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关于经济增长的科学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总结了“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成就,也指出了“十五”时期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同时,指出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确规定了以下六个政策导向:
第一,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第二,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第三,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第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第五,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第六,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这要求我们系统地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发展经济,转变原有的单纯的只追求增长的发展方式。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同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但两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其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增加,表现为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生产的产值增加、劳务总量的增加,等等。它的衡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NI)等。经济发展不仅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指一国或地区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升级、资源配置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但是两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是在经济规模扩张或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过程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再生产,而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的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高耗能、低回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与此相反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只强调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完善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就不只是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或者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转变。一是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公平分配和消灭贫困的程度、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减少失业的程度等指标的考察来实现,但这些指标当中经济增长仍是首要的。二是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的前列,但说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强国还为时过早。我国500强企业不论资本规模、利润总额、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尚不足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实现年均9.4%增长速度的同时,其增长方式的粗放性特点也日益明显。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正式提出了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思想。这就是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要求国民经济从原有的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更为系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也不只是一个提法的改变,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这种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发展实践的正确反映。
三、问题及措施
经济高速增长不等于增长的质量高,快增长不等于好增长;增长快也不等于发展快。首先,地方执行的不是国家的计划。而是以追求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手段并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地方自己制定的计划。我们的高增长主要还是依靠高投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维持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真正转变。其次,经济结构还不合理、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偏低;高技术产业和民族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不快;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高和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偏少;投资与消费比例结构不合理,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过慢;内需与外需不协调,内需增长过慢。再次,发展还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最后,发展还不和谐,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还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经济增长与体制变革、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着不可持续和不稳定的因素。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目的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不可持续和不稳定的因素,把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全面、协调地发展。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地方政府的政企不分、画地为牢的体制,把社会化大生产的计划权和管理权从地方政府手里拿出来,真正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既然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交给了市场,地方政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也不应当要求地方政府不这样做。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不在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上下功夫,国家再怎么提倡宏观调控,宏观调控部门再做多大的努力,中央的计划依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宏观调控的作用依然有限。
作者:张瑶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