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型口腔清洗装置的研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介绍新型口腔清洗装置的设计及使用方法。口腔清洗装置包括储水袋、手泵以及出水装置;储水袋底部连接有出水软管,出水软管设有流量开关和第一单向阀;出水软管与手泵连接,手泵连接有手柄,手柄内设有出水通路,且手柄可拆卸的连接有出水装置;出水装置为出水喷头,其中出水喷头包括弯管及设于弯管输出端的喷嘴,储水袋置入自行配制的盐水,挂在移动输液架上,打开调节器的开关排气;患者坐位或站立,头低前倾,将弯头前端放进口内,打开开关,患者按需要自行挤压水泵,使水流产生冲力,进行口腔冲洗。利用口腔清洗装置实行患者自行口腔清洁,能有效保持术后口腔卫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住院天数,同时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口腔清洗装置;口腔护理;技术革新
口腔颌面部患者术后由于手术创伤、舌体缺损、皮瓣及植骨的存在,张口受限,自洁功能差,血痂、口腔分泌物不能有效清除,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有其不易彻底清洁口腔的缺点[1]。相关研究表明冲洗法口腔护理比传统口腔护理更有效降低细菌阳性率[2]。不同的口腔冲洗方法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冲洗器多采用注射器、改良喷雾器等,操作多有不便和各种不足。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口腔清洗装置,既能有效清洁口腔,保持术后口腔卫生,又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现介绍如下。
1材料与制作
1.1材料选用
500~1000mL储水罐1个、0.5~1.0m长的橡胶出水软管1根、塑料、橡胶制成的水囊1个,该水囊容量为50~100mL,具有形状复原的能力,即在压缩变形后可以在短期内形状复原,还包括内部具有出水通路的手柄1个,以及出水装置1个,其中出水装置可以是出水喷头或者牙刷头,此外,出水装置还可以采用吸液管或吸液套件替换,以达到吸出污物和清洗液的作用。
1.2制作方法
口腔清洗装置包括储水罐、手泵以及出水装置;储水罐可以是便于悬挂在高处,用于装盛生理盐水、水等清洁液的储水袋或者储水瓶,储水罐底部连接有出水软管,出水软管设有流量开关和第一单向阀,通过出水软管使储水罐可以方便地进行高度调整,流量开关则控制清洁液输出开启或关闭,并可调节输出大小;出水软管的输出端与手泵的输入端连接,手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手柄,手柄内设有出水通路,该出水通路与手泵的输出端连通,且手柄可拆卸的连接有出水装置;出水装置为出水喷头,其中出水喷头包括向上弯折成60°~90°的弯管,弯管的另一端为输出端,在输出端设有喷嘴。
2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口腔术后冲洗清洁的重要性,介绍口腔清洗装置的使用方法,告知患者饭前饭后及睡前都需要口腔冲洗,不能经口腔进食的患者每2h冲洗1次。每次自行配制温盐水500~1000mL(500mL加进食盐4.5g,温度40℃左右),挂在移动输液架上,打开调节器的开关排气(手泵的输出端朝上);患者坐位或站立,头低前倾,前面放置1个接污水大口容器,将弯头前端放进口内,打开开关,患者按需要自行挤压水泵以感觉舒适为标准。经应用于临床96例患者观察,一般情况下患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挤压水泵(经专用测压仪检测,压力在60~70cmH2O,喷嘴喷出的水柱冲力足以冲洗干净口腔内的分泌物),使水流产生冲力(冲洗时不可说话,也不可做吞咽动作,特别是有吞咽障碍患者以免引起呛咳),水流在口腔内环回冲洗,使口腔内的血痂、分泌物、食物残渣随着水流排出。一般进行口腔冲洗3~5min即可达到口腔清洁的效果。
3优点
口腔颌面部患者术后口腔护理是护理重点,对清除口腔细菌数量、改变口腔内环境、维持口腔防御体系有积极意义[3]。普通口腔护理方法难于达到干净、舒适的护理要求,口腔冲洗装置是针对口腔护理改进的有效用具。与普通冲洗器比较,口腔冲洗器配有储水袋,冲洗液置袋内挂在输液架,通过出水装置冲洗口腔,实现冲洗时轻松无负重;水泵可自行控制水柱大小;弯头可避免操作者的手接触到从口腔冲出来的污水。利用口腔冲水装置安全方便,可以单人单手自行冲洗口腔,通过水流环回冲洗达到口腔清洁舒适,口腔黏膜洁净,牙龈无异物。家属自行配制温盐水,不仅效果好,取材方便,成本低,为频繁冲洗提供条件;利用口腔清洗装置实行患者自行口腔清洁,能有效保持术后口腔卫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住院天数,同时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邓洁,郑修霞,宫玉花,等.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23-624.
[2]王舜娟,陈秋芳,钟华荪,等.冲洗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685-686.
[3]陶胜茹,卢婉娴,周佩如,等.一点红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7,14(11):71-72.
作者:蓝素文 熊炜佳 金子华 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