差

从调查结果来看,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龋病、牙周疾病、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方面检出率均高于50%,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其中龋病患病率54.6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与被检查老年人存留牙数不多有关。牙周病患病率较高,为67.76%,与杨保全[2]等的调查数据相近似。这与敬老院老年人思想重视不够,对刷牙和洗牙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定期进行牙周的健康预防治疗,从而加重了牙周疾病的患病率有关。颞下颌关节病患病率1.31%;口腔黏膜病患病率16.45%,其中以义齿性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较为多见,扁平苔藓、白斑等均较少。由于此次调查样本较少,这两种疾病还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性。楔状缺损和牙齿磨耗率为11.84%,这一结果与王爽等的调查数据相近似[3]牙齿缺失和牙列缺失为老年人口腔常见病,从本组缺牙情况看,总缺失率达66.45%,虽比周向英[4]的报告结果偏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老年人牙列缺损情况较为严重,我们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口腔卫生宣教和提高修复质量。

3.2口腔行为和认知状况不佳

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密切相关。此次调查发现,徐州市敬老院的老年人大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老体弱者,普遍缺乏口腔健康知识,有着不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导致其口腔保健行为普遍较差。有效刷牙作为老年人最主要的自我口腔保健方式,有助于减少菌斑堆积、防止牙石形成,保持牙龈及牙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早晚各刷一次牙的仅占总人数的17.11%,这一数据远低于国内其他对于敬老院老年人口腔行为的研究[5]。每次刷牙时间达到2分钟及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4.34%,而每天只刷一次牙和饭后漱口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1.74%和69.74%。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敬老院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差,主观上会寻求更为便捷的方式来清洁口腔。被调查的老年人缺乏积极的口腔保健态度,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仅为37.97%,且仅有5位老年人定期做口腔检查。在未进行定期口腔检查的原因上,44.0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口腔没有太大问题。有牙痛、敏感、牙齿松动等症状时仅有40.79%的老年人会寻求治疗,59.21%的老年人选择忍不了时再寻求治疗。这可能与敬老院中居住的老年人经济多较拮据,仅仅依靠子女供给有关。即使牙齿脱落影响了咀嚼功能往往也不去医院就诊。

3.3口腔健康状况与咀嚼效率

咀嚼是口腔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对维持和促进口颌系统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6]。客观咀嚼功能及咀嚼效率是评价咀嚼功能的重要指标[7],本次调查显示,徐州市敬老院老年人咀嚼效率普遍低下,这与其较差的口腔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改善其口腔健康状况、提高其咀嚼效率可以方便老年人摄入营养、促进身体健康,为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根据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徐州市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不佳,龋病、牙周病患病率较高,牙列缺失严重,咀嚼效率差,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而老年人的保健行为与意识不足则是导致其口腔状况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敬老院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接收信息的来源十分局限。有研究表明,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的老年人,龋病、牙周病及牙齿缺损发病率比口腔健康行为不良的低[8]。因此,完善敬老院口腔卫生服务是十分重要的,这提示我们应积极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同时可以借鉴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卫生部门的做法,对社区老年口腔预防医学制定相关的检查标准和口腔健康评价表[9-10],更加准确的评价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提高老年人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正确的就医行为,预防老年性口腔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皮昕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7-318.

[2]杨保全,刘雨.727名离退休老干部口腔状况调查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9):572-573.

[3]王爽,刘聪,蔡业军.5310例老年患者的口腔疾病调查[J].中国医刊,2012,47(10):89-91.

[4]周向英.402名老年人口腔健康调查[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08(5):276-278.

[5]曹建波,王诗沁,宿露.济南敬老院老年人口腔缺牙及修复情况初步调查[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1):30-32

[6]张跃蓉,李勇,刘通.口腔咀嚼效率与相关因素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3):226-231.

[7]EINHORNT.A.Thecellandmolecularbiologyoffracturehealing[J].ClinOrthopRelatres,1988,355(355,S):S7-s21.

[8]秦立芳,李济功,吴雪林.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对口腔常见疾病发病率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3,33(8):546-547.

作者:张钟吟 陆莹 钮佳静 王莹莹 邵茜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八篇: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现状及护理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探讨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2016学年海淀区兵器工业机关幼儿园3~6岁在校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00名。对照组未实施任何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每日进食甜食次数明显减少,进食蔬菜次数明显增加,刷牙次数增加且规范,龋齿及菌斑情况均有所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健康教育是预防口腔疾病最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口腔健康意识,增加口腔健康知识,促使儿童树立良好的护牙态度,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降低龋病的发生,降低菌斑指数。

【关键词】口腔健康;学龄前儿童;护理干预

龋病是学龄前儿童口腔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极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尤其重要,纠正其不良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2]。本文主要就社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现状,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为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维护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2016年海淀区兵器工业机关幼儿园3~6岁在校学生20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干预组男58名,女42名;对照组男56名,女44名。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在3~6岁的学龄前儿童;(2)无其他疾病者;(3)可以在园内生活学习6个月以上的;(4)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真遵循本研究方案。排除标准: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有缺陷者。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检的方式收集资料,①问卷: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饮食情况,口腔健康知识,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态度,家属对此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②体检:在统一人工光源下,通过视诊和探诊的方式检查口腔,牙龈状况,确定有无龋齿及龋齿的充填情况。对照组未实施任何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口腔健康知识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知识讲座向儿童及家属展示口腔健康知识,引发其对口腔健康的重视;通过讲述小故事,引起儿童的兴趣并建立其口腔健康的意识。②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发放刷牙方法图,示范正确刷牙方式,并进行考核,做角色扮演等亲子游戏,以身试教;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吃甜食,多吃蔬菜[3]。

1.3干预评估

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情况(包括进食甜食情况,进食蔬菜情况,刷牙次数,刷牙情况)和患龋率、菌斑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单位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情况

对照组每日进食甜食偶尔28人,少次40人,多次32人;进食蔬菜很少18人,不常吃25人,经常吃57人;不刷牙13人,刷牙一次70人,早晚刷17人;刷牙方法无规律34人,左右刷29人,上下刷37人。干预组每日进食甜食偶尔55人,少次27人,多次18人;进食蔬菜很少9人,不常吃21人,经常吃70人;不刷牙6人,刷牙一次65人,早晚刷29人;刷牙方法无规律21人,左右刷33人,上下刷46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每日进食甜食次数明显减少,进食蔬菜次数明显增加,刷牙次数增加且规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的患龋率、菌斑指数

对照组龋齿有40人,菌斑指数3.25±0.45;观察组龋齿有20人,菌斑指数2.17±0.32,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龋齿及菌斑情况均有所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3~6岁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与饮食行为,刷牙次数及方式息息相关,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龋病的发病率。正确刷牙,培养良好的口腔行为,纠正不良卫生习惯,改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的预防龋病[4]。本文中儿童每日进食甜食,患龋率增加;进食蔬菜。患龋率减少;表明甜食是儿童患龋的高危因素,相反蔬菜可以预防龋病。因此,为降低龋病的发生,应注意饮食行为,控制饮食。本文中儿童每日刷牙次数越多,患龋率越低,规范刷牙方法可患龋率低,表明刷牙次数和刷牙方法是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应规范刷牙次数,掌握正确刷牙方式,可以有效预防龋病的发生[5]。本文中综合护理干预后龋病的发生率、菌斑指数均有所好转,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龋病的发生,降低菌斑指数。总之,口腔健康教育是预防口腔疾病最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口腔健康意识,增加口腔健康知识,促使儿童树立良好的护牙态度,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降低龋病的发生,降低菌斑指数。

参考文献

[1]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236-6239.

[2]于正龙.社区学龄前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04-205.

[3]闫玉美.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2011,17(2).

作者:卢国徽 单位: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

第九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探索

【摘要】提出口腔健康档案的概念,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必要性、可行性、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口腔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居民的口腔健康档案是指某个机构科学的记录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预防和口腔疾病治疗等,它是以个人的口腔健康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能够更加完整的记录居民的口腔问题,贯穿居民一生,较为完整的涵盖多种健康因素,进行多渠道收集信息,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以及口腔健康管理的相关需求。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1.1居民口腔健康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可知,在我国,一百名儿童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儿童乳牙患有龋齿,目前我国5岁幼儿患龋齿的机率高达66%,而12岁已换牙的儿童中,患龋齿的机率约为30%;而在青年人群中展开调查,35~44岁的人群中,患龋齿的机率比幼儿人群更高,高达88.15,平均每个人患龋齿约4.5颗。调查显示,患者患龋齿的比例约为34%,牙齿缺失的比例占有57.65,仅有8.4%的人进行牙齿治疗和修复,而我国不同年龄人群牙周健康率较低,约为14%。在我国,青年人群中展开调查,35~44岁的人群中,牙缺失所占比例为37%,而牙齿修补比例仅有11.6%,老年人群中展开调查,65~74岁的人群中,牙齿修补人数比青年人群高,所占比例约为42.6%,根据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各年龄段居民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口腔疾病情况比较普遍。口腔健康是WHO推荐的人类健康十大标准之一,人的一生都要关注个人口腔健康,重视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口腔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它中心围绕着居民的健康,将家庭作为单位,范围主要在社区,根据居民的需求作为导向,将社区中的老年人、妇幼、患慢性病居民、肢体不全以及贫困居民作为服务重点,尽最大能力解决卫生问题,并且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保健,有效的将医疗、个人保健、健康教育、疾病康复以及计划生育融合于一体,实现卫生服务的有效性、经济性、便捷性和连续性。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是改善和提高社区人群口腔健康状况的基本途径。基于我国居民普遍缺乏口腔健康知识,无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高发口腔疾病,因此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有其发展的必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为居民提供非常便捷、及时的口腔健康教育服务,是居民口腔疾病三级预防的前沿阵地。

1.3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的作用

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可以高效直接地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管理,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水平。以问题作为导向的居民健康档案记录方法(problemorientedmedicalrecord,POMR),它是美国Weed等人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且提出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能够根据不同个体的健康问题,详细记录。口腔健康档案的建立,要求口腔医生在日常诊疗的过程中,全面、科学、有针对性的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影响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的因素。完善居民口腔的健康档案是时展的需求,因为自我口腔保健必不可少,它能够详细的记录下居民的口腔疾病发生、口腔疾病发展以及口腔疾病的治疗之后的转归全过程。资料以及数据的检查需要通过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比较,根据数据的变化可以了解口腔健康状况以及口腔疾病的变化,为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下一步医疗保健的决策。

2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2.1本科室开展口腔健康档案管理的情况介绍

我科室自2011年1月份成立开始,就对每位首次来科室的病员,通过详细的询问、检查,按照本院门诊登记的要求认真填写好门诊登记本,并且利用EXCEL表格输入电脑存档。通过初步建立简要的口腔健康档案,我们可以方便的查询统计月度年度的病员情况,有针对的进行回访,科学的制作口腔健康宣传手册,利用居民参加全民健康体检的机会为社区居民提供口腔检查,深入学校、幼儿园开展口腔健康体检、口腔健康知识宣讲,提高社区居民口腔健康状况。通过深入群众,我们发现居民都期望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得到口腔健健康教育,对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持欢迎的态度。

2.2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对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提供重要保障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家卫生部针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颁发了相关《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规范》开发出了十分成型、功能十分完善的软件,使得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更加便捷。同时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下,远程健康管理也可以顺利开展。

3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口腔健康档案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板,专业人员没有得到统一的培养,居民口腔健康档案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过保护,口腔健康档案建立之后数据的维护和安全性等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4结论

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是一件既简便又有价值的事情,口腔疾病患者到医院就诊时携带口腔健康档案,为诊断提供更加方便的决定,也可以减少患者某些方面检复。这样既为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还减少患者的麻烦,能够更加快速做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医师能够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快速诊断病情,既能快速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在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之后,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疾病构成和口腔疾病状况,并且能够快快速的掌握社区卫生状况以及流行病特征,并且能够筛选社区高危人群,居民能够展开健康管理,并给能够快速的做出措施以及奠定好疾病预防措施。

作者:王小帅 单位: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十篇:孕妇产前口腔健康指导在预防口腔疾病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对孕妇产前口腔健康指导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进行产前口腔健康指导的孕妇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0例与观察组500例,口腔医师针对对照组孕妇不进行口腔健康指导,针对观察组孕妇进行定期口腔健康指导和治疗。8个月后对所有人员进行口腔检查,通过观察和记录,比较分析口腔健康指导对孕妇产前的作用。结果通过对两组孕妇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观察组的孕妇口腔卫生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牙龈炎、龋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产前进行口腔健康指导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口腔;孕妇;健康指导;口腔疾病

由于孕妇体内激素的变化,生活习惯改变、喜欢食用酸甜类食品等致使口腔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出现口腔疾病极易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故对孕妇产前进行口腔健康指导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让孕妇本身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一个积极的保健意识,使其了解到对自身进行口腔护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次实验记录和观察了妊娠期妇女龋病、牙周炎、牙龈炎的发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来了解口腔健康指导对孕前妇女的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进行产前口腔健康指导的孕妇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35岁,分为对照组700例,观察组500例。经调研,所有孕妇均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早晚各刷牙一次。通过比较分析,两组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基线检查根据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中有关牙龈炎、牙周炎和龋病的诊断标准,对所有实验者通过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口腔检查。口腔卫生情况用牙石指数(CI)软垢指数(DI)表示,0.0~1.8为口腔清洁,1.9~3.0为口腔清洁差。牙龈炎用牙龈指数(GI)表示。龋病用龋失补(DMF)、发病率指数表示。如果用同侧远中牙计算缺失牙,0.1~1.0代表轻度龈炎,1.1~2.0代表中度龈炎,2.1~3.0代表重度龈炎。通过对实验者的口腔检查,观察及记录受试者的DI、DMF、CI和GI。据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有龈炎、龋病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治疗7天后,发现治疗良好。1.2.2口腔健康指导对1200名进行口腔治疗后,针对观察组每个月由一名专业的口腔医师给予一次口腔健康教育的宣传及指导,内容包含:孕期合理饮食、孕妇常见的口腔疾病与营养对恒牙正常发育、健康萌出及儿童乳的影响;正确刷牙方式的指导;定期口腔检查、洁治的重要性;妊娠期内科学营养、牙菌斑的基本概念;牙刷、牙膏的选择及更换等。针对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口腔健康指导。

1.3复查和效果

8个月后,对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的观察组患者和未进行口腔健康指导对照组患者进行复查,观察和比较两组人员的口腔卫生、牙龈炎和龋病的发病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口腔患龋情况

通过基线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牙龈炎、龋病发病率、口腔卫生状况和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牙龈比较分析

8个月后,经过观察与对比,观察组的口腔卫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牙龈炎、龋病发病率及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孕妇的牙龈和牙周情况:由于孕妇体内激素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喜欢食用酸甜类食品等,致使导致牙龈组织对口腔细菌的敏感性增加,从而改变牙周组织对病原刺激物的反应性,很容易使孕妇患牙龈炎。若孕前就已患牙龈炎者,则情况会加重,如若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有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的孕妇,牙龈炎的情况相较于其他人群较重,极易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现象。牙龈炎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孕妇对食物的消化、咀嚼和吸收。基本上从妊娠2~3个月之后就开始出现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等现象,并且此类现象会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而增加。一直到第八个月份达到高峰,在最后一个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妊娠期第二个月开始出现牙龈炎是由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和黄酮的增加导致的,第八个月开始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黄酮开始减少,孕妇牙龈炎的症状则开始减轻。此次针对孕妇进行妊娠性龈炎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孕妇妊娠月份的增加,发病率也随着增加。发现这些患者口腔卫生较差,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软垢、牙石。我们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指导,分析比较两组的妊娠性龈炎发病率的情况。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细菌感染是导致牙周病的直接原因,由于孕妇在妊娠期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口腔卫生不良,则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通过调查得知,发现对照组孕妇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炎,一些口腔卫生较差的孕妇同时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腔疾病,而由于观察组的孕妇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则显示发病率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如果孕妇在妊娠期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口腔类疾病还是能够很好地得到控制和减少。妊娠期是孕妇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也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给孕妇普及口腔知识,让孕妇了解到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孕期前去医院检查口腔,防止在孕期发生口腔类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和治疗。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坚持每日早、中、晚刷牙。让孕妇能够重视孕前口腔健康检查,及早消除口腔类疾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操冬梅,赵云,肖梅.161例糖尿病孕妇口腔保健意识与行为调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

[2]顾卉,黄天,楚梅妍.孕妇血清微小RNA-423对胎儿神经管缺陷产前诊断的意义.《国际儿科学杂志》,2015,3.

作者:温醒玲 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