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会计实践教育创新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能力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会计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上机”实验,也有部分单位实践过程。目前这一环节发展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很突出:一是教材内容几乎千篇一律,缺乏企业实战环境的强度设计;二是实践能力引导模式仅依靠资料或者教师讲解较多,缺乏感性教育或者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量较少;三是对企业业务的“陌生感”使学生不清楚自身的能力取向,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弱化了学生的自我效能;四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沟通与模式仍停留在单一化的过程中,缺少自主式的实践教学资源、案例模拟、交流讨论等多渠道的信息来源。
(二)教师引导模式落后
教师引导模式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实践教育引导模式包括教师观念、实践以及转化等环节。但现实中的差距表现为:一是教师的自身观念落后。多年来,行业中对实验室教学普遍认为其固定、单一、低端,因此,教学方法、资金使用以及教学模式等很少有大的变革。二是教师的实践化程度低。将自身“见识”约束于理论框架之下,很少接触一线情况,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师的创新转化不足。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制度以及实践教学程度来改进教学,但激励与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尝试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理念的行动程度不足,保障体系不充分。
(三)实践教学的职业化程度低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②,具体包括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达到职业化的标准规范。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并未很好地将这一理念进行体现,而更多的是将其抛给了企业培训机构。实践教育的职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大纲的主要思想仍关注着理论教育和知识的简单传授,即在个体培养中只关注了职业化中的“规范性”,却忽略了技能、思维与心理、态度、作风间的联系与互动等一系列职业强化的培养;二是缺乏职业化设计,即将学生的未来未在基本职业素养框架下合理规划,单一地关注生源却忽视了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二、会计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
(一)转换对会计实践教育观念的认识
1.领导认识方面。加强会计实践教育,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院两级领导能否重视会计实践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会计实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否切实加强对会计实践教育的领导,能否对它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足够的认识和支持是会计实践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此外,许多高校对会计教育的重视已演变成注重“生源收益”,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成本投入”。
2.会计教学理论方面。传统高等会计教育突出教师为中心,直至现在也是普遍现象。学生普遍没有真正被调动起内在的积极性,而进行“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基本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主考,学生应试”。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学生的意识自身在下降,或者对教育环境已经产生“习得性心理”;在课程设置上,大纲中主导的仍然是课堂讲授,少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教学理论实践创新试点和实验活动。因此,学生教育变成了统一模式下的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的“产品”。而学生缺乏对实际感观与意识上的激发,往往不知道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只能被动记忆,缺乏理解,即使理论听得明白,遇到具体实务还是不知所措。所以,建立新的会计实践教育模式要以正确的会计理论研究为导向,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在理论上,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创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互动的方式、迸发的方式,应突出教师与学生对实践资源的引入和剖析。生产出别致的产品是教育者应当思考和反思的,将学生需求与个性培养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出发点。
3.管理制度方面。建立会计实践教育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组织以及人员等协作优势,是会计实践教育创新中的难题。毕竟,合理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综合才会推动创新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制度建设往往落后于现实的发展与客观需求,因此,管理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服务的宗旨,最关键的是破除“官僚式”管理,从基层出发,从实践教育系统优化出发,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现代高校已开始关注提高师资水平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提出具有现实的基础。不过,目前这一举措尚未形成足够的合力。首先,对教育本身的推动仅体现出对课堂师资的“品牌效应”,而未真正实现与学生教育的“双向互动”;也未实质改变教育中的师资配置和相应的教学实践模式。其次,师资培养侧重于理论而非实践。所以,应加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做兼职或脱产进行挂职锻炼,并严格教师回校后的义务,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同时,从企事业单位选聘一些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理财高手或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来校承担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交流,也是缓解会计实验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稳定、代表性强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会计实践教育的核心,对于综合性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为基地,让学生能够全面接触,了解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外商投资、外贸企业、娱乐服务业等多行业的会计实验内容,充分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训练。目前,企业出于成本或者商业秘密以及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与学校进行更多的全面合作,学校建立的基地基本上维持在低级的水平。建立实习基地,应考虑多形式、多样化以及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营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步骤。教师也要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中,掌握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做好准备。
(三)建立健全校内信息化模拟实验室
解决校、企间教育实践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利用模拟实践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对课堂内容、案例、实践讨论等环节进行改革和充实,学校应继续适量增加会计实验设备的投入,逐步完善购买更加先进的财务软件和其他实验设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并从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今后的会计模拟应该逐步增加计算机模拟实验比重,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实际会计软件的能力,实验所用财务软件要时常更新,以便与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软件同步。与之相适应,建设模拟操作实验室的设施,增强立体化的操作流程,例如,让学生分别担任出纳、审计和企业办税,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以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并进行严格的质量考核。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习
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单位,能够增强会计实践教育的效果。要求学生实习过程要完整,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编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通过这种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补充校内模拟实习的不足,而且学生的自主实习也有利于自身合理定位,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并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合理的社会调查
1.深化教师的社会调查。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企业的实际环境深化理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求引入和设计实践教学案例或者具有针对性的课堂设计;也可通过合作与开发等多渠道搜集和整理实践教学的资料。比如,进行相应内容实践问题资料的影像资料录制;让学生参与现实问题的收集和分析,并形成考核的一种常态形式。有条件的教师可进入到企业、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进行社会兼职,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编成实践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2.推进学生的社会调查。学生的社会调查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但多数学生因监管不力或者没有教师的带队而各行其是,没有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是制约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除了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外,还应当将对实际问题的真正调查作为考核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就能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强化、实践验证和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效果。
作者:常树春 孙永军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