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数据下对会计实践思考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数据下对会计实践思考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数据下对会计实践思考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场景日趋丰富,会计行业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在对大数据技术与会计实践融合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动态科目体系、引入大数据核算监督理念、实现企业与银行互联互通、培育大数据会计实践人才、扩大会计信息的内涵与外延等五方面措施,以做好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实践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行业;会计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小型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大数据技术已从原来只有少数国际大公司得以掌握和使用的竞争手段,逐步变为中小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在会计实践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像“德勤财务机器人”已开始7*24小时为各类企业服务,将原本耗费大量人工的增值税发票管理、集团往来结转盘点、发票开具、日常报销等基础会计实践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快捷。在大数据技术积极赋能会计实践的背景下,会计人员不必担心大数据行业对会计行业的替代,而是应主动抓住契机实现自身转型升级,提升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大数据技术与会计实践的关系入手,简单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自身的优势与局限,以尝试寻找大数据与会计实践的最佳契合点,为进一步提高大数据技术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大数据技术与会计实践的融合

(一)从大数据技术角度看会计实践:由外及内渗透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电算化”兴起以来,信息技术从最初的协助会计人员编制报告,逐步发展到模拟手工编制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再进一步发展到目前的直接由业务驱动会计核算和动态生成管理分析报告的现代化会计核算阶段,信息技术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已经从外部辅助应用发展到内部业务驱动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类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会计实践的主动渗透速度更是加快。比如,“AI技术”和“影像识别技术”的突破,开始应用于解决大型企业集团人工发票审核难题;“分词技术”和“语义分析技术”的进步,开始应用于解决大型跨国企业多语言合同文本审核难题;RPA的成熟,开始应用于代替人或者辅助人在固定会计流程中不知疲倦地工作,并且错误率几乎为零。所以,当有人提出“会计行业将在未来10年内消失”时,持赞同意见的人很多。本文认为,对会计行业而言,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并不等同于替代,相反,大数据技术非但没有削弱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反而正在协助会计人员更好更快地做好繁琐、出错率较高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大幅提升基础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实现用更短的时间为更多需求者提供更多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从会计实践角度看大数据技术:由内及外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会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信息源,必需兼具决策相关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相比于传统会计信息的结构化数据,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非结构化数据逐渐增加,多样化数据的采取、清理、入库、分析和展示,让会计实践本身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有了内生的需求。一是需要大数据技术为实时核算获取所需的市场价格信息和非价格信息,并自动按不同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公允价值重估、产品定价等计算,使得同时运行多个估值模型进行综合测算成为可能。二是需要大数据技术协助提高大型企业海量实时会计数据处理效率,满足跨国金融机构实时结算清算以保证资金安全,解决大型线上零售企业国内外不同币种高频订单的结算和入账难题,即使是季末、年末等高峰期也同样可以做到实时入账、实时出表,让财务报告披露更加及时。三是需要大数据技术解决传统会计实践中过多的人工操作导致的理解偏差和操作偏差问题,协助会计人员对核算结果进行实时校验以防止账实不符,配合内外部审计人员快速定位核算数据中的异常点,发挥大数据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监督的积极作用。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自身的优势及局限

(一)会计自身优势

1.严密的逻辑结构。采取“复式记账法”的现代会计核算,“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逻辑贯穿于所有核算流程中,各类会计要素之间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共存,核算结果既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又能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2.完善的披露框架。对企业而言,披露的有效性与披露的安全性同等重要。相比于企业其他信息披露渠道,会计信息本身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已形成极其完整、规范的披露框架,能在为决策相关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同时,不至于因披露过度而泄露企业的重要商业秘密。换个角度说,得益于完善的会计披露框架,即使普通的会计人员,若能严格按规定的流程编制会计报表和附注,并能顺利通过独立第三方审计,企业也不必担心因会计人员没有丰富的报表披露经验导致企业对外泄露过多的商业信息使得企业落于竞争劣势,也不用担心因对外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而危及市场对企业的估值。3.完整的监管生态。对决策相关者而言,信息的公允性比信息的多样性更加重要。目前,由企业、审计机构、监管部门、银行机构等共同组成的会计监管生态,可以有效遏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以较低的社会成本为决策相关者提供较为公允的会计信息。在该环境下,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进行独立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函证的方式向企业的开户银行核实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信息,可以通过税务机关渠道对被审计单位发票的真伪进行核实,也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公允的、可资参考的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相比于大数据技术的高、精、尖及其所依赖的数据源的内部性和独占性,会计信息本身具有获取方便、使用简单的先天特点。在获取渠道上,对于那些上市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官网或其他公开途径,在预定的时间准确地获取到企业的财务报表和附注;在使用上,得益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和附注,或使用计算器简单的加减乘除,或借助各类成熟的分析框架,直接对不同企业或企业的不同时间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而不需过多的信息技术和辅助数据的收集。

(二)会计自身局限

1.缺乏弹性的框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持续更新换代和推陈出新。而会计核算,为保持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性要求,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则会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如,情景一:一直采用成本法核算某类资产,即使预期资产价格将在未来大幅上涨或下跌,也不可能直接使用公允价值入账,从而导致报表上的资产价值不实。情景二:由于核算系统升级改造跟不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现实中各具特色、差别明显的不同产品,在会计核算时只能采用同类科目,这导致核算结果的信息含量严重不足,难以全面看出科目背后具体的业务信息,比如只是货款的具体数额,难以了解是哪类产品销售数量多。在大数据背景下,核算框架缺乏弹性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因核算结果偏离企业实际,可能导致基于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和产品定价建议存在误导性;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在核算分析中的使用将大打折扣,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不得不转向基于业务数据的分析报告,而非财务分析报告。2.有待提高的精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在对某个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时,主角往往是业务数据,而非核算数据。原因在于:在手工核算时代,过于繁琐核算流程除了让会计人员望而却步,还会造成错误百出的核算结果,会计面对复杂的经济往来只能化繁为简。例如,对较长期限(比如3个月)且包含商品交换和外汇期权的衍生交易进行核算,从交易日到交割日再加上每日的重估,会计分录多达100余笔,在手工核算下难以实现。相对的,在信息化时代,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业务驱动核算后,经办人员只需在交易日将交易信息录入系统即可,后续的每日重估、交割由系统自动完成,事无巨细的核算已不再是难事,更重要的是随着核算精度的增加,据此编制的财务分析报告对企业内部管理而也将更有实际意义,大数据技术在会计信息挖掘中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三、大数据背景下对做好会计实践的建议

(一)建立动态科目体系

在大数据背景下,现行会计实践在框架弹性和核算精度上确实存在明显局限。无论是会计研究,还是会计实践都急需在不彻底颠覆现行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主动从大数据的视角思考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问题。一是跳出传统理念,重点规范二级以下会计科目编制规则和报表映射关系。目前的企业核算系统初始化时仅配置一二级会计科目、报表映射关系,但没有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核算的科目映射关系。建议在实际业务办理时规定由核算系统根据业务需要自动动态新增二级以下会计科目,做到即使是采购一个“小钉子”也有自己的一套专属会计科目,实现自动化、精细化核算目标。二是跳出手工核算观念限制,进一步扩大大数据技术在基础核算中的使用范围,减少会计人员对基础核算的手工干预,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和展现能力,实现核算精度、核算速度及核算信息量的同步提升,构建集团式大数据中心,大力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实时智能化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强化会计实践工作,间接实现会计人员转型升级。

(二)引入大数据核算和监督理念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会计实践,需要会计人员更加主动的创新和作为,以构建有监督的大数据核算体系。一是引入业务驱动核算理念,保持前端业务与后端核算绝对分离,前端业务系统由前端业务部门自行开发管理,不需考虑后端如何核算问题,后端核算系统由核算部门负责开发管理,采取业务绑定核算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封装,为每个独立的业务环节配置完整的核算规则和会计科目,并提供规范的调用接口,业务发生时前端系统通过调用核算接口的方式传递指定的业务信息,核算系统根据预定的会计规则实时完成核算入账,从而实现核算全流程无需人工干预的目标;二是引入模块化管理理念,在核算系统中将产品、存款、现金、负债等分别视为独立的模块进行封闭核算管理,模块与模块之间设置中间科目进行搭桥,实际核算通过接口互相调用,各个模块根据接口数据完成自身核算,保持模块间绝对独立。其中,用于搭桥的中间科目为系统专用,不允许手工调用,实时余额为零,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监督中间科目的余额情况实现对核算系统的全局性监督。

(三)实现企业与银行互联互通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实现自动化核算的基础,它比会计人员的单纯编制凭证更为重要。企业的核算部门要敢于转变理念,创造信息条件扩大大数据技术在基础会计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减少会计人员的手工干预,逐步实现核算部门向核算管理部门的本质性转化。一是实现企业核算系统与银行直连,企业核算系统实时监控银行账户余额及变动,主动对异常交易进行拦截,防止未经审批的资金挪用或窃取行为,对已完成企业内部手续的资金调拨,企业核算系统直接向银行提交资金调拨指令完成款项划拨,银行账户收到汇入款项,企业核算系统可以自动完成与应收或预收款项申请配对,通知业务前端部门办理货物交接,进而将财务核算系统打造成企业内部最重要的管理系统之一;二是实现企业核算系统的自动化核算,通过接口自动获取银行账户对账单和电子回单,企业核算系统收到对账单后自动核对余额,并在核对一致后向银行发送回执,以确保账户余额安全,收到电子回单后自动与前端业务数据、发票数据核对校验,在验证通过后自动编制凭证完成业务驱动核算入账,彻底解放基础核算会计人员,实现会计实践由人工核算向自动化核算发展。

(四)培育大数据会计实践人才

在传统会计实践中,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在电算化以后,会计人员工作变成各类原始单据的审核、记账、归档。在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与会计人员的分工将会十分明确,原始单据的审核、记账、归档等基础会计实践工作交由大数据技术处理,会计人员转而从事更为高级的会计管理职能,如对核算系统的监督管理,对会计信息的深加工、再挖掘,对核算规则的维护管理,自动化财务报告的设计等。相应的,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的门槛也将会大幅提高,需针对培育相关能力。一是必须具备驾驭大数据的能力,鉴于日常工作中需直面天量业务数据和核算数据,会计人员必须既熟悉业务,又精通大数据管理,善于点数成金,从天量数据中按企业经管需要提取各类会计核算结果。二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会计知识,能在各类内外部政策发生变更的第一时间,及时将政策转化为会计语言,指导完成核算系统升级改造,以确保核算结果符合内外部政策管理需要。三是必须具备对大数据核算系统进行再监督的能力,在业务驱动核算的自动化核算框架下,会计人员能够对大数据核算结果进行审查、监督,以确保核算的准确性。

(五)扩大会计信息的内涵与外延

传统会计信息,由于受核算精度和核算框架弹性不足影响,基于会计信息的纯粹财务分析报告,一直因为脱离业务实际而遭受诟病。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员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细化核算的契机。一是大力扩大会计信息的内涵,用好高核算精度会计信息,跳出业务看业务,站在会计的角度,为不同管理层级的管理人员提供差异化财务分析报告,协助企业管理者管好企业。二是逐步扩大会计信息的外延,从被动接受业务信息生成会计数据,向主动走向业务前端转变,积极协助前端业务部门做好产品创新定位、新产品成本分析定价等,并使用大数据技术吸收、提取具有管理意义的各类内外部非结构化数据,让会计信息在未来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四、结语

会计实践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场景日趋丰富,信息技术在由外及内渗透到会计实践中的同时,会计实践也正在由内及外主动吸收信息技术优势快速成长。大数据时代的会计科目体系应该是柔性的,银行与企业的信息应该是互联互通的,企业内部的核算应该是由业务驱动的,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使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未来已来,让我们在会计实践中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拥抱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扩大会计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白晓飞 单位: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