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跨国公司下化工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跨国公司下化工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跨国公司下化工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从跨国公司的组织架构及各职能部门的岗位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对化工人才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方面的能力需求,指出现有化工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地方,进而针对高校化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化工企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总书记明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维系企业生存的命脉,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保持自身在技术、资金、产品质量与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配置。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整个团队的协作和业绩表现相关,从内部管理到持续发展,从技术支持到市场营销,都必须依赖优秀人才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化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已逐渐形成以研究为起点,涵盖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关键环节的工业链条,同时也需要处理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企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要求我们突破科学技术领域范畴,结合经济管理、生态保护、知识技能等发展趋向寻找应对策略。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也需要围绕需求链的变革,培养既懂技术和研发,又具有经济学、环境学和管理学综合知识的人才。

一、跨国公司对化工人才的要求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吸引FDI(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额的比重上升至54%,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资国和对外投资国。以上海为例,根据2019年7月大众网的报道,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内入驻的59家企业中,全球500强外资化工企业占比高达80%。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跨国经营的外资企业从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办事处等贸易服务的形式,已发展到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本土化制造型企业,其最初单纯的贸易功能也逐步扩展为拥有大量产能的生产基地和能够辐射全国甚至全球的供应链。贸易服务型化工企业大多以国际贸易公司的形式设立,作为中间商代表上游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给下游客户。这些企业并不直接从事制造,有些仅有简单的加工与包装功能。这些公司通常会以经销商或商的身份与上游生产商进行交易后,再通过渠道销售给下游,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赚取利润。生产制造型化工企业一般有一定规模,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有较丰厚的技术积累。这类生产制造型企业也会借助贸易服务型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打开其他国家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生产制造型企业正逐渐将采购、经营和销售等纳入自身企业管理系统,利用自身可掌握的原料供给、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在市场上占据更大优势,拥有更多话语权。

(一)跨国化工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不同经营类别和规模的跨国化工企业对化工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均有所不同。贸易服务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没有生产相关的职能部门,更注重销售渠道的拓展,部门和岗位设置灵活,可能出现一个人同时从事管理、销售、采购等多方面工作的状况,这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1]。生产制造型企业通常拥有较为完整的组织架构,包括生产、物流、采购、研发、销售、财务、行政、IT、人事等职能部门,并拥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在这类企业中,通常生产研发类的岗位会与专业匹配,如企业根据生产部门的技术质量需要,设置分析化验员、工艺操作员和设备维护员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化学品检测方法、实验室仪器操作、DCS控制系统操作、生产设备仪表的调试及操作、装置排障维修等能力;根据产品研发部门的需要,企业会设置研发工程师、工艺流程设计等岗位,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化学品分析方法、实验室仪器操作、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等能力。另外,在企业现代化发展中,为了强调环境保护、员工健康与安全责任意识,不少企业还设置了工业“三废”处理、EHS工程师等岗位。这类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工业废弃物处理、化学品注册、申报鉴定、法律合规、现场安全防护和事故抢险急救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没有硬性专业要求的岗位,企业则根据岗位性质对人才提出相应的要求。如物流部门需要从业人员熟悉生产物料的化学性质、运输与存储安全等;销售部门需要从业人员了解产品的技术指标、市场动态及产品在应用中的表现等;采购部门则需要从业人员了解原材料的化学性质及供应商动态等。化工企业的员工可能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其专业背景应契合企业与行业的内在需要,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二)跨国化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化工人才的人文素质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包括诚信、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等[2]。企业首先应关注人才的道德品格与人文素养,其次应关注人才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水平。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企业用人的关键;团队协作能力是团队通力合作的前提,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和考评员工的关键因素;自主学习能力是员工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沟通表达能力是协调各项工作的基本素质,有利于促进个人和团队工作的开展;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为前提,要求两者的融会贯通;此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其融入企业的关键,员工是否认可与适应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决定了其能否更快融入公司与团队。以上分析要求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水平。

二、高校化工人才培养的建议

天津大学对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的关联度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6—2018年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的关联度为65%左右,全国本科各专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平均占比为71%左右;2015届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毕业生3年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的关联度为57%,全国本科各专业平均为65%。由此可以看到,不同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关联度随毕业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产业行业内“招工难”与“就业难”的情况并存,各方面、各层次的优秀人才短缺。因此,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高校需要尽快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着力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善管理能赶超、懂技术会创新的人才,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化工行业正面临不断转型升级的挑战,规模化、集约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发展节奏也将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如何让毕业生具备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呢?在跨国化工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对人才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有不同的要求。但从国内化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看,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环保意识、管理水平和外语水平等有待提升[3]。因此,高校应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化工人才为目标,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基于毕业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充分接触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使毕业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进而实现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更好对接[4]。

(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企业希望应用型化工人才既掌握专业理论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高校培养的化工人才虽具有足够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广度不够。如在改进某一类自成体系产品的过程中,从业人员除需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处理涉及上下游的市场、产品标准及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因而,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高校可以通过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实践案例、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验及校企联合的生产实习,同时借助教师在科研或工业领域中的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造、环境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等工程实际结合起来[5],给学生提供更早接触企业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对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和市场情况的基本认知。总之,高校要增强学生对企业行业的适应能力,实现产教融合互补。安全教育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近几年发生在化工行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也给监管层敲响了警钟。目前不断收紧的环保政策、新旧产能淘汰与产业转型升级,正迫使企业在安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发展。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安全意识防线。在高校的专业教育中,不管是设备仪器的操作,还是实验室内电器的规范使用,从实验操作到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现在的化工厂都以安全为第一目标,有些跨国企业会将无事故的安全运营天数作为典范进行宣传展示,还有的企业会要求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前接受临时的安全教育,如观看安全教育视频或签署遵守安全条例的承诺书等。高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让他们提前体会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二)强化学生跨学科素质的培养

无论岗位是否有专门要求,企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引入贴近实际的职业教育,设置与企业职能配套的课程。如高校可为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环境工程和信息化管理等选修课程,使学生形成与企业实际运营相关的系统化理念[6],这样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高效地进行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推进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往往只能通过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习或企业内外的咨询培训等系统地学习这一套职业知识,所以尽早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公司运营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择业时的竞争力。学生往往在毕业多年后才体会到完备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所以学校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在于让学生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跨学科教育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理解跨学科知识体系的用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主动关注学科发展的意识。

(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才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待人接物等各方面,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在跨国公司中,沟通表达能力和外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很重要,这两种能力均可以在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演讲汇报的形式展示小组作业或个人研究成果,锻炼他们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另外,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的外语应用环境,高校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开设商务英语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习不同国家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高校学生有着强大的可塑性,也具备快速融入职场环境的能力,他们如果在校期间有机会接触企业中的工作环境,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角色与工作环境。

三、总结

新时代对化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背景下,从跨国公司的视角看化工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需要高校化工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有所改变,以便让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素质在求职时能更加贴合市场需求。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企业对化工人才主要关注的是实践能力、跨学科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高校要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加强对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和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设置接近企业实际的教育教学内容时,高校需考虑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以便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适的人才。

作者:孙昌立 单位:圣莱科特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